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彌陀佛

鎖定
佛教指西方極樂世界中最大的佛,也譯作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信佛的人用做口頭誦唸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等意思。〔梵Amitbha〕
中文名
彌陀佛
別    名
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教    派
佛教
地    位
西方極樂世界中最大的佛

目錄

彌陀佛含義

彌陀佛 彌陀佛
低標準是"度己",即從自己做起,斷惡修善,遵紀守法,淡泊名利,積功累德,清淨放下,隨緣(緣起、緣聚、緣散、緣滅,"諸法從緣生,還從因緣滅")而不攀緣。高標準是"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為覺悟者之外,還要幫助別人成為覺悟者,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弘揚佛法,慈善佈施(佈施,是指"舍"。俗話説"捨得",是一種因果關係,有舍才有得,先要誠意為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為自已)。
然而,無論"度己"還是"度人",前提都要先做到"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什麼叫看破?看破就是要淡化世事境緣的"無常"(沒有亙古不變的東西,一切都在瞬息萬變之中,"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假有"(因緣而合、因緣而分所表現出來的"存在"及"存在者"),理解其虛幻變化規律--無常中的有常。既不沉迷於"有"(只是"妙有"、"偶有"、像量子力學的"超弦"一樣,是一種臨時的組合)也不執着於"無"(萬事萬物均無中生有、有生於無,真空不空,有歸於無)。無"色"(色指物質、存在)但不"空"(非有、無),雖"空"但有"色"。"一分為三"曰"空、有、中","和其相聯"則"三為一體"。不固守色空,不粘着色空,洞明"諸相非相",不拘泥於兩邊而立於中道,行於中道。
放下,首先要認識佛家常説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進而提高到"萬般將不去,修業亦離身"的境界。
萬般將不去,意指人在投胎時空手而來(儘管嬰兒生下時攢緊雙拳,那裏面也沒有東西,他只不過想來人世間抓東西而已)、撒手而去(人逝時之本能),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往何處去,其一生所能,一生所得,無論是權傾朝野,還是富可敵國,萬般萬樣都是帶不走的。
"業",原意是指人"身、口、意"的運動以及其所形成的行為。一個人的"身、口、意"的行為運動都具有力學慣性,即一種殘餘的潛在的可影響後面運動(會招致、形成一種結果)所具有的力量,即"業力"。
"業隨身"是指一個人即使其肉身離世而去,但其精神這種"業力"卻在世間保留下來了,具有餘勢和作用,影響着後來人。
眼前的事情雖然過去了,但它的作用力並沒有完結,仍然潛伏着一種結果(好的和壞的),聯繫着過去、現在和將來,這就是"業力"的作用。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能流芳百世的人真不及人口總數的百萬分之一。只有那些在歷史進程中曾作出過傑出貢獻的統治者、政治家,有述著流傳於世的科技、人文學者,才有較大的“業力”影響後人。著作具有“業力”,因特網也具有“業力”,但不可能永存。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冰川期以前,人類的祖先——"上元人"做過些什麼,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他們的"業力"我們也無法領悟,人類的"業力"只可以階段性地"隨身"而無法做到永遠隨身。中國人曾悲恐毛澤東逝世後會有大災難,然而卻發展得更好。人們也曾憂慮鄧小平走了之後改革開放能否繼續,事實證明這種擔心也是多餘的。一代總是比一代聰明,一代總是比一代能幹,這是歷史發展規律。那種讓死人牽着活人走,用歷史來決定今天的八股思維方式,是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的反作用“業力”。
只有宇宙大自然的業力是永恆的!人類的業力顯得很渺小,甚至於"人一走,茶就涼"。

彌陀佛隨緣不攀緣

人生的煩惱其實絕大部份是自己找的,不該怨天尤人,只要肯面對真實,就不難發現,其根子在於一個"貪"字。貪權勢而被權勢弄死, 貪錢而為錢亡, 貪吃而傷身,貪財而招來橫禍,不知足而東窗事發, 貪女色而禍起蕭牆,貪過癮而吸毒犯罪,貪出國而被欺騙,做生意太貪反而虧損,炒股因貪而被套、因透支而全軍覆沒……食慾、色慾、物慾、貪婪、執着、嫉妒、嗔恨、攀比、虛榮、獨尊、偏執、小氣狹隘、以我為中心……都會令人產生無窮無盡的煩惱。淡泊名利,清心寡慾,去掉牽連,去掉掛礙,才是消除煩惱的良方妙法。 許多善男信女經常到寺院在佛前燒香磕頭,祈福祈壽祈子,祈求升官發財、姻緣美滿、萬事勝意。作為一種善意的精神寄託,無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的本意卻不是這樣的。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是迷信;同樣,當一個人沒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就肆意指責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個迷信者。因為他們都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為,如果弄清楚之後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一種對覺悟者的恭敬行為,發願行為,也代表着一種因果邏輯。
三柱香,分別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決心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夠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夠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開悟”的方法,也是一種因果關係。只有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來;心定下來之後,才會出現"定能生慧"的結果。一個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發財、斂物斂色,打人整人,偷雞摸狗,貪污受賄,"上下交爭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來呢?心動神疲,無暇靜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滿智慧呢?
磕三個頭,一叩首表示對佛(覺悟者)禮敬,二叩首發願向覺悟者學習,願歸於佛門,三叩首是在莊嚴者的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
依上定義,當我們懷着向覺悟者致敬、向覺悟者學習,改過自新、從善積德的心態在佛前燒香磕頭,又何罪之有?又怎能與迷信同語。
看破和放下不等於悲觀厭世、懶惰,恰恰相反,看透以後,就會更加重視今生的努力,抓緊時間"擔當生前事"而"何計身後評",做應當做的事,做了便放下,而不會斤斤計較。
"無為而無不為"以及"無為而治"中的"無為",從古至今之所以爭論不休,在於爭論者未悟其真味。"無為"不是指什麼事都不幹,無所作為。"無為"是指不要主觀地、刻意地去幹違反客觀規律的事情,即"無違"(老子時代"違""為"相通)地去"為"。 "無違" 地去"為",其結果反而是"無不為";"無違" 地去"治",其結果反而是"無不治"。"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種境界。當整個社會人人能夠做到"度人度己",覺悟文明,便達到"無為而治",比起靠鬥爭論、消滅論來治理要高明得多。前者是"民治",後者是"治民"。"民治"帶來太平盛世,"治民"常常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認識到"空","諸法無我",破"我執、我見",平等侍人,就不會處處以自己為核心,事事強加於別人。
認識到"萬般將不去",淡泊名利,就不會貪污受賄,不會爭權奪利,不會貪天之功為己有。
有覺悟心、慈悲心、寬容、大度,就會離事非、去爭鬥,"度人度己","慧福雙修"。
當今時世,腐敗風盛,金錢薰心、物慾橫流,追星趕富,浮燥喧譁,隱患不少。雖非主流,豈可忽視?
智慧與良心就是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