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

鎖定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傳統美術,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詔安彩扎技藝源於清朝末年。 [1]  清光緒年間,林裕後在詔安縣城東關開了一間“慶源號”紙紮店,主要製作人們日常居家出行要用的燈籠和宮廟祠堂、傳統節日要用的彩燈,以及紅白事要用的紙紮品。彩扎包括綵綢扎和各色彩紙紮,以及綢、紙兼用扎制工藝。工藝內容繁多,其實用性較為廣泛。 [5] 
2011年12月14日,“彩扎(詔安彩扎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8。 [2] 
中文名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
批准時間
2011年12月14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
保護單位
詔安縣慶源號綵綢莊
項目編號
Ⅶ-18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歷史淵源

清末,彩扎技藝傳承人林裕後在詔安縣東關街創辦有綵綢莊,其彩扎技藝不僅傳承了清代民間工藝特色,而且吸收了歷代名師、名匠的製作技藝精髓,同時還吸納了廣東潮汕一帶的工藝風格。慶源號綵綢莊的第二代傳承人林仕恩、第三代傳承人林福經、第四代傳承人林養生均對彩扎技藝有紮實的傳承,使綵綢莊老字號傳承百年而繼有發展。
明清以後,彩扎工藝在大江南北迅速發展起來,隨着社會的進步,逐漸發展成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單純為“喪葬文化”服務的傳統“彩扎活兒”;另一種是為滿足大眾娛樂文化、民俗節令以及旅遊工藝品的需求而創生的“風箏”“燈綵”“絹人”“微型仿真昆蟲”等新型彩扎工藝。現代詔安彩扎工藝品布及漳南、雲、浦、詔、東及嶺東(粵)一帶,產品遠銷海內外。 [1]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文化特徵

詔安彩扎工藝品主要用於各類民俗活動、傳統節日及祭祀活動。有用於慶祝傳統節日的花燈、彩車、綵棚;有踩街遊藝用的龍、鳳、獅、象、公背婆、鳥魚蟲等;有用於廟、祠堂、寺中的神像的頭盔、服飾、聯幡、彩旗、帳絳浮字等;民俗用品如安龍、謝土、做醮、祈安、置壇、元宵或新婚掛燈、仔棚等;還有工藝品山水、人物、木偶、浮字、藝術掛屏等。他們從題材內容上,以不同的自然物象和理想物象來體現不同的人生禮儀、歲時習俗等寓意,從而祈求幸福平安、豐衣足食。 [1]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製作工序

詔安彩扎擁有繁複的工藝,用料考究,工藝流程也較複雜。其根據不同的彩扎對象選用竹、木、藤、篾片、銅、鐵、鋁片條等為工藝品的骨骼,扎出物體的骨骼構架;再選用絲、綢、緞、綾、絨布等作為外面貼料,粘貼平整均勻;最後再配以金絲銀線、珠粒珠片、羽毛等作為裝飾,製成的彩扎工藝品色彩豔麗,裝飾繁縟,具有審美趣味。 [1]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傳承保護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傳承價值

詔安彩扎技藝既發揚了民間藝術特點,又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還能成為兒童手中的觀賞玩具。 [1]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詔安彩扎技藝已傳承五代,第一代林裕後,第二代林仕恩,第三代林福經,第四代林養生,第五代林藝聰。 [5] 
代表性傳承人物
林養生,男,1961年6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扎(詔安彩扎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3] 
林藝聰,男,1985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扎(詔安彩扎技藝)”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4]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1年6月23日,第四代傳承人林養生的作品《照海慈光》在第六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爭豔杯”獲銅獎。 [5] 
2012年5月29日,“慶源號”選送的彩扎作品在第七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獲銅獎。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