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彝海結盟紀念碑

鎖定
彝海結盟紀念碑是一座大型的彝海結盟塑像,於1986年1月1日在西昌市中心落成,是西昌城標誌性雕塑,彝海結盟紀念碑以紀念“彝海夡盟”50週年。
中文名
彝海結盟紀念碑
地    區
西昌市
性    質
西昌城標誌性雕塑
建造時間
1986年1月1日

彝海結盟紀念碑主要價值

碑體用涼山特有的紅沙岩,整體雕塑劉伯承和小葉丹兩人戎裝立像,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結盟紀念碑”七個蒼勁飄逸的金字,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題寫。
彝海結盟紀念碑是紀念“彝海結盟”歷史事件的: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蹟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在通過涼山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製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彝海,紅軍還建立了第一隻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中國夷民紅軍沽基(果基)支隊。彝海結盟,保證了中國工農紅軍順利通過涼山,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為紅軍主力保存了寶貴的有生力量。在涼山,還有近萬名彝族青年參加了紅軍,涼山和涼山的少數民族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彝海結盟紀念碑發展歷史

彝海結盟紀念碑要點

西昌塑像 西昌塑像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北上選遣隊司令劉伯承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西康省冕寧縣舉行了名揚後世的彝海結盟,為中央紅軍順利通過涼山弄族聚居區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實踐。
1995年8月1日,冕寧縣數萬名羣眾和中央、省、州領導以及劉伯承元帥、聶榮臻元帥的子女聚集在彝海,隆重紀念紅軍長征過冕寧暨“彝海結盟”60週年紀念碑揭幕儀式。紀念碑矗立在風景如畫的彝海邊,紀念碑羣像由劉伯承、聶榮臻、果基小葉丹和彝族代表沙馬爾各四人組成。整座雕塑氣勢磅礴、主題鮮明、神形兼備。碑銘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題寫,碑文用彝、漢、英三種文字書寫。整座紀念碑有着深刻的寓意:碑基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寬2.2米,台階高6層,意為1935年5月22日結盟和60週年紀念活動。 [1] 

彝海結盟紀念碑民族團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北上先遣隊司令劉伯承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西康省冕寧縣(今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邊舉行了名揚後世的彝海結盟。劉伯承贈送給小葉丹“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一面,任命他為支隊長,並當場寫下委任狀。小葉丹忠實地執行劉伯承的囑託,將彝民組織起來,護送紅軍後續部隊安全通過彝民區。這次結盟為中央紅軍順利通過地形和社會環境都十分複雜的涼山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紅軍爾後搶渡大渡河贏得了時間,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實踐,在中共黨史和人民解放軍軍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市中心矗立着“彝海結盟紀念碑”。關於這座反映民族團結歷史豐碑的建造過程,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1983年底,我任西昌市第一任市長、市委書記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西昌建設成為一個“政治安定、民族團結、經濟繁一73一軍事歷史2010年第3期憶征途榮、文明整潔、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新型城市”,獲得全市各族人民一致贊同。同時,為了永遠紀念彝海結盟這一歷史事件,讓這個民族團結的歷史豐碑永遠矗立在涼山,有專家提議在西昌市中心建造“彝海結盟紀念碑”,經過市委、市政府討論一致通過。

彝海結盟紀念碑分歧

彝海結盟紀念碑 彝海結盟紀念碑
紀念碑原計劃在彝海結盟50週年時舉行落成典禮,但在1985年初製作紀念碑模型時,有些不明真相的人表示反對,並聯名向中共四川省委和中共中央反映不同意見,認為果基小葉丹送走紅軍後有變節行為,並把當年冕寧抗捐軍失敗的責任記在了他的頭上。對於冕寧抗捐軍失敗的問題,很多人並不知道實情,一時弄得沸沸揚揚。在這種情況下,市委領導班子中也有人提出 “暫時放下,今後再説”。專家認為,彝海結盟是中央紅軍長征路過涼山時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件事。它所代表和反映的不是哪一個人和哪一個家族的事情,而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政策最真實、最直接的優良傳統和歷史見證。因此,在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建造“彝海結盟紀念碑”具有特殊意義,一定要建成,決不能輕言放棄。為了實現這一宿願,有關方面針對冕寧抗捐軍失敗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找到果基小葉丹的弟弟、時任涼山州政協副主席的果基尼坡,請他回憶1935年冕寧抗捐軍失敗與果基小葉丹有無關係。果基尼坡回憶説:“1935年紅軍長征到冕寧,小葉丹和劉伯承司令在彝海邊結盟送走紅軍後,忠實地執行了劉伯承的囑託,將彝民組織起來,護送紅軍長征的後續部隊安全通過彝民區。紅軍走後小葉丹打起了‘紅軍彝民支隊’的旗幟,並與羅洪、洛伍家兩支隊伍聯合起來,最多時有1001多人,發展成為當地有名的‘冕寧抗捐軍’,堅持了5年的鬥爭。”
果基小葉丹送走紅軍返回後,抗捐軍被國民黨鄧秀廷軍隊和反對果基家的一些黑彝頭人的武裝包圍。當時抗捐軍領導派人找果基小葉丹設法脱離險境,離開冕寧。當果基小葉丹如約帶了4個人去見抗捐軍領導商議撤走路線時,抗捐軍領導不同意果基小葉丹的突圍方案,認為他設計的路線危險性更大。幾經爭論,果基小葉丹無法説服抗捐軍領導。此時,槍聲四起,敵人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果基小葉丹只好趁黑夜帶着他的人走了。抗捐軍失敗就是這樣造成的。“1950年解放後,冕寧的一些頭人還互相串連,要把當年抗捐軍失敗的責任推到果基小葉丹身上,免得以後政府安排人時,不安排他們這些人……”瓦渣木基瞭解到要在西昌城內建“彝海結盟紀念碑”的事,他肯定地回答:“西昌市建‘彝海結盟紀念碑’是件好事,很有意義,應該搞”。在稍後召開的市委常委會議上,領導班子成員最終統一了思想。彝海結盟紀念碑於1986年1月1日成功落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