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彌河

鎖定
彌河,古稱具水、洋水、彌水等,山東省萊州灣西南岸入海河流。主要流域在濰坊市西部。發源於臨朐沂山西麓,流經臨朐、青州、壽光,在壽光廣陵鄉南半截河村,分為3股入渤海。彌河主河道東北流,至濰坊市寒亭區央子港與白浪河匯合入海(河口段也稱新彌河)。其餘兩股為彌河入海岔流,均由南半截河村北流入海。河長206公里,流域面積3847.5平方公里。 [1] 
彌河上游是山東省的暴雨中心,清朝、民國時期,彌河經常氾濫成災。遇夏秋之際連日陰雨,洪水溢出河牀,彌望無際,因此而得名。新中國建立後,攔河修建大小水庫18座,使洪水得以控制,且變害為利,但澇災仍有發生。 [2] 
中文名稱
彌河
別    稱
巨洋水、彌水
所屬水系
渤海萊州灣入海河流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西部
流經地區
山東省臨朐、青州、壽光、寒亭
發源地
沂山西麓臨朐縣沂山鄉水石屋村附近
主要支流
五井石河、石河、南陽河、丹河等
河    長
206公里
河流面積
3847.5平方公里
入海口
央子港口

彌河名稱演變

彌河,古名巨洋水(《水經注》)。《國語》稱“具水”。《後漢書》作“沬水”。晉袁宏稱“巨昧”。南朝宋王韶之稱“巨蔑”。《唐書》稱“米河”。《齊乘》作“洱河”。清顧炎武稱“朐彌”。 [3]  上游臨朐縣段也有“朐水”之稱。 [4]  [5] 
據《臨朐縣誌》,彌河得名,以遇夏秋之際連日陰雨,洪水溢出河牀,彌望無際,因此而得。 [2] 

彌河幹流概況

彌河幹流走向

彌河在山東省的位置 彌河在山東省的位置
彌河,主要幹流流經山東省濰坊市西部,西有小清河,東有白浪河。幹流自南向北,經臨朐、青州、壽光,分為3股入渤海。東北流的一股,河槽較為寬廣,為彌河主河道,經濰坊市寒亭區央子港入海萊州灣。河長206公里。 [1] 
彌河干流流向示意圖 彌河干流流向示意圖
彌河發源地,位於臨朐縣,據舊志記載,此河干流發源於沂山西麓天齊灣,但實考此灣無蹤。現代地理考為沂山西麓羣泉匯流於沂山鄉水石屋村附近,集為一股,即為該河干流之源。此河自南向北,縱貫縣境,流經沂山、九山、白沙、石家河、楊家河、冶源、辛寨、七賢、楊善、營子、臨朐、龍崗等12鄉鎮,至龍崗鎮的半截樓村西北出境入青州市,臨朐縣內總長82公里(《臨朐縣誌》1990年版記作85公里),河牀最寬750米, 最窄25米,平均寬度370米。受地形影響,河身蜿蜒曲折,有“九山到冶源, 彌河過九遍”之説。河牀比降變化較大,上游為1/25,中游為1/800。 [4] 
彌河臨朐段河水流量季節變化顯著, 雨季洪水流量最大可達4950立方米/秒,而枯水季節最小流量則僅有0.2立方米/秒。清朝、民國時期,彌河經常氾濫成災。新中國建立後,攔河修建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140座,塘壩376座,地表水多年攔蓄總量2.5億立方米,由此達到攔洪蓄水,變害為利之目的。 [4]  [2] 
彌河北流,自彌河鎮大劉村(屬原石河鄉)東入青州市,流經彌河、東壩、黃樓、楊家莊、譚坊、蘇埠屯等鄉鎮,在蘇埠屯鄉的莊家莊東入壽光市。市境內流長29.82公里,流域面積662.5平方公里。主河槽250~300米,流量變幅較大,汛期旋泄洪水最大量達4000立方米/秒,枯水季節常斷流.平均年入境水量為22836萬立方米,平均年出境水量為29156萬立方米。 [5] 
彌河北東向流,由紀台鄉王家村西南入壽光境,流經紀台、東埠、孫家集、寒橋、張建橋、北洛、上口、田柳、南河、楊莊、道口、大家窪等鄉鎮。在廣陵鄉南半截河村三分泄洪:一股由南折東而流,在大家窪鎮的雙河村與白浪河匯流入渤海(主河道);一股徑北而流,為彌河分流,人工河道,下游匯入張僧河東、西支,由羊角溝以東入海,長29公里,泄洪能力1000立方米/秒;一股為分洪道,長34公里,經道口鄉南部和岔河鄉北部向東北入海。主河道縣境內總長度為80公里,河槽平均寬170米;主河流兩岸堤長94公里,堤距500~2000米不等;入境流域面積2248平方公里;泄洪能力,廣陵鄉小營村以上為3000立方米/秒,小營村以下為2500立方米/秒。 [3] 

