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彝族海菜腔

鎖定
彝族海菜腔,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彝族海菜腔歌唱歷史悠久,在形成及發展過程中深受明清時期漢族移民所帶來的漢族文化影響。清代以來的地方誌中,有很多關於海菜腔歌唱的記載和詩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調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話腔等部分組成,結構複雜,篇幅宏大,是一種由多樂段組合,集獨唱、對唱、領唱、齊唱、合唱等形式於一體的大型聲樂套曲。彝族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來學》《石屏橄欖菜》等。 [1] 
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31。 [1] 
中文名
彝族海菜腔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31

彝族海菜腔歷史淵源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民間俗稱“大搬槳”),是石屏彝旅尼蘇人青年男女聚會時所唱的情歌。它是伴隨着彝族尼蘇人“吃火草煙”( 青年男乘集體進行談説愛的一種社交活動)的習俗活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原始的,初級的彝族海菜腔是用彝語演唱的,明代以後,中原一帶的漢族大量遷徙來石屏,受漢文化的影響,彝族海菜腔的唱詞還漸改用漢語演唱。這樣一來,便使它的流傳範圍迅速擴大,不僅彝族能唱漢族也在學唱。在以異龍湖為中心,東至建水縣曲江,南至紅河北岸的牛街,西至與元江、新平交界的寶秀、大橋,北至與通海接壤的龍朋、高大這一片地區,幾乎村村寨寨,男女老少,漢人、彝人,都在傳唱彝族海菜腔。清代石屏文人胡瀛描寫異龍湖風光的詩句中寫道:“吞稻花輕玉露稠,月明漁話滿船頭,小蠻打槳溟朦裏,海菜腔尖腥睡鷗。”邑人張舜笙在《異龍湖歌》中也寫道:“採菱人上捕魚船,新歌唱徹蒲草田,海菜腔和倒搬槳,春花秋月逐年年。”清代石屏的學者許印芳在《星迴節考》文中對歌舞場上的盛況作了細緻的描寫:“則夜,燃火樹歌舞場之上,乘醉作樂。……,而內聲繼發山歌水調,一唱百和。其詞頭總謂之石榴花,一日大攀槳。”從以上石屏文人的描述中,可以推知,明清兩代,不論壩區、山區,彝族海菜腔是非常盛行的。
民國以後至解放前,民間演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動仍然十分盛行。石屏地處偏闢,交通不便,彝族聚居的山區更是經濟貧困、文化落後,這種封閉型的社會環境,使包括吃火草煙在內的各種民族習俗活動在民間伯然以傳統的方式在繼續進行,伴隨着吃火草煙的習俗產生的海菜腔自然也保持着鼎盛時期的發展勢頭,在到處傳唱。會唱彝族海菜腔是彝族青年的驕傲,差不多每個青年從十多歲起,就要跟隨曲於師傅(即當地唱彝族海菜腔唱得最好的歌手)經常出入玩場,學習彝族海菜腔。因此,彝族海菜腔是深深紮根於羣眾之中、有廣泛羣眾基礎的。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
解放後,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勞動人民翻了身,做了主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執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因而吃火草煙、唱海菜腔活動還得以在民間自然延續。但是,由於地區的差別,延續情況也各不相同。在壩區,即異龍湖沿岸及縣城附近的村賽,受政治、經濟、文化及思想意識等巨大變革的影響,包括演唱彝族海菜腔在內的許多傳統習俗活動逐漸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娛樂內容。觀念的改變以及傳統風俗的絕跡,除了原有的歌手外,年輕的一代也無人學唱彝族海菜腔了。在山區,社會變革對他們的影響不太大;歷史原因形成的經濟文化落後,交通閉塞的情況還沒有改變,千百年來形成的民族固有的傳統觀念在人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這種思想觀念和環境,使吃火草煙,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動十分盛行,十分音遍,歌手自然就層出不窮,無論哪個山寨,都可以找出幾個老年的或青年的歌手。在山區,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極左思想的影響,民族政策的執行也受到了左的干擾。不顧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不顧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特別是對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和藝術遺產,不加區別,一律反對和禁止。吃火草煙、唱彝族海菜腔更是首當共衝,被上綱上線,當作階級鬥爭射新動向加以打擊。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海菜腔已經面臨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嚴重局面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糾正了對待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偏激做法,各地為搶救、恢復彝族海菜腔做了不少工作。1984年,石屏縣政府出面在異龍湖畔舉辦了中斷大十多年的彝族月初十賽歌事舞會,集中全縣有名的新老歌手、藝人進行彝族海菜腔和煙盒舞比賽,對優勝者發給獎狀和獎品。此舉意在為彝族海菜腔恢復名譽,從推動彝族海菜腔民間演唯和交活動的廣泛開展。以後,龍朋、冒盒等地區也陸續舉辦了幾次小規模的賽歌會。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為歌手們消除了顧慮,重新激起了他們的演唱熱情,民間演唱彝族海菜腔的活動又還漸得到了恢復。特別是龍朋地區,大批青年男女在老歌手的帶動下,熱心學習彝族海菜腔,兩三年內,還湧現了幾名唱彝族海菜腔的“新秀”。他們自己組織的民間歌舞隊在參加省、州舉辦的民族歌舞演出中,多次獲得獎勵。
1986年以後隨着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特別懸通俗歌曲,迪斯科在社會上的普遍進行,彝族海菜腔又一次受到猛烈的衝擊。彝族年青的一代,很快就被節奏強烈的狂歌勁舞所征服。他們把能唱幾支流行歌曲,會扭幾下迪斯科視為現代社會的標誌,城市青年的象徵。因此,哪怕是在傳統的歌舞場上聚會時,也是跟着磁帶模仿歌星們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彝族海菜腔則根本無人問津。青年們不愛唱、不愛聽海菜腔已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2] 

