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彈夾

鎖定
彈夾,夾子彈用的長條夾,用來將子彈成排夾住,以便壓入彈匣彈倉,多由金屬製成,是一種為了適應多發彈倉加快裝填速度的裝彈輔助工具 [4]  。彈夾主要包括兩種:漏夾(enblock clip,也稱漏橋)、橋夾(stripper clip,又叫彈條、條夾或填彈條)。
中文名
彈夾
外文名
cartridge holder
別    名
彈夾條
拼    音
dàn jiā
種    類
漏夾,橋夾

彈夾簡介

彈夾 彈夾
彈夾和彈匣只有一字之差,讀音也十分相近,人們很少去注意它們的區別,甚至把它們混為一談。但它們確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彈夾是為了適應多發彈倉加快裝填速度而出現的輔助用具 [4]  ,結構比較簡單,顧名思義就是安裝槍彈用的類似夾子的一種便捷工具,多由金屬製成,也就是説,彈夾僅僅是一種裝彈輔助工具。而彈匣則是一種供彈裝置,其結構要複雜得多,它安裝在槍機軸線圓周某個方向上,一般均為可卸式,外觀呈盒狀,其作用和彈鼓、彈盤等相同,使用時由內部的託彈簧和託彈板共同作用將其中的槍彈逐發推出,為武器供彈。

彈夾發展歷史

彈夾彈匣原型

彈夾和彈匣並不是沒有聯繫的,談彈夾的誕生,就要從彈匣的原型——固定盒式彈倉説起。
黑火藥金屬定裝槍彈出現之初,槍彈口徑一般較大,這一時期的步槍多采用管狀彈倉供彈,如同如今的霰彈槍裝填一般,槍彈需要從彈倉後面的裝彈口逐發手動裝填,裝填速度很慢,而且槍彈在彈倉中前後依次呈直線排列。
特點
這種彈倉不適合裝填尖頭槍彈,以免彈尖觸發前一發彈的底火而發生危險。這一弊病直接導致了盒式彈倉的出現。在這種彈倉中,槍彈不是一前一後沿彈倉軸線呈直線排列,而是相互平行呈單排縱向排列或者雙排縱向交錯排列,從而避免了管狀彈倉可能發生的危險。當槍機向後運動越過槍彈時,在託彈簧的推動下,由託彈板將槍彈頂至彈倉頂端,再由槍機將槍彈推入彈膛並完成閉鎖。這一設計無論在供彈具體積的減小還是供彈可靠性上較管狀彈倉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個進步
供彈具從管狀彈倉發展到固定彈倉是一個進步,而戰鬥中對迅速裝填槍彈以提高實際射速的需要,最終促使了一種能夠一次將多發槍彈裝入固定彈倉的工具——彈夾的最終誕生。

彈夾研製成功

毛瑟M1888步槍5發裝漏夾 毛瑟M1888步槍5發裝漏夾
1885年,奧地利槍械設計大師費迪南·曼利夏(Ferdinand Manniicher)研製成功一種帶楔形閂體的新式槍機,同時還發明瞭彈夾。這種彈夾將零散槍彈整齊地排列固定在一個金屬片做成的小零件中,並將它們一起壓入彈倉,以達到快速裝填的目的——這就是着名的曼利夏彈夾供彈系統。這套系統被曼利夏應用到M1886步槍上,並被奧地利軍隊採用。該槍服役時間雖短,但因其出色的快速裝填性能,讓很多槍械設計師認識到在固定彈倉時代,彈夾在快速裝填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後來,無煙火藥誕生,它的應用使得槍彈的口徑和體積變小,彈頭也改為尖頭流線型。槍彈的演進促使固定彈倉和彈夾相應地得到進一步發展。
德國人在槍械發展方面始終不落後,他們將無煙火藥槍彈和曼利夏設計的彈夾結合在一起,迅速研製出着名的Gewehr.1888“委員會步槍”。該槍集各家之長於一身,特別是它使用的5發漏夾較曼利夏式有了改進,裝填時不必考慮方向,使其再裝填速度有更大優勢。德國憑藉Gewehr.1888和隨後更加完善的Gewehr.1898毛瑟步槍,在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發展上得以傲視羣雄。隨着德國步槍在世界範圍內的迅速普及,與之相配套的彈夾也得以廣泛應用,成為現代槍械繫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彈夾種類