彌河河道特徵

河道平均比降3.2/1000,流域河網密度0.3公里/平方公里。 彌河由河源至冶源為上游,河長56公里,河流經行於山丘區,河道平均比降為10.4/1000。冶源至壽光嶽寺高為中游,河長54公里,河流經行臨朐盆地和山前平原區,河道平均比降1.5/1000。嶽寺高以下為下游,河長96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0.4/1000。 [1] 
彌河在臨朐縣九山鎮的源頭 彌河在臨朐縣九山鎮的源頭
彌河臨朐縣城區段 彌河臨朐縣城區段
彌河青州市一段 彌河青州市一段
彌河壽光市區一段 彌河壽光市區一段
彌河入海口寒亭央子港 彌河入海口寒亭央子港

彌河主要支流

彌河主要支流有五井石河、石河、南陽河、丹河等。
五井石河,發源於沂源縣土門鎮車廠,東北流,於水溝村北流入臨朐縣境,經嵩山水庫,又東北流,在臨朐北店東,由左岸注入彌河。河長35.5公里,流域面積264.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3.6/1000。
石河,又名石溝河。《水經注》稱洋(音詳)水。季節性河流。北源出孫旺鄉鏊子頂東麓,南源出釣魚台鄉摩雲崮北麓。流經王墳鎮,經黑虎山水庫,在石河鄉入彌河。長31.3公里(山東省志記為34公里),河槽150米,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山東省志記為319.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3/1000。 [5]  [1] 
南陽河,《水經注》稱“長沙水”,“出逄山北阜,世謂之陽水”。季節性河流。源出青州市五里鎮玲瓏山(古逄山北峯)北麓(《山東省志》記為青州市西南部馬鞍山),舊圖志載,另有北源出朗公山(即蓮花盆鄉大陰山)北麓。流經青州市城區,在東壩鄉(《山東省志》記為陽河莊東由左岸)入彌河。河長36公里,流域面積159.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8/1000。 [1]  [5] 
康浪河,《齊乘》又稱狗王河。兩源均發源於鄭母鎮靈山北麓,東源稱洗耳河。兩源在四座樓村合流,流向西北,在譚坊鎮人彌河。1974年在譚坊鎮新挖排水溝,自鄭母鎮十畝田村北起,經宋池鄉、譚坊鎮北流入彌河,稱新康浪河。 [5] 
張僧河,舊時,張僧河無遠源,系匯流壽光城河水及臨澤窪水而成。傳説因下流阻水,有僧張姓者,挖渠疏通,遂命名為張僧河。原河經張僧疃、孫家嶺、朱家莊子、袁家橋入巨澱湖。建國後張僧河改道,分東西兩支。東張僧河彙集濰高路以南諸水,經壽光、北洛、田柳、南河各鄉鎮,從楊莊鄉宅科村入彌河分流,全長33.35公里,終點流域面積157平方公里,寬8~12米,深2.5~2.7米。西張僧河彙集北洛、古城鄉之水,流經王高、牛頭、卧鋪各鄉鎮,流入營子溝後匯入彌河分流。
丹河,古稱丹水。《竹書紀年》説的“堯放丹朱于丹水”,即指此水。源出臨朐悖林鄉,北流經青州市、昌樂縣,由紀台鄉張家樓子村入壽光境,流經紀台、田馬、稻田、寒橋、留呂、上口、五台、侯鎮8處鄉鎮,匯入堯河、范家溝、官莊溝等支流,尾閭於壽濰(原濰縣)邊界入彌河。為一季節性間歇河,除雨季外基本常年乾涸。全長41公里,河槽平均寬40米,入境流域面積203平方公里,洪水期流量為280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21:01米。原河道狹窄,底高岸陡,屬一地上河,每遇山洪暴發,水勢湍急,容易決口,是境內一條害河。建國後,對該河及其支流堯河、康河統一治理,新挖河道,舊堯河、康河道已不復存在。1958年在張陸店子村南建成丹河水庫後下遊乾涸。 [3]  [1]  [2] 
紅旗河 ,源於臨朐九山鎮南槽子村西南,蜿蜒向北,接納眾多河流,至後崖村北匯入彌河, 長15公里,河牀最寬260米,上游比降1/20,下游1/80。
夏莊河 ,源於臨朐白沙鄉天麻嶺, 東北流至西岸頭村南注入彌河,長8公里,寬20~80米,佔地500畝,常年流水,夏、秋河水最深2米。 龍山河 由沂源縣橋家峪村北進入臨朐縣白沙鄉,東流至白沙鄉河北村南匯入彌河。 縣內長9公里,寬20~70米,佔地1190畝,常年流水,夏秋之際最大水深2米。
白沙河 ,源於臨朐寺頭鎮下洋河村, 向南流至白沙鄉白沙村匯入龍山河,長10公里, 寬10~500米,佔地380餘畝,長年流水,夏秋時節最大水深3米。
楊家河 ,源於臨朐楊家河鄉王家溝村東,向北流至中白沙村西北匯入彌河,長13公里,寬10~190米。常年流水,夏秋盛水期最大流量218立方米/秒。
寺頭石河, 亦稱大石河,發源於臨朐箕子山鄉廟子鞍山和寺頭鎮石門山,經寺頭、石佛、 冶源等鄉鎮,在石河店村南匯入彌河,全長30公里,河牀寬50~150米。夏秋汛期流量較大, 冬春流量甚微。河上建有4座小型水庫,可控制洪流,發展灌溉。
冶源石河, 亦稱小石河,源於沂源縣下車場,由嵩山鄉王家圈以西入臨朐境,流經嵩山、 五井、楊善、冶源4鄉鎮,於臨朐冶源村北匯入彌河。河寬100~500米,河身佔地4580餘畝。夏秋之際山洪暴發,衝淹田地,冬春季節時常乾涸。自1970年,在上游修成嵩山水庫後,下游河套部分地段闢為苗木、瓜果、蔬菜之地。
龍崗河 ,源於臨朐上林鎮柴山子,經龍崗鄉在小河圈村西匯入彌河,全長15公里,最大流量66立方米/秒,沿河建有吳家崖、西上樓、雷家崖、"八一"等小型水庫,下游冬春季節常乾涸。 [2] 
堯河,《水經注》載即蕤水。在青州趙坡鄉,自臨朐縣入境,北流至郭家園村成為青州與昌樂的界河,在膠濟鐵路南側人昌樂縣境。西北流與丹河匯合後入彌河。
豬龍河,源出青州宋池鄉香山北麓,經譚坊鎮人壽光市境,匯入彌河。 [5] 
另外,在石河、彌河、東壩等鄉鎮自南到北排列有乾河、墨水溪、温涼河(含另源湯王河)、雲峽河(含另源建德水)等季節性短河,自西向東流入彌河。 [5] 