彝族海菜腔基本特徵

彝族海菜腔結構特點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篇幅較長,是套曲式結構的大型作品,主要由“拘腔”“正曲子”“白話”三個部分組成。
“拘腔”,是在彝族海菜腔演唱的起初,大家互相謙讓,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在拘腔當中,有幾行是無詞句,它們沒有明確的含義,發出來的“啊”或“咦”通常起到信息延緩的作用。等到把較長的無詞句唱完了,才悠悠緩緩中唱出有詞的語句。
“正曲子”是彝族海菜腔的主要部分,由七個小腔組成,唱完七個小腔,曲子也到尾聲,轉而進入白話。每個歌手唱彝族海菜腔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一首曲子,二十八個字表達的是歌唱者的主要思想,因歌唱者不同,這首小詩的內容不同。歌詞可以改變,正曲子的字眼安排的基本結構卻固定。曲子的四行二十八個字,分開安排在七個小腔之中,在各小腔之中唱到這二十八個字中的某一個字眼時,叫做“點字眼”,曲子點的字眼有嚴格規定。字眼表現的是人的思想,但為了更充分的表達情感,還要從字眼裏轉到腔調上來。這樣,通過點字眼的方法,在零碎中把二十八個字加到歌曲中,既有了內容的表達;又在腔調中有了藝術的韻味。
“白話”有兩種,一種是唱,一種是説,都用來對答。它帶有濃烈的説唱風格,短小精悍,語言風趣幽默,活潑生動。白話沒有固定的唱詞,比正曲子有更強的臨時發揮創作的特點。它出現的地方有:在唱完拘腔之後,唱正曲子之前;或者在唱正曲子的過程中隨性加入幾句白話以作對答;或者在主唱者唱完正曲子之後開始對唱白話。 [3] 

彝族海菜腔唱詞類型

彝族海菜腔的唱詞從內容上可分為“試曲、勾曲、掃曲、抽曲、熱曲、離曲、掛曲、怨曲、閒曲、怪曲、合曲”十一種類型。
試曲即互相試探的曲子。在上文提到的“吃火草煙”的風俗習慣中,邀約的雙方通常不是一個地方的人,兩個羣體一般未見過面。在玩場中大家在一起玩樂,但對方的性格或喜好,唱歌的水平不甚瞭解,如果想要認識對方,只有委婉的試探,以免激怒對方,碰釘子。
勾曲即引誘對方的曲子。若在玩場中對對方已有所瞭解,想要與之交往,會通過含蓄、曲折的歌聲引起對方的注意。
掃曲表示對對方的拒絕。當小夥子向小姑娘訴説自己的愛慕之意後,若小姑娘不喜歡他,就會拒絕。
抽曲表示對別人的誇讚。雙方相互有感情,通過稱讚對方,以獲取對方的歡心。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
熱曲是指熱戀中的人感情熾烈,情投意合,表示心中如火一般的情感。離曲表示相愛的兩個人分別時候互訴心中的不捨之情。
掛曲,“掛”具有掛念,想念的意思。掛曲即是戀人離別之後,對對方的思念、掛念之情的曲子。
怨曲是埋怨的曲子。有的錯過了自己的心上人而生怨恨,有的自己心中的感情沒有被對方理解而憂愁,有的婚姻不能自主,不得不聽從父母包辦而心生怨恨。
閒曲是農閒時候隨意唱的曲子,抒發心中的感慨。
怪曲,“怪”是責怪的意思,唱曲子來責怪或者挖苦對方。
合曲就是因為合場而唱相應的曲子。在山間玩樂的時候,有時候不僅僅一羣小姑娘和小夥子在一起玩,會碰到不同的“吃火草煙”的羣體,這個時候大家往往會合場,幾個羣體合併在一起玩樂。共有十合小曲。 [3] 

