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形而上與形而下

鎖定
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出自於《周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關於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關係,漢唐以來的哲學家展開了長期的爭論。王弼玄學家和宋明時期的理學家都認為形而上的東西先於並決定形而下的東西。
中文名
形而上與形而下
出自來源
《周易·繫辭上》
來源出處
清代學者戴震説:“形謂已成形質,形而上猶曰形以前,形而下猶曰形以後”(《孟子字義疏證·天道》)。以未成形為形而上,已成形為形而下。《易傳》提出這一對概念後,在中國哲學史上逐漸被哲學家引申為表述抽象和具體、本質和現象、本源和派生物的範疇。
朱熹説:“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朱子語類》卷一)相反,唯物主義者認為,形而上的東西不能脱離形而下的東西存在。王夫之認為,“先有形而下後有形而上”,反對玄學和理學對“形而上”、“形而下”的唯心主義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