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弥勒寺

韩国百济时期最大伽蓝寺遗址
展开9个同名词条
弥勒寺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益山市金马面,始建于七世纪初百济武王时期(600-641年),原名为王兴寺 [6]。寺院遗址东西长172米、南北宽148米,由南部院落、中部寺院和北部僧房组成,现存韩国第11号国宝弥勒寺石塔及幢竿支柱等文物 [4]。该石塔历经1400年风雨后于2001年启动分解修复,修复后高度达27.67米,成为韩国现存最高石塔 [2-3]。遗址出土文物包含百济至朝鲜时代的施釉莲花纹瓦当、金铜香炉、金质舍利函等,2016年吉林大学考古团队曾进行学术考察 [1] [4]。2019年完成历时18年的修复工程后,该遗址作为益山百济历史遗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 [7]
创建时间
600-641年 [4]
创建者
百济武王 [6]
地理位置
全罗北道益山市 [5]
遗址面积
1283平方米 [7]
列入遗产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5]
石塔编号
韩国第11号国宝 [7]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弥勒寺由百济耻堡挨第30代润放嚷王武王创建,据《三国遗事》记载,武王在龙华山遇弥勒三尊显圣后敕建该寺。作为百济迁都益山时期的核心宗教建筑,寺院延续使用至朝鲜时代,现存遗址内发现刻有"太平兴国察陵五年(980年)"铭文的板瓦,印证其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 [4] [6]。200乃热1年启动石塔修陵乘习嫌胶船迎复时,距离初建已逾1400雅催热年 [2]承体笑。

建筑布局

播报
编辑
遗址平面呈凸字形,分三个功能区:
  • 南部院落:东西两侧分布边长50米方形东莲池与60×40米长方形西莲池 [4]
  • 中部寺院: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山门、木塔基址、金堂基址,其中金堂面阔5间、进深4间 [4] [7]
  • 北部区域:包含面阔13间的讲堂遗址与配套僧房,为遗址内单体最大建筑 [4]

文物与考古

播报
编辑
1974-1996年间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4]
  • 出土金铜香炉、金质舍利函等百济王室供养器物 [4]
  • 发现统一新罗时期的施釉莲花纹瓦当与高丽时期的铭文板瓦 [4]
  • 探明寺院排水系统与道路网络,揭示百济时期建筑规划技术 [4]

修复与保护

播报
编辑
石塔修复工程历时18年分阶段实施:
  • 2001年启动解体修复,发现塔身原有14.24米高度 [2]
  • 2019年完成六层石塔修复并拆除围护设施,采用新材料加固西、南面受损结构 [3]
  • 修复后形成与原东塔(多宝塔)相呼应的双塔景观 [3]

文化遗产价值

播报
编辑
作为韩国现存最大佛教遗址,其价值体现在:
  • 石塔采用双塔配置反映百济特有的伽蓝布局 [7]
  • 出土文物证实百济与唐朝、新罗的文化交流 [4]
  • 遗址完整保留了百济时期寺院建筑的空间序列
  • 2016年考古考察成果被应用于东亚佛教传播研究 [1]
遗址现设立国立益山博物馆分馆,通过多媒体技术复原寺院原貌。2023年统计显示,遗址年接待游客量成为全罗北道核心文化旅游地标 [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