彈夾自誕生以來,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漏夾(enblock clip),也稱漏橋;一種是橋夾(stripper clip),又叫彈條、條夾或填彈條。兩者的結構、使用方式均不同。在結構上,漏夾為半包絡式(M1伽蘭德步槍漏夾)或全包絡式(Gewehr.1888步槍漏夾)結構;橋夾為條形,只卡住彈殼底緣。在使用方式上,漏夾需裝在彈倉內使用,槍彈發射完後,漏夾會被彈出或從彈倉中落下,而橋夾向彈倉中完成裝填後,則要將其取出(某些槍型,例如毛瑟Kar98k一類可以直接在推第一發槍彈入膛時用槍機前端直接撞掉橋夾)。

彈夾漏夾

彈夾漏夾出現

M1步槍漏夾裝填 M1步槍漏夾裝填
漏夾出現得比較早,其是由金屬薄板製成的、用於固定和裝填槍彈的一種框架形裝置,夾體上下口部兩側有抱彈卷邊,側面一般有突起的定位點或凹槽,後部也有突筍,用來使漏夾準確定位並固定在彈倉中。而在步槍彈倉中則有配合漏夾插入的導槽。槍彈以單排或雙排縱向排列在漏夾中,裝填時槍彈連同漏夾一起壓入彈倉。當漏夾中的槍彈打完後,根據彈倉結構的不同,空夾會被託彈板彈出或從彈倉下方的拋夾口落下。這種裝置的缺點是,在漏夾內的槍彈打完之前不能進行補充,而且如果不使用漏夾,則無法直接將零散槍彈裝入彈倉。
曼利夏步槍漏夾 曼利夏步槍漏夾
漏夾又分單排漏夾和雙排漏夾兩種。

彈夾單排漏夾

單排漏夾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德國M1888步槍配用的漏夾,可容納5發7.92mm圓頭步槍彈。其漏夾兩側有圓形開口,後部衝壓有固定漏夾的突起,漏夾上下對稱,可以從任一方向裝填。早期的M1888漏夾由黃銅衝壓成型,後期改為鋼製。另一種典型的單排漏夾是前文提到的曼利夏步槍配用的不對稱漏夾,其側面形狀類似平行四邊形。由於曼利夏步槍發射帶突緣的8×56mm槍彈,為方便槍彈排列,漏夾只能設計成這種上下不對稱的樣式。該漏夾後部衝壓有固定突起,一端抱彈卷邊,兩側均壓有防滑紋,需保持卷邊一端向上,才能將漏夾正確裝填進彈倉。

彈夾雙排漏夾

M1步槍漏夾 M1步槍漏夾
雙排漏夾中最着名的是M1伽蘭德步槍使用的8發漏夾。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8發漏夾,一種是教練彈專用的4發漏夾。美國生產的供M1伽蘭德步槍使用的0.30-06英寸步槍彈在出廠時就直接將槍彈壓入漏夾中,連同包裝一起發放到士兵手中。M1漏夾採用雙排交錯排列的方式來容納槍彈,和現代雙排雙進彈匣內部槍彈的排列方式相像,但不同的是因為漏夾是上下對稱的,裝入彈倉時無方向要求,因此第一發槍彈可能是漏夾左側的槍彈,也可能是漏夾右側的槍彈,沒有固定位置。M1漏夾由薄彈簧鋼板整體衝壓成型,表面經過發黑或者磷化處理,呈現亞光黑色或者灰色,底部多衝壓出同心圓狀突起條紋,起到加強筋的作用,同心圓中間一般衝壓有生產廠字母縮寫或者標誌。漏夾兩面各有一條突筋及定位突起。兩面定位突起位置相反,使其正反均可壓入彈倉。M1漏夾經過熱處理,彈性較好,打完彈出和跌落到堅硬地面時會發出聲響,這點在熱門電視連續劇《兄弟連》中曾有反映,那種獨特的聲音使得M1伽蘭德步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彈夾橋夾