彌河河道變遷

彌河下游段,因為歷史上多次改道,所以有“壽光市,彌河串”的俗諺。依稀可辨的古彌河道有6條:
1、楊家莊至北洛古河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老古河道,距今已4000多年,由青州市楊家莊以西,北流入壽光境內,經孫家集、縣城西關至北洛西。該古河道儲有豐富的河沙。
2、東七村至濁北古河道。由東七村起經臨澤、王高、濁北入巨澱湖。今之地形圖上,5米、10米等高線沿古河道向下遊呈蛇狀變曲。古河道尾端的河流沖積層也呈蛇狀嵌入瀕海鹼灘中。沿古河道村莊密集成帶,河道尚斷續存在。據考證,該河道當在唐、宋之際。
3、邢姚至任家莊子古河道。由邢姚起經南河以東、北河以西至楊家莊子,折向東北,再經西宅科至鄭家莊子、任家莊子,然後入海。據考證,該河道當在元代及明代前期。
4、黑冢子至劉家呈子古河道。自黑冢子流向東北,經單家村東、七里莊北,再流至太平莊西、劉家呈子村(今已遷徙)北,蜿蜒入海。1975年航攝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上,舊河牀尚清晰可見。據考證,該河道當在明代中、後期及清初。
5、周疃至大家窪古河道。由孫家河南道口,經周疃西、南陳村南向東北流,再流經郭李央、大家窪等村莊,從雙河村以東入海。這一河道,系清康熙之後至民國初期水流所經。
6、寒橋至侯鎮古河道。從寒橋起經上口東、回河口、下口、下舟至侯鎮,向東北入海。 [3] 

彌河水文特徵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彌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06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156.5毫米,摺合年徑流量6.02億立方米。根據壽光寒橋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2263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發生在1964年,為17.70億立方米,最小在1959年,為1.18億立方米,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5倍。 彌河洪水多產生在流域中上游地區,建國以來,1964年洪水為最大,此次洪水雖經上游水庫攔蓄,在寒橋站洪峯流量仍有3580立方米/秒,若無水庫攔蓄,估計可達5070立方米/秒。 彌河含沙量上游較大,據臨朐瑞莊水文站實測資料,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3.38公斤/立方米。據寒橋站1953~1965年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108萬噸。 [1] 
彌河結冰期在12月至次年一二月份,最大冰厚22釐米。 [3] 

