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形式和質料

鎖定
形式和質料,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用以説明事物構成和變化的哲學範疇。 [1] 
中文名
形式和質料
相關人物
亞里士多德

目錄

形式和質料解釋

質料本指木料、柴火或構成一物的材料。亞里士多德用作專門的哲學術語,指構成萬物的材料;又指事物生成變化的基質,如種子為樹的基質。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和質料相對立的是形式。形式是每一事物的本質,也是事物的“原型”、模型、形狀。他説形式就是定義中的屬差,比如:“圓的圖形”中的“圓”,就是一切圓的事物的形式,也就是它們的本質。
亞里士多德認為形式既是質料追求的目的,又是使質料變化的動力,形式因也就是目的因和動力因。所以,形式是能動的、現實的,質料是被動的、潛在的,只有接受了形式,才能現實地存在。具體事物都是形式和質料構成的,形式與質料是不可分的,但是形式是在先的,第一性的,質料是在後的,第二性的。
形式和質料的關係又是相對的,磚瓦對房子而言是質料,對泥土而言就是形式。追溯到最後,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着純質料即構成萬物最後基質的水、火、氣、土,它們是“絕對的潛能”。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包含質料的“純形式”即第一推動者或神。形式與質料的學説是在批判柏拉圖分裂個別與一般的理論中提出來的,在哲學上有一定的貢獻。後來的哲學和自然科學都經常使用形式和質料這對範疇。

形式和質料影響

但是,亞里士多德將質料看成是消極的、被動的,並認為有“純形式”存在,這些思想影響了後來的機械唯物主義和許多唯心主義的哲學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