彈夾橋夾誕生

橋夾誕生的時間比漏夾晚,但其使用範圍卻遠超過前者,特別是現代軍用半自動步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橋夾。橋夾大多由金屬製成,也有少數使用非金屬材料或複合材料,一般呈條形。使用橋夾裝填的槍械在機匣相應位置上多預留有橋夾滑槽,將裝有一定數量槍彈的橋夾插入滑槽,由橋夾兩側的定位突起保證插入位置正確,然後用力將槍彈向下壓入彈倉,再拔下空夾,即可完成裝填。

彈夾典型代表

毛瑟M1898步槍彈夾
毛瑟M1898步槍橋夾 毛瑟M1898步槍橋夾
橋夾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毛瑟M1898步槍使用的5發橋夾。由於二戰結束前使用毛瑟7.92mm步槍彈的步槍種類很多,因此凡生產過該型槍及彈的國家基本都生產過這種5發橋夾。各國生產的橋夾結構大同小異,但材質和表面處理各有千秋。德國原產橋夾分為夾體和彈簧片兩部分,有的國家生產的還帶有第三個零件——託彈板,有的則將彈簧片和夾體合二為一。毛瑟M98橋夾夾體有一定弧度,以適應彈體錐度,夾體斷面為槽形,兩側邊緣折回,用於卡住槍彈底緣。夾體底部有兩條平行的凹槽,以增強夾體強度並起到支撐彈簧片的作用,兩側有定位突起(德造原品的特徵之一是每側的定位突起為3個)。彈簧片由彈性較好的高碳鋼製成,側面呈淺“W”形或者兩頭略翹起的“一”字形,兩端各衝壓出一個舌形小尖,將彈簧片卡在夾體底部凹槽上的兩個小孔中,使其固定後不易分離。早期夾體一般是黃銅材質,後多改為全鋼製造。德造鋼質橋夾多采用鍍鎳處理,防鏽能力強,表面光滑,壓彈順暢,後期也有鍍鋅處理的。另外,毛瑟M98K步槍的橋夾裝填系統還有一特別之處,那就是填裝完畢後如遇緊急情況,可不必拔下橋夾而直接推槍機向前復位,橋夾就會自動彈出。其主要原因是M98K橋夾的滑槽並不是密閉的,橋夾可以從滑槽上滑脱出來,只要用力向前推動槍機,橋夾下端受到撞擊,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向後面飛出,這樣的設計非常符合戰場條件下的應急使用。
有坂6.5mm步槍彈橋夾 有坂6.5mm步槍彈橋夾
各國脱胎於毛瑟M98的步槍使用的橋夾與德國原產品在結構上基本相同。如美國M1903步槍雖然改為發射0.30-06英寸槍彈,但也使用類似的5發橋夾,槍彈出廠時基本上都預裝在橋夾上。這種橋夾的特徵為夾體和彈簧片兩端邊緣呈弧形,彈簧片兩端各有一翹起的抱彈爪,防止槍彈意外滑出。彈簧片截面形狀多為兩頭高中間低的倒梯形,兩端衝壓有突起,剛好卡在夾體兩側的缺口內,防止滑脱。夾體兩側各有兩個定位突起,底部多有兩條平行加強槽,表面採用磷化或者鍍鋅處理。
三八式及九九式步槍彈夾
日本以毛瑟步槍為基礎研製的三零式及三八式步槍採用了一種獨特的6.5×50mm半突緣步槍彈,兩槍都採用雙排固定盒式彈倉,彈倉有獨立的抱彈口。它們對應的三式圓頭彈和三八式尖頭彈都使用由銅質夾體和彈簧鋼片組成的5發橋夾,但後期也有全鋼製造的產品。其寬度和毛瑟M98橋夾接近,定位突起每側各為兩個,底板稍有弧度,多數沒有加強槽,彈簧片固定方式和毛瑟M98橋夾一樣,由彈簧片上左右對稱的小爪固定。不同工廠製造的橋夾在細節上略有不同,有的在夾體中間帶有一個或兩個小孔。
九九式步槍彈夾(左) 九九式步槍彈夾(左)
