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

鎖定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遠距離搜索雷達。用於發現洲際、中程和潛地彈道導彈,測定其瞬時位置、速度、發射點和彈着點等參數,為國家軍事指揮機關提供彈道導彈來襲的情報。也用於擔負空間監視和人造地球衞星等飛行器編目的任務。
中文名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
外文名
ballistic missile early-warning radar
分    類
機電掃描預警雷達電掃描預警雷達
用    途
用於發現洲際、中程和潛地彈道導彈,測定其瞬時位置、速度及發射點和彈着點等參數

目錄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用途

用於發現洲際、中程和潛地彈道導彈,測定其瞬時位置、速度及發射點和彈着點等參數的軍用雷達。彈道導彈預警雷達主要為最高統帥部提供彈道導彈來襲的情報,也可兼負空間目標監視任務。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分類

按工作體制,分為機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和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
機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
機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採用固定的天線反射面,利用饋源位置的變化形成波束掃描,有兩個波束在固定的低仰角上作方位扇掃。根據目標通過兩個波束的時間、位置和速度,計算出近似的彈道軌跡,但預測彈着點的精度較差,有時還需配置遠程跟蹤雷達,以提高對彈道導彈飛行軌跡的測量精度。如美國的AN/FPS-50型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天線高50米、寬122米,方位掃描範圍38°,有兩個天線波束,其俯仰角分別為3.5°和7.5°,對雷達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達4800千米。
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
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是一種多功能雷達,主要有頻相掃陣和相控陣兩種類型。頻相掃陣預警雷達的天線陣面由多個天線單元按一定排列方式組成,通過改變工作頻率,在其中一個角平面內的天線單元間產生相位變化,實現該角平面內的波束掃描,而在另外一個角平面內直接通過控制各天線單元移相器相位實現該角平面內的波束掃描。如蘇聯“多瑙河”-3Y彈道導彈預警雷達,1978年開始戰備值班,工作於分米波波段,採用發射和接收分開設置的波導縫隙頻相掃陣天線,分別利用頻率和相位控制波束在方位角和俯仰角上的位置,對扇形責任區按程序逐行掃描,方位掃描範圍為51°,俯仰掃描範圍為48°,對雷達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達4500千米。相控陣預警雷達是在方位和仰角兩個角平面內均通過控制各天線單元移相器的相位實現波束的空域掃描。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在較寬的責任方位區形成搜索扇面,發現目標後,在搜索的同時能跟蹤多個目標。如美國全固態相控陣AN/FPS-115型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工作頻率420~450兆赫,採用雙陣面結構,方位掃描範圍達240°,對雷達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達5500千米。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工作時,天線波束在責任方位區內形成低仰角搜索扇面,進行警戒。發現目標後,測定其位置和速度,計算彈道軌跡,並與星曆錶中的衞星軌道、極光及流星餘跡進行比較識別。若判定是導彈攻擊,計算出來襲導彈的發射點和彈着點、再入時間和落地時間,並將上述情報發往預警中心,及時發佈警報。所提供的預警時間,對洲際彈道導彈為15~20分鐘,對潛地彈道導彈為2.5~20分鐘。平時則觀測責任方位區內空間運行的航天器和太空碎片,並編成星曆錶,不斷預測其衰變期,避免再入大氣層隕毀時誤判為導彈攻擊。

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發展史

20世紀50年代後期,洲際彈道導彈問世後,美國和蘇聯即開始研製彈道導彈預警雷達。6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的AN/FPS-50型雷達首先投入使用。60年代後期,美國和蘇聯先後裝備機電掃描彈道導彈預警雷達。80年代初,美國部署了全固態相控陣潛地彈道導彈預警雷達,蘇聯架設了頻相掃陣預警雷達。80年代末,美國着手用AN/FPS-115“鋪路爪”雷達的器件和技術改進其北方彈道導彈預警系統的三部雷達,並於2002年全部完成更新。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的發展趨勢是:採用全固態有源相控陣,增加雷達作用距離和瞬時帶寬,進一步改進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完善並增加雷達抗干擾措施,提高精度及識別能力。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