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串

鎖定
崑劇習俗。“串”是江南一帶後起的方言詞,含有戲弄之意。明、清時期非職業演員演戲,叫做“串戲”。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上海各曲社一年一次的舞台實踐,就叫“彩串”。曲友舊時有“清客”之稱,故專業戲園稱曲友登台演戲為“清戲”或“清客串
中文名
彩串
別    名
“清戲”或“清客串”
性    質
崑劇習俗
時    期
明、清時期

目錄

彩串簡介

曲社彩串由於行當、搭配等等原因,一般多與戲班藝人合作,以求緊湊好看。如演《斷橋》,白娘娘和許仙由曲友扮串,小青常歸藝人陪演。唯上海平聲曲社彩串,從主角到零碎一概由曲友擔任,不借助於專業演員,號稱“全清”,足見其實力修養之深厚。康春曲社民國十二年(1923)的一次彩排,曾特請俞粟廬串演《長生殿·定情》,堪稱曲壇佳話。曲友串戲,嚴謹精緻,足稱名家者,早期有陳少巖、周紫垣等,繼起的當推上海徐園主人徐凌雲,與北京紅豆館主博侗,一時有“北博南徐”之譽。

彩串歷史背景

近代曲社規模最大的一次彩串,為民國十一年農曆正月,上晦崑劇保存社為補助崑劇傳習所經費所舉行的大會串。日期自正月初十日至十二日,共三天。假座上海靜安寺路夏令配克戲園(今大華電影院原址)演出。先是由崑劇保存社創辦人俞粟廬、徐凌雲、穆藕初在《申報》登載啓事,説明宗旨。參加會串的都是江浙一帶的著名曲家,總計二十八人。上海曲友參加的有穆藕初、凌芝肪、陳風鳴、張五望、潘樣生、殷震賢、俞振飛、項馨吾、謝繩祖、張康熙等。三天共演出崑劇傳統摺子戲三十七出(其中孫詠零、貝晉眉、徐鏡清、呂一琴的《西廂記·遊殿》為時所限,末演)。每晚七時開演,票價分五元、三元兩種,花樓(樓上較好的座位)面訂。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 ,第7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