日本九九式步槍使用的是7.7×58mm無突緣彈,其底緣直徑和三八式槍彈接近,所以早期使用的橋夾和三步槍橋夾是通用的,後期生產的九九橋夾夾體改為鋼質,衝壓折彎角圓度較大,底部有一個或者兩個圓孔。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漏斗式供彈機構,必須使用橋夾才能正常供彈,將6個5發裝的橋夾並排放入漏斗中,最下面的橋夾中的5發彈打完後,橋夾自動從漏斗下面的開口中漏出。也就是説,它不像一般的橋夾那樣完成裝填後就用手取出,而是發射完一個橋夾中的彈,橋夾被彈出。
李·恩菲爾德步槍彈夾
英0.303英寸步槍彈半包絡式橋夾 英0.303英寸步槍彈半包絡式橋夾
英國使用的0.303英寸步槍彈是最早使用無煙火藥的槍彈之一,使用該彈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早期設計的是8發彈倉,後改為10發雙排彈倉,彈倉設計有獨立的抱彈口。與同時期流行的步槍相比,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彈倉容彈量高出1倍,並且已經具備現代雙排雙進可卸彈匣的基本特徵。但該槍使用的橋夾仍為5發容彈量,裝滿彈倉必須得分兩次完成。這種橋夾只有夾體一個零件,材質也只有薄鋼皮一種,表面為發藍或者磷化處理。因為0.303英寸步槍彈是突緣式的,所以橋夾卡彈的方式設計成彈底全包樣式,夾體沒有弧度,兩側有定位突起。為減輕質量,在橋夾底部和兩側都開有不同數量的圓孔或者橢圓孔。這種橋夾在大部分使用0.303英寸槍彈的步槍上都可以使用,但英國海外殖民地兵工廠以及意大利生產的橋夾開孔數量和形狀不一樣,只能適用特定的步槍。如英海外殖民地兵工廠生產的比較典型的一種產品,其底部有縱向交錯的4個圓孔,兩側邊緣略向內彎曲,將槍彈卡住,不至於從兩側和前部滑出。
莫辛·納幹步槍彈夾
莫辛·納甘M1944步槍使用的5發裝橋夾 莫辛·納甘M1944步槍使用的5發裝橋夾
蘇聯莫辛·納甘M1944步槍同樣使用突緣槍彈,所以配用的5發橋夾與英國0.303英寸橋夾類似,同樣只由夾體一個零件構成,大部分沒有開孔,夾體通直,兩側有向內的折邊。早期產品的夾體兩端各有一對抱彈爪,後期則取消了抱彈爪。另外,早期產品採用黃銅製造,後期多為鋼製,表面處理有白色鍍鎳和黑色發藍等區別,還有表面未經處理的原色橋夾。和其他步槍使用的橋夾不同的是,該橋夾上沒有任何定位突起,因為該槍在使用橋夾裝填時,橋夾插入機匣頂部預留的橋夾滑槽,橋夾會被阻彈器卡住,保證位置正確。俄國生產的橋夾底部多衝刻有廠家標識。中國53式步騎槍即是仿蘇M1944步騎槍而成,並且沿用了該槍的橋夾。國產53式橋夾同樣有銅製和鋼製兩種,外形則和簡化工藝、取消了橋夾兩端抱彈爪後的後期原產橋夾一樣。
56式半自動步槍彈夾
橋夾裝填(56半自動步槍) 橋夾裝填(56半自動步槍)
我國沿用的另一種俄式橋夾就是56式半自動步槍上使用的56式橋夾。該橋夾容彈量為10發,同樣由單一零件構成,使用冷軋鋼板衝壓而成。在夾體底部兩側直接衝壓出彈簧片,彈簧片經熱處理後兩端翹起,用來頂住兩側的槍彈,增加槍彈底緣與橋夾導槽的摩擦力,防止槍彈脱落。夾體兩側各有兩個定位突起。國產56式橋夾大多采用中碳鋼製作,表面經磷化處理,呈灰色,少數採用發黑處理,為藍黑色。

