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形序排檢法

鎖定
形序排檢法又稱形序法。按漢字形體結構特徵進行字順排列的方法和規則。它以漢字的結構特徵為依據,或以漢字的某種結構為標識,或將某種結構特徵編號,並規定其排列次序。有部首排檢法、四角號碼排檢法、筆畫筆形排檢法等。
中文名
形序排檢法
別    名
形序法
依    據
漢字形體結構特徵進行字順排列的方法和規則
拼    音
xíng xù pái jiǎn fǎ

目錄

形序排檢法術語簡介

形序排檢法是排檢法的一種,簡稱形序法,是按漢字形體結構的某些共同特點進行排檢漢字的方法,包括部首法、筆畫法、筆形法等。

形序排檢法種類

部首法
部首法實際上是對漢字偏旁的分類,即將相同偏旁的合體字歸為一部,每部統屬的字,列於該部之首的偏旁即為“部首”。再按部首筆畫來排檢漢字的一種查字法。部首溯源於許慎 [1]  編《説文解字》,字體以小篆為準共列540個部首。隨着漢字形體的改革與發展, 部首幾經歸併為214個,並經《康熙字典》採用後遂得通行, 故亦稱為“康熙字典部首”。舊版《辭源》、《辭海》及《中華大字典》等辭書,都採用這種方法。解放後新編辭書對康熙字典部首又進行了多次改革。《新華字典》簡化為189個,《現代漢語詞典》減為188個。 《辭海》(1979年版)在214個部首的基礎上進行刪並、分立、 改立或新增加為250個部首。1982 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上海辭書出版社又將其重新調整為200個,並據此編成《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部首法不僅用於編排字、詞典正文,而且也廣泛用來編排字詞典的輔助索引和各種目錄、索引等檢索工具。如《現代漢語詞典》、《四角號碼新詞典》等都分別為正文編有部首索引。利用部首來查檢不辨音義的字詞,務必掌握各辭書的定部原則。例如《康熙字典》、《説文解字》、《漢語大辭典》等的部首即“以義定部”的原則。更多地體現了漢字為表意體系文字特點,如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都是造字之法,從中可辨別本義。如象形之日、月;指事之上、下;形聲之江、河;“信”從人、從言是為會意等。1979年版《辭海》則按“字形定部”。同是一個“相”字,以義歸部定“目”部;以字形定部取“木”部。對各辭書的定部原則可通過其“編輯凡例”或“部首查字法查字説明”等來了解其具體方案。請參見本章附錄:①《辭海部首查字法説明》;②《辭海部首筆形索引》;③《漢語大辭典部首總表》;④《漢語大辭典部首排檢説明》。
筆畫法、筆順法
筆畫法是按漢字筆畫數之多少為序來排檢漢字的查字法。這在工具書很多,諸如《中國人名大辭典》、《馬克思主義辭典》、《室名別號索引》等等。其他一些工具書也編有筆畫索引,如《辭海·經濟分冊》、《中國曆代人名辭典》、《經濟管理大辭典》以及《辭源》的《難檢字表》等。
筆畫法原理簡單,使用卻困難。這是由漢字筆畫結構多種多樣,書寫體與印刷體筆畫又多有不同,而且每一筆畫下所包括的字數又很不平衡所決定的。如《辭海》(1979年版)在8—15 畫下的筆畫數內各含單字1000個以上,均給查字帶來諸多不便。
筆順法是按照漢字的筆形順序排字的方法。漢字的基本筆形有點、橫、堅、撇、捺、折(、— │'└ ),書寫起筆只用(、—│')5種筆形。有的只用第一筆(起筆)筆形; 有的用各筆的順序排列,而且筆順也不一致。其中有用4 筆的,其筆順即有“元亨利貞”(─、 '│)、“江山千古”(、│'─)和“寒來暑往”(、─│')的起筆順序排的;《漢語大辭典》的《部首總表》及其條目單字的排列則採用“─│'、乙”為序。而《辭海(1979年版)》的《筆畫查字表》卻用“—│'、 ”的起筆筆形為序。
用部首法和筆畫法、筆順法編排的工具書各有優缺點。在使用前除需通讀各工具書的有關編排説明外,還應充分利用其為正文所編的各種輔助索引,以彌補單一途徑檢索上的不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