彌河治理開發

過去,彌河利害兼有。夏秋之際,山洪下瀉,水流湍急,上游往往沖決堤岸,造成河流改道。下游鹼灘則因落淤壓鹼,變成一季肥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治理。 [3] 

彌河河道治理

彌河為一條行洪高水河道,河槽系自然沖刷而成,河道彎曲,乍寬忽窄,彎流處河岸極易坍塌。下游河牀比降小,洪水流速緩,徙流無定。康熙《壽光市志》載:“境內諸河,以巨洋為大。而碎礫白沙,患漫彌窪。值百川灌河之日,奔濤山湧,濁浪滾滾,無異黃流,多有衝激漂沒之患。”清代,在縣境南部河岸曾築堤防。建國後,政府對主河道多次治理,培築堤防,固定河牀。在險工地段採取打樁編柳、砌石護坡、三合土錘築水壩等措施,進行整治,並在下游開挖分流河道,以便在汛期分洪,以防水患。 1951~1983年,用於治理彌河投資47.35萬元,完成土石方432.43萬立方米,投入工日297.28萬個,治理長度總計280.9公里;用於護岸工程投資111.66萬元,完成土石方2.21萬立方米,投入工日40.22萬個,護岸長度11.94公里。 [6] 

彌河水庫

冶源水庫 冶源水庫
冶源水庫,彌河流域大型水庫,位於臨朐縣冶源鎮東南3公里彌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786平方公里。總庫容2.03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84億立方米。1958年5月開工,1959年9月主壩、副壩、溢洪道、輸水洞等工程基本建成蓄水。1960年後,完成加高副壩、建溢洪閘、水電站、開挖溢洪道、副壩灌漿、改建溢洪閘、灘地裂縫處理等工程。水庫主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長650米,最大壩高為27.30米,頂寬8米;副壩為均質土壩,長2270米,最大壩高17.30米,頂寬8米。東輸水洞最大流量30.90立方米每秒,西輸水洞最大流量17.50立方米每秒。溢洪閘10孔,設計泄量7240立方米每秒。水電站2座總裝機5台850千瓦。水庫防洪能力達3000年一遇。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9.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7.50萬畝。電站年平均發電量27.75萬千瓦時,已併入臨朐電網。 [7] 
紀台水庫,位於壽光紀台鄉孟家莊以東,東起田馬村西,北至丁家堯河,南界吳廟,是一座平原水庫。規劃佔地面積3.8萬畝。由昌濰專區水利建設指揮部勘測設計,山東省水利廳批准,壽光市組織施工。整個工程包括引水、蓄水和放水三部分。引水工程在嶽寺李村以南彌河上建攔河溢流壩一座,長363米,三合土壩體。在彌河右岸呂家村北開渠3500米,引水入庫,引水能力為40立方米/秒。在彌河左岸亦設小型引水閘1處,引水向西,囤壩蓄水,壩長13.5公里。水庫修放水洞2處,田馬村西1處,陶官村南1處。水庫總庫容原規劃1.21億立方米,山東省政府審批為0.8億立方米,壽光市按1億立方米規模施工,最大淹沒面積為3.4萬畝。1959年11月動工,此水庫未見效益,僅於1960年汛期充水1次,達1000萬立方米。庫內淹沒耕地9000畝,壩下滲水嚴重。1963年汛期,炸除了攔河溢流壩。圍壩已拆除。
雙王城水庫,位於壽光西北部的卧鋪鄉寇家塢村北,原系滯洪窪地,名雙王城大窪。建此水庫是為夏、冬季引蓄彌河水,春、秋季放出灌田洗鹼。整個工程由大壩、截滲排水溝、引水渠、進水閘及放水樞紐組成。庫形近似長方形,南北長平均2.71公里,東西寬平均1.96公里。總庫容為1206.5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1060萬立方米,死庫容為146.5萬立方米。水閘前水位為5.75米,庫中加大水位為5.70米,正常興利水位為5.50米。1972年4月動工,1973年10月底完工;引水渠1974年4月初施工,月底告竣;引水渠首進水閘和沿渠橋、涵、閘5座建築物,於同年5月動工,7月底竣工。自1974年汛期開始蓄水灌田,至1980年共計蓄水4058萬立方米,灌溉農田9.8萬畝次。1981~1983年,彌河斷流,不能繼續蓄水。 [8] 
嵩山水庫 ,位於臨朐嵩山西側。在石河上游151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內。1950年夏在青石崖村東築壩建水庫,因在青石山區建庫蓄水從無先例,加之急於動工,選址不當,大壩滲漏嚴重,工程停止。1966年年11月9日動工,不到3個月即提前完成清基任務。1970年1月25日, 樞紐工程竣工。水庫總庫容55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1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8.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8萬畝。水庫主壩東抵嵩山主峯西坡腳崖壁,西與副壩相接,壩長260米,高42.6米,頂寬7米, 結構為粘土心牆沙殼堆石壩。副壩長285米,頂寬6米,結構同主壩。防滲斜牆, 長238米,高27米。輸水洞內徑2米,全長149.6米。最大流量49.2立方米/秒。
丹河水庫, 北距臨朐張陸河村100米,1959年10月動工,次年8月1日竣工。總庫容127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63萬立方米,防洪庫容384萬立方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水庫主壩長300米,頂寬4米;副壩長554米,頂寬4米。 [9] 
淌水崖水庫大壩 淌水崖水庫大壩
淌水崖水庫,位於臨朐九山鎮宋家王莊村南彌河支流紅旗河上, 總庫容60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400萬立方米,上游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積1.8萬畝。水庫樞紐工程由連拱壩、 重力壩、溢洪道、公路橋、南北放水閘和水電站6部分組成。1973年3月施工,1978年4月竣工。連拱壩由10孔變內徑不變外徑卧式石砌半園拱組合而成, 最大壩高35米,全長202米。壩後建有裝機容量285千瓦的電站。整個工程建築堅固合理,雄偉壯觀。1979年9月,水庫圖片在國際水電會議上展出。由於資金短缺,1986~1987年始投資5.1萬元,修乾渠3600米。1987年,澆地1200畝,平均畝增產100公斤。 [9] 
句月湖 句月湖
句月湖,1992年臨朐縣政府投資1600萬元,築壩攔彌水而成,攔蓄水面51.4萬平方米, 蓄水量106萬立方米,湖面近千畝,環繞半城。句月湖,是人們休閒、晨練、垂釣的好去處。與朐山、粟山渾然一體,形成“兩山一湖”的“北國江南”景觀。 [10] 
黑虎山水庫,位於青州市南部,石河下游。流域面積190平方公里,總庫容552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820萬立方米。1966年11月動工興建,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工,1970年復工,1972年12月建成蓄水。大壩全長1437米(主壩長480米,副壩長957米)。主壩結構為粘土心牆砂殼壩。最大壩高40.5米。副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72.5米。灌溉面積,設計7.96萬畝,已達有效面積5萬畝。進入1980年代,雨量偏低,蓄水較少,實際控制面積3.2萬畝。防洪能力達百年一遇標準。 [11] 