彈夾手槍彈夾

銅製7.63mm駁殼槍橋夾 銅製7.63mm駁殼槍橋夾
以上介紹的是步槍使用的彈夾,但彈夾的使用對象並不只侷限於步槍,有些手槍和衝鋒槍也使用彈夾來幫助提高裝填速度。如着名的德國毛瑟C96駁殼槍,其採用一種雙排雙進10發固定彈倉,裝填時需要使用配套的10發專用橋夾。該橋夾類似加長的毛瑟M98橋夾,也是由兩個零件構成,只是夾體寬度稍窄一些,兩側也各有兩個定位突起,背面多數有貫通夾體的兩條加強槽。材質多為鋼質,表面經過鍍鎳處理,也有部分採用銅質夾體和鋼製彈簧片的式樣。毛瑟駁殼槍使用的槍彈有7.63×25mm毛瑟手槍彈和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兩種,但這兩種槍彈底緣直徑接近,所以無論是7.63mm還是9mm口徑,都可以通用該橋夾。毛瑟C96手槍的裝填方式和步槍一樣,拉開槍機後,將橋夾插在機匣頂部的彈夾滑槽中,以拇指用力壓下槍彈,完成裝填後,拔下空橋夾,再後拉槍機並鬆手,槍機復進同時便推彈進膛,進入待擊狀態。不使用橋夾雖然也能裝彈,但比較麻煩,需要一隻手保持槍機一直呈拉開狀態,另一隻手逐發將槍彈壓入彈倉。
如今美國市場上能夠見到的一種背面衝刻有“7.63×25mm駁殼”字樣的中國造橋夾,據説是20世紀80年代為配套出口美國的舊雜式駁殼槍而製造的,其夾體鍍有鎳層,表面呈銀白色,託彈彈簧片多為本色,少數經過發藍處理。由於原配橋夾價格較貴,所以國外民間愛好者在使用駁殼槍射擊時,不少人就用常見的5.56×45mm步槍彈用橋夾來替代毛瑟手槍橋夾進行裝填,因為這兩種槍彈底緣直徑比較接近,橋夾的截面尺寸也基本相同。

彈夾另類彈夾

K31卡賓槍彈夾 K31卡賓槍彈夾
大多數彈夾形狀都比較規整,而且除了M1伽蘭德的8發彈夾外,一般容彈量都是5發或10發,以方便計數。但也有些彈夾形狀怪異,容彈量也較為特別。最典型的莫過於瑞士K31卡賓槍所使用的彈夾。K31發射瑞士獨特的7.5×55mm步槍彈,彈夾容彈量為6發,做工非常粗糙,外形更是和普通條狀橋夾相去甚遠,側面看呈“U”形,只能單方向裝填,中間的缺口是留給裝填時手指向下壓彈使用的,彈頭和彈底在彈夾中全被包裹起來,這樣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壓彈時槍彈左右竄動碰到機匣而影響裝填速度。彈夾下面有抱彈爪,防止槍彈滑出彈夾,有的在側面彈頭位置還開有觀察口,用以觀察彈種。製造材料也和普通彈夾大相徑庭,使用的是少見的鍍鋅鐵皮和非金屬材料,後者是浸過蠟或樹脂的纖維板,表面比較堅固,可以防水浸泡變形,除節省重要的金屬資源外,還可以大大減輕彈夾質量。在與彈倉接觸的部分,纖維板表面用鍍鋅鐵皮加強,以防止過快磨損,整個彈夾循環使用次數可達10次以上。這種彈夾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不同的外塗顏色代表所裝填的不同彈種,以便使用者一目瞭然,減少裝填錯誤。這種彈夾具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早期K31卡賓槍配用的,側面只有一條加強筋;另一種為後期彈夾,有兩條加強筋,用於匹配改進型K31卡賓槍所使用的帶縱向加強筋的彈倉。不過該彈夾的使用方法與普通橋夾沒什麼不同,將裝滿槍彈的彈夾壓入機匣頂部預留的滑槽口,壓入槍彈後,拔出空彈夾,即可完成裝填。

彈夾後續發展

彈夾彈莢

在彈夾之後,又出現了用來裝子彈的供彈裝置彈莢 [1]  ,彈莢包括彈匣彈鼓彈盤 [4]  等,後來還出現了炸彈莢艙 [3] 

