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彈琴蛙

鎖定
彈琴蛙(學名:Nidirana adenopleura)是蛙科、琴蛙屬的兩棲動物。頭部扁平,軀體較肥碩;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突出於下唇;吻稜明顯;鼻孔位吻眼之間;鼓膜大,與眼徑幾乎相等近;犁骨齒兩短斜行;舌後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細長而略扁,指端略膨大成吸盤,腹側有溝。後肢較肥碩,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外側蹠間具蹼;關節下瘤較小;內蹠突大而窄長,外蹠突小而圓。皮膚較光滑。背側褶明顯,寬窄適中;背部後端有少許扁平疣;背後部、體側及四肢背面有小白疣;內跗褶明顯。腹面光滑;肛周圍有扁平疣。生活時背面灰棕色或藍綠色,一般有黑色斑點,背側褶色淺。腹面灰白色,雄蛙咽喉部有深色或棕色細斑。
成蛙生活於海拔30-1800米的山區梯田、水草地、水塘及其附近,白天隱匿於石縫裏,夜間出外攝食,鳴聲低沉,“咕(gū)、咕、咕”由2-4聲組成。捕食螞蝗、蜈蚣、蝗蟲、蝽象、螟蛾、蠅、蚊、金龜子、葉甲蟲、螢火蟲、叩頭蟲、天牛等害蟲。分佈於中國重慶、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彈琴蛙
拉丁學名
Nidirana adenopleura
別    名
彈琴水蛙
外文名
East China Music Frog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蛙科
琴蛙屬
彈琴蛙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Boulenger, 1909)
保護級別
IUCN紅色名錄:無危(LC)

彈琴蛙形態特徵

  • 成體
彈琴蛙
彈琴蛙(5張)
雄蛙體長55毫米,雌蛙體長57毫米左右。頭部扁平,軀體較肥碩;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突出於下唇;吻稜明顯;鼻孔位吻眼之間,鼻間距與眼間距幾乎相等;鼓膜大,與眼徑幾乎相等,距眼后角較近;犁骨齒兩短斜行;舌後端缺刻深。 [2] 
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細長而略扁,指端略膨大成吸盤,腹側有溝,尤以第三、第四指為明顯;第一指短於第三指,略長於第四指;第二、第三指內外側緣膜很明顯;關節下瘤大而明顯;有指基下瘤;掌突3個。後肢較肥碩,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脛長約為體長之半,略短於足或等長;趾端吸盤較大,腹側具溝,明顯;趾細長;趾間2/3至全蹼,第四趾外側蹼超過第二關節下瘤,其餘各趾均為緣膜達趾端,第一、第五指遊離側緣膜明顯;外側蹠間具蹼;關節下瘤較小;內蹠突大而窄長,外蹠突小而圓。 [2] 
皮膚較光滑。背側褶明顯,寬窄適中,自眼後直達胯部,後段不連續,間距寬;背部後端有少許扁平疣;背後部、體側及四肢背面有小白疣,在股、脛部者排列成縱行;內跗褶明顯。腹面光滑;肛周圍有扁平疣。 [2] 
生活時背面灰棕色或藍綠色,一般有黑色斑點,背側褶色淺;兩眼間至肛上方多數個體有淺色脊線;頭側沿背側褶下方為深棕色;體側淺灰散有棕色斑;沿上唇一般有一條淺色紋;體後端疣粒部位常有黑色小圓斑。前臂有一細橫紋;後肢背面深棕色細橫紋明顯,股、脛部各有3-4條橫紋,股後有棕色大小斑塊。腹面灰白色,雄蛙咽喉部有深色或棕色細斑。液浸標本為灰棕色,斑紋明顯。 [2] 
  • 第二性徵
雄蛙第一指基部和掌骨部位背、腹面有白刺;體側肩上方有很明顯的米黃色扁平腺體,長、寬為17毫米×7毫米;有一對嚥下內聲囊;體背側有雄性線,腹側無。 [2] 
卵羣由許多個卵膠囊聚集成片,最大的膠囊長、寬為19.6毫米×14.7毫米;最小的膠囊為15.3毫米×14毫米左右。卵徑1.4毫米左右,動物極棕黑色,植物極乳白色。 [2] 
  • 蝌蚪
體大而肥碩,尾鰭較發達。後期蝌蚪背面綠褐色,尾部色略淺,體背面及尾鰭上黑色或綠色細斑點密集;大蝌蚪腹部魚肚色,無任何斑點;小蝌蚪腹部皮膚薄可透視內臟;咽喉部及腹側密佈細斑點。第30-35期的蝌蚪,其後肢芽3毫米左右,全長平均49.5毫米,頭體長17毫米左右,尾長約為體長的2倍;眼在頭背側,眼間距較寬;出水孔位於體左側;遊離短管斜向後上方,肛孔位於尾基右側;口小,口寬與鼻間距幾乎相等。唇齒式為Ⅰ∶1+1/1+1∶Ⅱ,下唇齒外側排略短於內側兩排,內排最長而中間間斷窄;唇緣寬,下唇乳突兩排,有色素,內排短,外排長而成須狀,中央部位有缺刻或無;口角部有副突或無。殘留尾4毫米(第44期)時的變態期蝌蚪,本長19毫米,四肢橫紋清晰;背側褶略顯;體後端及後肢上成行的疣粒明顯;鼓膜不顯。 [2] 

彈琴蛙生活習性

成蛙生活於海拔30-1800米的山區梯田、水草地、水塘及其附近,白天隱匿於石縫裏,夜間出外攝食,有的守在洞口不停地鳴叫,有的在岸邊草叢或水中的水生植物上,鳴聲低沉,“咕(gū)、咕、咕”由2-4聲組成,有時羣蛙鳴聲匯成一片;一個石縫裏常常只有一隻蛙叫,鳴叫時,整個咽喉部鼓脹。 [2] 
該蛙捕食螞蝗、蜈蚣、蝗蟲、蝽象、螟蛾、蠅、蚊、金龜子、葉甲蟲、螢火蟲、叩頭蟲、天牛等害蟲。 [2] 

彈琴蛙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重慶(秀山)、雲南(河口、綠春)、貴州(雷山和江口梵淨山)、安徽(休寧、歙縣、祁門、黟縣)、浙江(開化、龍泉、天台、温嶺、江山、樂清、永嘉、泰順、麗水、縉雲、雲和、遂昌、慶元、建德、臨安、餘杭、杭州)、江西(上猶、井岡山、九連山)、湖南(宜章、大庸、玩陵、城步、新寧、炎陵縣、江永)、福建(詔安、建寧、武夷山、德化、邵武、南平、福清)、台灣、廣東(連南、粵北地區)、廣西(金秀大瑤山)。 [2]  [5] 
彈琴蛙分佈圖 彈琴蛙分佈圖

彈琴蛙繁殖方式

4-7月為繁殖盛期,卵產於水田、水塘內或水溝之緩流處,卵呈團,浮於水面。每個卵膠囊內有卵1-4粒,每一卵羣有卵囊200個左右,共產卵300-586粒。蝌蚪底棲,多分散活動,8月開始變態,變態完成的幼蛙營陸犧生活。 [1] 

彈琴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5]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無危(LC)。 [7] 
  • 種羣現狀
彈琴蛙分佈區甚寬,其種羣數量較多。 [1] 

彈琴蛙主要價值

彈琴蛙多生活在農作區及其附近的水塘內,對消滅農田害蟲有一定作用,它捕食多種害蟲,有益係數為64.74%。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