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車

鎖定
彩車是用綵綢、彩紙或彩燈等在車輛上裝飾各種圖形、模型,或由人在上面進行表演的車輛。彩車,又名花車,綵船或花船,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傳統的民間的綜合性的工藝品。
彩車文化是中華民族百花園中一朵絢麗奇葩,彩車藝術也是燈的綜合性的裝飾藝術,觀燈、賞燈老少皆宜,是我國民間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也是世界各國大型慶典活動羣眾遊行隊伍中的亮點。
中文名
彩車
材    質
綵綢、彩紙或彩燈
類    型
LED,模型,著名人物等
所屬類別
工藝品
使用場合
慶祝節日

彩車發展歷史

彩車的產生,是從人類運用火、發明燈、製造燈具等發展而來的。
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類燃起了火堆,點燃了火把,這火堆、火把就是原始燈的起源。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始用動植物和礦物的油蠟來作採光的燈。《周禮、司恆氏》載“凡邦之大事,供燭庭燎、燭麻燭也”,可見,周朝就有了燭燈。
到了戰國,燈的製造工藝蓬勃發展,這在屈原《楚辭》中就有所表述:“蘭膏明燭華銅錯”。
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入咸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
到了唐朝,元宵放燈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這之後,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
宋代,花燈發展到了高峯,樣式變化萬千。《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有普賢、文殊佛騎、獅子、白象等燈。
到明清時期,花燈活動尤為盛行,樣式變化萬千,種類逐步增多,規模也有所發展。“漂河燈”、“牛兒燈”、“孔明燈”、“獅燈場市”等燈節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燈會活動。還有一種“敬灶神”點紅燈的習俗,民間也較為盛行。大年三十晚(農曆臘月三十日),各家各户均要點上紅燈一盞,就連貧家小户門前也要掛上紅紙燈籠;中等家境的吊四方形檐燈或六方形宮燈;富貴之家則為圓形大紗燈,以示對灶神的尊敬。
60週年國慶彩車
60週年國慶彩車(20張)
民間最盛行的燈種是宮燈和紗燈。這些燈題材豐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均可作燈衣。富豪之家在廳堂、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要都製作得十分講究,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文。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掛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在當時,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

彩車產品特點

國慶彩車
國慶彩車(18張)
在車輛上裝飾各種圖形、模型,或由人在上面進行表演,氣勢雄壯,燈火輝煌,是70年代後新出現的一種喜慶表演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彩車藝術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傳統的制燈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將電子、建築、機械、遙控、聲學、光導纖維等新技術、新工藝用於彩車的設計製作,把形、色、光、聲、動相結合,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統一,燈會這門古老的藝術更加絢麗多彩。例如,長治市於每年的元宵節期間在全國舉辦大型彩車燈會,廣大市民大力支持賦予了燈會活動新的內容,燈會逐漸成為一項羣眾性的大型文化活動,規模也越辦越大,越辦越好,使得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瑰寶又煥發了青春。每年元宵佳節的時候,一盞盞彩車噴吐出萬道光焰,染紅漫天流霞,搖醉寂靜夜空,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彩車LED彩車

彩車彩燈綵船
彩車彩燈綵船(2張)
現更加引人關注的應該是彩車的樣子,用“流光異彩”這個詞來形容都不夠確切。全是聲光電的大量運用和機電化,到處充斥着先進的LED大屏幕,這樣就比以往的彩車增添更多的魅力。

彩車國慶閲兵

2019年10月1日,以“同心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的羣眾遊行開始。遊行分“建國創業”“改革開放”“偉大復興”三個篇章,10萬羣眾和70組彩車組成36個方陣和3個情境式行進。 [1] 
在這70組彩車中,地方彩車在兼顧整體效果的同時,突出各省(區、市)和港澳台地區的特點,很是吸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