彌河灌溉

青州彌河攔河壩,座落於青州石河鄉東南河村東,蟠龍山腳下。大壩結構為砌石溢流壩,壩長300米,高5米,頂寬2米。上游流域面積1151平方公里。總庫容260萬立方米。大壩最大泄量每秒3500立方米。放水洞一個,過水流量每秒4.62立方米。1959年7月26日動工興建,1960年麥收前竣工。1963年7月20日凌晨2時,降特大暴雨,壩被沖毀。1970年6月1日至1971年5月復修。可控制石河、彌河、東壩、王母宮4鄉鎮,有效灌溉面積5萬畝。 [12] 
引彌稻改工程,該工程1964年始建,由攔河引水樞紐和東西乾渠三部分組成。引水樞紐包括攔河閘和東、西放水洞三項,主要用於壽光南河、楊莊兩鄉部分村的稻改工程試點,控制灌溉面積5萬畝。攔河閘位於南河鄉郝家柳杭村東彌河分流上,閘孔寬1.5米,共16孔,總長39米,閘上設有1米寬人行便橋,攔河閘前的左右防洪堤上各建1座放水洞。1964年秋,開挖渠系土方工程,歷時40天告竣。1965年2月開始興建引水樞紐和田間渠系工程,5月竣工。1965年9月,續建稻改工程。工程項目有二;一是建彌河鹿家攔河壩,抬高水位,確保水源,該壩始建於1965年9月,10月底告竣,二是擴大稻改區,續建田間配套工程,歷經5個月,於1966年3月全部完工。共完成幹、支渠9條,支渠建築物85座。自1966年4月啓用至1969年,受益單位水稻連獲豐收,平均單產400斤,高產田達千斤。後因彌河水量漸少,水源缺乏,到1970年不再受益。
彌河楊莊攔河引水工程,攔河引水樞紐位於壽光北洛鄉楊莊村東彌河上,為解決沿彌河兩岸10多處鄉鎮部分村的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而建。該工程由攔河引水樞紐,東、西乾渠三部分組成。引水樞紐包括攔河閘和東、西放水閘兩項。攔河閘壩全長240米,閘長155.4米,設閘門60孔,淨跨2米,東20孔為疊梁閘門,西40孔為鋼木結構橫軸自動翻板閘門,橋面寬1.5米。在攔河閘前左、右河堤上各建放水閘1座,引水能力各為15立方米/秒。1966年4月,興建彌河引水樞紐工程,6月竣工。1966年8月施工,東、西乾渠分二期進行,於翌年春竣工。1967年4月建成馬塘閘,向北放水至營子村西;1973年建成牛頭鎮攔河閘,向雙王城水庫送水,1975年冬,張僧河開挖後,送水範圍擴及南河、揚莊、卧鋪、羊角溝4鄉鎮。東、西乾渠的改建1978年春動工,至5月底完工。自1966年9月至1983年底,年灌溉畝次5.5萬畝左右,累計灌田72.5萬畝次。為解決北部人畜用水,平均每年送水600萬立方米,累計送水1億立方米以上。
周疃灌區攔河樞紐工程,位於壽光東北部彌河下游,周疃村以東,分南北兩灌區。控制灌溉面積8.73萬畝,主要受益單位是大家窪鎮的周疃、新興、雙河等19個村莊和侯鎮的北宋嶺等6個村莊。系1971年昌濰地區生產指揮部批准的基本建設項目。在彌河上建有攔河樞紐工程。攔河樞紐工程由攔河閘,南、北渠首進水閘組成。攔河閘全長34.4米,共13孔,孔寬2米,安裝立軸混凝土梁格鋼絲木網水泥閘門,攔河閘兩邊安裝有水輪泵設施,閘上設有4米寬交通橋。為防治閘前淤積,在閘下又設沖刷閘26孔。攔河閘前各建南、北灌渠進水閘1座。南灌區進水閘2孔,北灌區進水閘3孔。北灌區總乾渠長2850米,總乾渠下設乾渠3條,南北向支渠24條。1971年11月到1972年8月,完成了北灌區的樞紐工程和渠系工程。南灌區從渠首向南出乾渠,在270米處折向東,長1.1萬米,南北向支渠17條。於1972年秋組織施工,年底完成1條長達3000米的乾渠和3條支渠。1973年、1975年和1977年,又對北灌區工程進行了配套和修復。該工程自1973年春交付使用,所灌溉之土地,產量漸增。1979~1983年,因彌河斷流而失效益。