彈夾彈匣

槍上的盒狀供彈器叫作彈匣,而彈夾是彈匣的前身 [2]  。現代槍械絕大多數都採用可分離盒式彈倉,也就是常説的彈匣來供彈,這使得彈夾的地位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要,但有了彈夾的幫助,裝填彈匣時同樣可以節約時間且省力。使用者可以通過使用彈夾,在10秒之內裝滿一個30發彈匣,而逐發手工裝填可能需要一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在戰鬥環境下,這可能是贏得勝利的關鍵時間。
AK74彈夾、彈匣連接器 AK74彈夾、彈匣連接器
一般使用雙排雙進、容彈量超過15發以上彈匣的武器,其使用的槍彈在包裝中都會配有彈夾。其實這種辦法在二戰期間就開始使用,如美國的M1系列卡賓槍採用雙排雙進的15發或30發容彈量彈匣,所使用的0.30英寸卡賓槍彈就配有10發橋夾。這種彈匣在設計上並未預留橋夾滑槽位置,所以需要通過一個連接器,使彈夾連接到彈匣上,一次即可將10發槍彈裝入彈匣。大部分二戰後生產的0.30英寸卡賓槍彈出廠時都是預裝在橋夾上,同時若干橋夾配有一個連接器。5.56×45mm小口徑步槍彈是美國M16槍族的標準彈藥,5.56mm步槍彈出廠時也都預裝在10發橋夾上,以方便裝填使用。這種橋夾和0.30英寸卡賓槍彈橋夾結構類似,彈簧片均為梯形截面、兩側邊緣上翹的式樣,兩端各有一個翹起的抱彈爪,夾體背面有貫通的兩條加強槽。彈簧片的固定方式也一樣,夾體兩側各有兩個圓形定位突起,以配合連接器對彈匣進行裝填。
AK74步槍彈夾裝填
AK74步槍彈夾裝填(3張)
蘇聯AK74系列小口徑槍族使用口徑更小的5.45×39mm步槍彈,在裝填彈匣時,也會使用一種15發裝橋夾。這種橋夾和其他橋夾在結構上最大的不同是,其使用一種單方向的分離式彈簧片,橋夾一端向上折起,使得槍彈只能從另一頭裝入,裝入的時候需將彈簧片壓下,然後將槍彈依次滑入橋夾。該橋夾只有兩個零件組成,結構比較簡單,材質為鋼質,表面多為磷化防鏽處理。在裝填彈匣時,用連接器將橋夾與彈匣連接起來,兩次就可以裝滿一個30發的普通彈匣。
中國在1987年定型87式5.8×42mm步槍彈後,由於這種新型小口徑步槍彈底緣和彈殼錐度均不同於56式步槍彈,無法沿用56式橋夾,因此新設計了一種5.8mm步槍彈專用的10發橋夾。其只有一個零件,長度和寬度略小於56式橋夾。材質為薄鋼板,表面經過磷化處理,呈亞光灰色,兩側中間位置各有一個定位突起。如今使用新型包裝的5.8mm步槍彈在出廠時,為方便裝填,均事先裝在橋夾上。裝填時,同樣需要先通過連接器將橋夾和彈匣連接在一起,然後壓彈入匣,像95式自動步槍使用的30發彈匣,只需壓裝3次即可填滿。

彈夾彈鼓

彈鼓,是一種圓形彈匣 [4] 

彈夾其他

還有彈盤、彈帶、彈板、彈筒、彈鬥、彈巢等諸多供彈裝具 [5] 

彈夾裝彈器

快速裝彈器
快速裝彈器(5張)
現代槍械需要更大容量和更快再裝填速度的供彈具來提供更持久的火力,同時對裝彈器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傳統彈夾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出了各種結構簡單、使用便捷的快速裝填工具。例如“Easyloader”裝彈器就是傳統彈夾的一種延伸。
彈夾體積小巧輕便,可以隨同彈藥包裝一起出廠,較為經濟,加上應用的廣泛性和普及性,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仍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助裝彈工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