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強渡烏江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重要戰鬥)

鎖定
強渡烏江是指1935年1月紅軍強渡烏江江界河渡口的軍事行動,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及黔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名    稱
強渡烏江
發生時間
1935年1月1日
地    點
距離甕安縣城45公里的烏江江界河渡口
參戰方
紅軍

強渡烏江事件背景

中央紅軍為執行猴場會議的決定,決心在敵軍未完成合圍之前,迅速搶渡烏江,向敵軍力量薄弱的黔北挺進,開創川黔邊蘇區。烏江,又名黔江,是貴州的第一道大江,兩岸是高聳入雲的懸崖絕壁,江面波濤湧,最大水流速度每秒鐘在兩米左右,明暗碟石很多,自古有天險之稱。負責烏江防線的黔軍侯之擔嚴密佈防,他甚至誇口説,共軍遠征,長途跋涉,疲備之師必難飛渡。 [2] 
中革軍委為打破敵軍的企圖,確定1935年1月1日紅軍的行動如下:紅一軍團以紅二師加強軍委工兵兩個連,進至江界河渡河點附近架橋,以便紅二師主力及軍委縱隊、紅五軍團由此渡江;紅一師進至回龍場及其附近地域架橋,以便軍團主力由此渡江;紅九軍團應在回龍場、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區拖護紅一軍團之側後,並受紅一軍團指揮;紅三軍團第四師應前進至清水口渡河點之地域,準備架橋。 [2] 

強渡烏江事件經過

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於1935年1月1日到達烏江回龍場渡口。團長楊得志等到附近村莊調查,發現村子裏不僅無船,就連一隻槳,甚至一塊像樣的木板也難以找到,船渡顯然是不可能了。架橋呢?不要説沒有材料,就是有,因水流湍急,敵人居高臨下,洶湧的波濤也將毫不費力地把人吞沒。
紅一團團長楊得志和政委黎林到處尋找可以架橋的材料。最終,他們發現了輕便靈活的竹子,決定製作竹筏。
就這樣,突擊隊在火力掩護下,竹筏一個接一個地劃過烏江,消滅和驅逐了對岸守軍,佔領了灘頭陣地,並拖護後續部隊渡江。至1月4日,紅一軍團主力及紅九軍團由此渡江完畢。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二師師長陳光率領四團為前衞,於1月1日通近江界河渡口。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發現渡口大道是國民黨軍防禦的重點,而渡口上游500米處,則有一條橫的小路與大道相通,勉強可以行人,國民黨軍對此疏於戒備。
因此,他們決定:以一部兵力佯攻渡口大道,集中主力強攻渡口上游的小道;強渡由第三連連長毛振華率七位水性好的戰士泅渡,計劃用繩索架橋,但由於繩索被國民黨軍炮轟炸斷,沒有成功。晚上,他們又組織了18位戰士乘竹筏偷渡,但只有毛振華等所乘的竹筏划向對岸。上岸後,毛振華和戰士們潛伏在石崖下。同時,紅四團遵照軍委迅速渡江的要求,緊急動員,綁紮60多個竹筏強渡。2日9時,突擊隊員乘坐竹筏,在炮火的掩護下,奮勇前進,在接近對岸時,石崖下潛伏了一夜的毛振華等突然衝入敵人的戰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壓制了敵人的前方火力,保證了大部隊順利渡過烏江。工兵部隊迅速架起浮橋,至3日,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由此相繼渡過烏江。
1月5日,紅軍左路縱隊紅三軍團進至茶山關渡口,從這裏搶渡烏江。茶山關,明代稱河渡關,關口高出江面300餘米,關下渡口名為茶山渡,江流滿急,切谷穿峽。但是,守在此處的國民黨軍聽聞回龍場、江界河渡口已失守,不戰而逃。6日,紅三軍團順利渡過烏江,並向遵義前進。至1935年1月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天險。 [2] 

強渡烏江事件意義

強渡烏江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取得的第一個偉大勝利,打破了蔣介石企圖在此殲滅紅軍的計劃,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及黔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強渡烏江當事人回憶

艾平曾口述強渡烏江的親身經歷:
“我們還沒到烏江的頭一天,就聽着當地羣眾告訴我們關於烏江的故事:烏江水深不可測,水勢急流,鵝毛也要沉入水底。除塘頭以下有小船外,只有苗船可通,除在渡口乘渡船以外,是沒有別的法子可以渡河。當我們問當地羣眾,是否能夠架橋的時候,他們帶着失望的神氣告訴我們:架浮橋更加辦不到,因為前幾年王家烈與猶國材打仗的時候,架了好幾天都沒有架成。並且最後他們還説:‘看你們紅軍的本事呀?’
“我們開始向對岸的敵人攻擊了,開始強渡了,大雨仍是沒有停止,天色已經夜了。我第一梯隊團十團冒雨逼近烏江河岸,但並沒有看見一個敵兵,只剩下一些敵人的工事,滿山遍野都是,同時在河的對岸的高山上,發現了許多的火光,東一朵西一朵,有的在移動,有的是靜止着不動。我們估計:這一定是拒守渡河點的敵人了。我們的隊伍,漸漸的集中,在河的我岸的高山坡上,與敵人隔河相對峙。……這就是給了我們架橋的好機會。事情並不是那樣的簡單,浮橋的確難架起來,烏江的水冷得不得了,並且水又很輕,浮動力又不大,樹子不能做架橋的材料,因為很容易沉下去。結果花費了一天的時間,才把橋架合起來。” [3] 

強渡烏江詩詞紀念

蕭峯少將曾作詩紀念強渡烏江:
烏江長來烏江彎,十里提岸十八灘。
疾風暴雨雷電閃,黃沙直奔桉子巖。
兩隻竹筏蕩扁舟,漂搖百尺才靠岸。
懸崖陡壁三千丈,松柏崎峭挽青天。
一一五個鋼鐵漢,鋒鋒鐵骨英雄膽。
繩子藤條綁帶爬,何懼山高何懼難。
身先士卒做榜樣,忠渭第四攀頂巖
崇高理想將實現,三名烈士跌江灘。
三班北去奪天橋,二排南克桉子巖。
二連會合梯子巖,林頭擊敵一個營。
奪得紅巖五百門,水壩渡口塘子邊。
兩翼配合很得力,中央突破奇功現,
三座浮橋南北斬,四萬紅軍都渡完。
戰略勝利無倫比,聶總上寨烏江險。
蔣王大兵二十萬,甩在江北幹睦眼。
緊把戰爭主動權,紅軍機智勝過天。 [1] 
參考資料
  • 1.    江西瑞金文聯. 中央蘇區文藝叢書 中央蘇區散文詩歌集[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7.05:492.
  • 2.    《圖説長征》課題組編著. 圖説長征 紅一方面軍卷[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9.04:60-63.
  • 3.    劉統整理註釋. 紅軍長征記[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03: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