丹河分流引水提水工程,位於丹河下游壽光。1972年建成,主要受益單位是侯鎮的挑溝子、北寨、地溝等42個村,可灌面積4.72萬畝,灌排均宜。整個工程由引水樞紐、丹河分流、引丹干渠以及排灌兩用溝等部分組成。引水樞紐包括丹河攔河閘、分流進水閘和引丹干渠進水閘3項。分流進水閘,設閘門5孔,孔寬2米,用5噸啓閉機控制。在分流口東側建丹河攔河閘,設閘門7孔,孔寬2米,上面附設5米寬生產橋。1974年10月動工,年底完工。丹河分流呈南北向,分流口位於侯鎮馬家村西北,向北至宋家嶺村北入彌河,全長12.9公里。1972年3月動工,4月完工。引丹干渠,全長5.5公里,送水能力2立方米/秒,但未能配套。沿分流在北寨村東北建有固定式揚水站1座,揚水能力0.8立方米/秒。分流引水時,沿兩岸村隊可安機提水灌田。引丹干渠未能配套。灌排兩用溝5支,東西向2支,南北向3支,總長32.5公里;1971年10月動工,11月完工。全部工程完成土方219.24萬立方米,用工日60.7萬個。總投資13.07萬元。1972~1979年,沿分流兩岸村莊提水灌田,糧食產量增加。惜因缺乏完整通盤設計,未形成灌區。
豐產河排灌工程, 該工程位於壽光道口鄉西部,屬圍灘河治理工程的一部分,為道口鄉西部的主要排水系統,上游在鹿家莊子村西接通彌河,建閘引水,引水能力16.2立方米/秒,以排為主,排灌兩用。1976年3月動工,同年6月工成,共完成土石方62.93萬立方米,用工22.77萬個,投資13.26萬元。全工程包括引水閘、豐產河、沿河提水設施以及配套建築物4部分。引水閘跨度2米,2孔,用5噸手搖啓閉機控制。豐產河全長18253米,南北走向,在北單村設有揚水站1座,其他多系臨時設施。 建成投用後,提水灌溉收到一定效益。1977~1978年,每年灌水1~2次,受益糧田畝增3成以上。1981年後,彌河枯竭,無灌溉效益。
彌河分流引提水工程,位於壽光南河鄉東部彌河分流兩岸。沿河分散建站提水,並利用原稻改工程引彌河分流水灌溉農田。該工程由稻改攔河閘及沿分流兩岸8座小型揚水站組成。引水借用稻改攔河閘樞紐。揚水站的佈置,由南而北,依次遞排;南河鄉袁劉村東南1座,吳營村前1座,中營村北2座,南岔河村東分流左、右岸各1座,北岔河村東分流左、右岸各1座。1977年秋,將原稻改西乾渠改建成1條長達4800米的新幹渠,完成土方14.5萬立方米,用工日3.6萬個。新渠建成後,因分流斷水未生效益。
道口電灌站灌區提水工程,該灌區位於壽光北部彌河下游左岸,為解決該區域內的人畜用水與農田灌溉而建。 灌區工程由提水樞紐和灌區渠系建築物兩部分組成。提水樞紐包括電灌站和引水防洪閘。電灌站安裝兩台55千瓦電動機組和兩台豐產50型水泵,揚程4.5米。引水防洪閘在集中池前與電灌站連為一體。渠系主要建築物有南大公路虹吸、乾渠節制閘和尾水閘等。灌區內幹、支渠5條,長13.3公里,幹、支溝5條,長14公里。 1979年春,經縣水利局勘測設計,呈報地區水利局獲准後,即動工興建。提水樞紐和渠系主要建築物於1980年3月開工,同年10月工成。灌區土方工程於1980年秋開始,同年11月竣工。整個工程總計完成土方14.6萬立方米,用工日6.6萬個,投資14.5萬元。電灌站自建成以來,僅於1981年10月底試機放水一次,後因彌河斷流,未發揮作用。 [8] 