彝族海菜腔演唱形式

彝族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獨具一格,在演唱開始,男女雙方要款一段構腔白話,這是雙方在相互推讓過程中充分表現自己知識才能和藝術水平的一個機會,是戀愛過程中相互瞭解這樣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它的演唱基本形式是多以一人唱眾人合為主,也有男女對唱。 [4] 

彝族海菜腔傳承保護

彝族海菜腔傳承價值

作為特定環境下產生的傳統藝術形式,彝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態、社會文化中有高度的適應性和廣泛的羣眾性,在彝族發展史、文化史、道德價值觀、藝術思維方式及彝漢文化交融等課題的研究上有重要的價值。對以彝族海菜腔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歌進行系統發掘、搶救和研究,對於豐富和完善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和音樂史的研究,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5] 

彝族海菜腔傳承現狀

隨着20世紀50年代以來彝族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際習俗“吃火草煙”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娛樂形式的傳入,彝族海菜腔的歌唱漸趨式微,現已鮮有能完整歌唱成套彝族海菜腔的“曲子師傅”、“曲子老闆”(均為對著名歌手的尊稱),年輕一輩中也少有彝族海菜腔的愛好者,其傳承面臨嚴重危機,亟待保護。 [1] 

彝族海菜腔傳承人物

後寶雲,男,彝族,1942年生,雲南石屏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報。 [6] 
阿家文,男,彝族,1939年生,雲南石屏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申報。 [7] 

彝族海菜腔保護措施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
2006年彝族海菜腔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後,海菜腔受到雲南省各級政府、學者及民眾的廣泛關注,其保護工作取得很大突破,表現如下:一是籌辦傳習所。據石屏縣文化館統計,該縣有龍朋鎮巴窩村煙盒舞、海菜腔傳承班;龍朋鎮魯土格海菜腔傳承班;龍朋鎮桃園村煙盒舞、海菜腔傳承班;牛街鎮扯直村煙盒舞、海菜腔傳承班;異龍鎮鴨子壩村煙盒舞、海菜腔傳承班;哨衝鎮邑堵村委會曲左村海菜腔傳承班6個傳習所專門教授海菜腔。這些傳習所由民間藝人負責開展傳承活動,教授喜愛海菜腔的人員學習,是現階段海菜腔社會傳承的最重要的方式。二是舉辦“賽歌會”等活動。2007年12月雲南省“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歌手大賽,2008年9月的“老年風采”大賽,這些活動都大力促進了海菜腔的保護與發展。 [8] 
2006—2009年石屏職業中學在職業教育中開設民族文化專業,招收有喜愛民族文化的初高中畢業生,學習海菜腔等民族文化;龍朋鎮巴窩村小學66個學生星期六到“巴窩海菜腔、煙盒舞傳習所”,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菜腔代表傳承人後寶雲學習海菜腔的演唱及相關知識;龍朋鎮魯土格村民間藝人李美英每週二、週四中午放學後培訓學生學習海菜腔。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石屏縣文化館獲得彝族海菜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石屏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3] 

彝族海菜腔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09年,彝族海菜腔《金鳥銀鳥飛起來》在“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中演出。 [10] 
2019年,彝族海菜腔《月下情歌》亮相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 [11] 
榮譽表彰
2006年,彝族海菜腔歌手李懷秀、李懷福在第12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獲得原生態唱法一等獎。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