黑虎山水庫自流灌溉區,位於青州市南部缺水的丘陵地區。乾渠沿水庫以北的西山根平行等高線佈置,自南向北長22公里。支渠11條,27公里。灌區自水庫引水自流灌溉。乾渠設計流量每秒10.5立方米。一般放水每秒6立方米,控制王墳、石河、彌河、雲峽河、益都、東壩、五里7鄉鎮。設計灌溉面積7.9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萬畝。進入1980年代,連年乾旱,蓄水減少,實際灌溉面積3.2—4.57萬畝。1972年動工建設,1976年建成後發揮效益,糧食畝產由300斤提高到850斤。
仁河水庫自流灌溉區,位於青州市西南山區。乾渠自南向北,長32公里,支渠6條,長25公里。渡槽14座,其中百米渡槽(張莊渡槽)一座。34米水頭的倒虹吸2座。隧洞29處,總長20060米。1980年動工修建,1984年基本完成。設計灌溉面積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並解決6個鄉鎮的102個自然村人畜吃水困難。1987年仍繼續建設。
青州引彌自流灌溉區,是利用彌河攔河壩攔水、引水自流灌溉,引水流量每秒4.5立方米。灌區與大壩1959年同時興建,1960年竣工。1970年二次建壩時,灌區又進行整修。乾渠從渠首向西北方向延伸,至壩溝村長15.3公里,至趙家莊水庫全長27.1公里。支渠26條,共長56公里。乾渠建築物157座。灌區控制石河、彌河、東壩、王母宮、大王5鄉鎮,有效灌溉面積5萬畝。除正常灌溉外,冬閒時送水到趙家莊等水庫、塘壩積蓄,備翌年春澆小麥。 [11] 
冶源水庫東西乾渠於1961年建成。 西乾渠全長20.72公里,控制灌溉面積8.9萬畝;東干渠全長43.98公里,控制灌溉面積10.3萬畝。 水庫建成後, 效益顯著。灌區內糧食平均畝產由不足150公斤增至423公斤,其中半數糧田超過500公斤, 個別地塊超過1000公斤。水的利用係數達60%。水庫擁有養魚水面1.1萬畝。 [13] 
嵩山水庫東西兩條幹渠, 全長55.16公里。西乾渠沿石河左岸,經九傑寨、歪頭崮、牛山、八歧山、太平崮、馬頭崮右側一溜山根,貫穿嵩山、五井、 楊善、 城關等4處公社,長27691米,設計過水能力自上、中、下游依次為8.4、 6.7、2.7立方米/秒,全部是環山防滲石渠。1969年11月動工,1971年春建成。 有效灌溉面積3.8萬畝。東干渠於1971年11月動工, 沿石河右岸呈“幾”字形繞嵩山、五井、冶源3個公社的南部,迤邐東北至冶源遲家莊一帶,長27471米, 干支渠總長180公里,有臨朐“紅旗渠”之美稱。 [9] 
丹河水庫東西兩乾渠, 總長20.7公里。東干渠長9.3公里,設計過水能力1.05立方米/秒,控制丹河東岸灌溉面積7100畝。西乾渠長11.4公里,控制灌溉面積8700畝。 1981年嚴重乾旱,灌區內糧食畝產達444公斤。此庫上游土地大部為壤土,淤積快,已無死庫容。 [9] 

彌河發電

冶源水庫水電站,年均發電27萬度,已與其他線路併網,至1987年底累計發電316萬度,回收電費21.05萬元。 [13]  嵩山水庫 ,水電站裝機容量504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25萬度。 [9] 

彌河流域概況

彌河上游臨朐縣,地處魯中,屬沂蒙革命老區。西漢置縣,歷史文化底藴深厚,奇石、臨朐手繪年畫、雕塑、紅木工藝四大文化產業遠近聞名,素有“書畫之鄉”、“小戲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的美譽。林木覆蓋率達到45.8%,是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以有色金屬高端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機械電子、汽車配件、工藝雕塑等優勢產業為支撐的新型工業體系基本形成,奶牛、黃煙、肉鴨是特色農產,是中國鋁型材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磁電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全國牛奶生產50強縣、全國生豬生產基地縣、全省烤煙生產先進縣。旅遊業發達,有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1 處、4A 級景區 1 處、3A 級景區 6 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3 處。東鎮沂山、山旺化石、“北國江南”老龍灣、石門坊紅葉聞名。 [14] 
中游青州市,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屬半山區半平原地形結構。2016年,青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15.7億元,被列為山東半島城市羣副中心城市。青州先後獲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等17項國家級榮譽稱號。2013年11月18日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7年青州古城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7年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獎”。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 [15] 
彌河下游壽光,開發甚早,歷史悠久。境內已發現古文化遺址143處,其中,龍山文化古城堡遺址、周代紀國故城遺址和古聚落咼宋台遺址具有重要考古價值。史傳黃帝史官倉頡曾於此始創蝌蚪文啓文字之秘,秦始皇曾在黑冢泊旁築台望海,漢武帝曾躬耕於巨澱湖畔,光武帝劉秀曾來紀城勞軍。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壽光市,隸屬北海郡。壽光市自然條件良好,氣候適宜,資源豐富。地處温帶半濕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温12.4℃,降雨量591.9毫米,日照2607.4小時,無霜期180天。南部土地肥沃,宜於發展糧食、蔬菜、棉花、果品等種植業。北部有59.5公里的海岸線和廣闊的灘塗、鹼窪,宜於發展捕撈、養殖和畜牧。縱貫縣境的彌河積存着豐富的河沙,近海地下滷水靜儲量30億立方米,石油、天然氣的藴藏量也相當可觀。壽光市經濟結構變化巨大,糧食、蔬菜、棉花、果品、鹽業,養蝦、畜牧、工業已成為振興壽光的八大經濟支柱。 [13]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志 自然地理志 第三卷 水文 第一類 河流 第五輯 山東半島水系 一、彌河
  • 2.    臨朐縣誌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 3.    壽光縣誌 第三編 地理環境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 4.    臨朐縣誌(1988-2000) 點 第一編 地理 第二章 自然環境
  • 5.    青州市志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 6.    壽光縣誌 第五編 國民經濟  第三章 水利   第一節 河流治理
  • 7.    山東省志 水利志 第三卷 水庫塘壩 第一類 大中型水庫 第一輯 大型水庫 五、彌河流域大型水庫(冶源水庫)
  • 8.    壽光縣誌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五編 國民經濟  第三章 水利   第三節 河水利用
  • 9.    臨朐縣誌 第十篇 水利  第一章 引水蓄水
  • 10.    臨朐縣誌(1988-2000) 第十六編 旅遊   第八章 縣城風景區
  • 11.    青州市志 第七篇 農業  第二章 生產條件   第三節 農田水利
  • 12.    青州市志 第七篇 農業  第二章 生產條件   第三節 農田水利
  • 13.    壽光縣誌 概述 縣情概述
  • 14.    縣情概況  .臨朐縣史志辦[引用日期2019-08-12]
  • 15.    青州概況  .青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