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麒麟

(革命先烈、原閩浙邊委書記)

鎖定
張麒麟烈士出生於1912年,江西橫峯縣人,曾化名張潮。1927年參加方誌敏領導的農民暴動。1930年編入紅十軍,任通訊班班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歷任抗日先遣隊第五十五團第四連政治指導員、建(甌)松(溪)政(和)獨立營營長兼政委。1935年調入挺進師。1936年10月,任中共龍(泉)浦(城)縣委書記。11月,任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委員。1937年12月,任中共浙西南特委書記。1938年5月,任中共處屬特委書記。1939年4月,主持召開中共處屬代表大會。7月,赴平陽參加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省委委員、中共“七大”代表。1940年6月,任中共閩浙邊委書記。1942年5月6日,率邊委機關由龍泉轉移至遂昌山井村,因叛徒出賣,遭國民黨地方武裝襲擊,在指揮突圍時壯烈犧牲,時年30歲。 [1]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張麒麟
別    名
張潮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42年
主要成就
中共“七大”代表、中共閩浙邊委書記
出生地
江西橫峯

張麒麟人物生平

一九一二年,張麒麟出生於橫峯縣楊家畈村(一説城關鎮)的一個貧農家庭。橫峯是贛東北地區土地革命的策源地,早在一九二五年間,著名共產黨人方誌敏、黃道等就在這一帶開展過革命活動,在當地人民羣眾和張麒麟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張麒麟參加了方誌敏等發動和領導的弋陽、橫峯農民暴動。一九三〇年,贛東北的紅軍已發展到近萬人,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張麒麟參加紅十軍後,階級覺悟提高得很快,作戰十分勇敢,當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通信排長。一九三三年一月,他隨紅十軍奉調到中央革命根據地,部隊被改編為紅七軍團。一九三四年七月,黨中央決定由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張麒麟在先遣隊五十五團擔任四連的政治指導員。不久,先遣隊在攻打福州之後進駐北石嶺、桃源地區,遭到敵軍八十七師的尾追襲擊,張麒麟在作戰中腿、臂受傷,不能隨隊北上,被留在閩北根據地養傷。傷愈後,就在當地堅持地方工作。
一九三五年三月,張麒麟回到了以先遣隊突圍餘部為基礎組建的紅軍挺進師,隨軍挺進浙西南地區。一九三六年十月,他奉調留在浙西南根據地擔任中共龍浦縣委書記。他利用“兩廣事變”後,進犯浙西南根據地的國民黨正規軍調走,暫時減輕對根據地“圍剿”、封鎖壓力的難得間隙,迅速恢復和發展了當地的各級黨組織和貧農團等羣眾團體,使備受敵軍蹂躪、摧殘的革命根據地又呈現出一派生機。“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一面被迫同意國共合作、一致抗日;一面仍頑固地推行“北和南剿”的反動方針,妄圖消滅南方各省我黨領導的革命力量。一九三六年冬,張麒麟在遂昌再次作戰負傷,到閩北浦城休養,同時擔任建甌、松溪、政和獨立營營長兼政委。
一九三七年二月,國民黨閩浙皖贛四省邊區綏靖主任劉建緒,經過幾個月的準備,糾集重兵,再次“進剿”我浙西南和浙南遊擊根據地。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珠,堅持浙西南的紅軍屢遭敵軍優勢兵力的圍攻襲擊,損失很大,中共浙西南特委書記許信焜和副書記、二縱隊政治部主任楊幹凡先後犧牲,縱隊長動搖逃跑,部隊思想相當混亂,處於行將瓦解的危急境地。第二大隊政委曹景恆趕緊派人到龍浦地區,找張麒麟聯繫求助。張麒麟聞訊,立即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險,衝過敵軍的層層封鎖線,趕到部隊駐地,把隊伍安全地帶到浦城劉坑和龍泉葉嶺頭水塔等地,加強政治思想教育,組織分散隱蔽。在危難時刻,挽救、保存了這支經過嚴峻考驗的革命武裝(該部後來與挺進師主力會合,在粟裕率領下開赴抗日前線,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
一九三七年九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同浙江國民黨當局在温州談判成功,建立了浙江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十二月,臨時省委決定恢復浙西南特委(對外稱“抗日救亡工作團”),由張麒麟任書記(團長)。
在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期間,浙西南根據地遭受國民黨反動軍隊多次殘酷的“圍剿”,歷盡浩劫,黨的各級組織被嚴重破壞,廣大黨員和革命羣眾備受迫害,但他們的心卻仍然向着共產黨。當他們見到張麒麟率領的抗日救亡工作團又公開回來領導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猶如重逢久別的親人,禁不住熱淚盈眶,興奮得奔走相告。工作團每到一地,便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發動羣眾,恢復黨的基層組織。同時,浙西南特委在其所在地龍泉水塔村,舉辦了幹部訓練班。張麒麟經常給訓練班的學員講課,工作之餘,還幫助學員們識字、理髮,深受大家的愛戴。經過一段時間卓有成效的工作,根據地很快恢復起來,同時發展壯大了黨組織。
一九三八年五月,中共浙江省委重新成立以後,為加強黨對城市抗日救亡工作的領導,省委決定將浙西南特委改為處屬特委,領導處州(麗水)地區十個縣的工作。不久,省委機關也從温州遷到麗水。這段時間,張麒麟經常奔走在遊擊根據地和麗水城區之間,秘密地與省委取得聯繫和指導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他十分注意團結從各地到麗水工作的黨員和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經常和他們談心,鼓勵他們同工農相結合,注意發揮他們的作用。他那平易近人、循循善誘的作風,深受同志們的讚揚。
一九三九年四月十日至十三日,張麒麟在住龍鄉水塔葉嶺頭村主持召開中共處屬委員會首次代表會議,在會上作了形勢和任務的報告,並當選為出席浙江省第一次黨代大會的代表。七月,他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省委委員和浙江省出席黨的“七大”代表。九月十七日,他和其他幾位“七大”代表一起,在省委書記劉英率領下,從麗水出發,到達皖南雲嶺東南分局所在地,準備前往延安參加“七大”。後來,由於形勢變化,黨中央指示劉英不要離開浙江。張麒麟等幾個特委領導人,也隨劉英重返浙江工作。
一九四〇年六月,由於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反共磨擦,形勢繼續惡化,省委決定把處屬特委改為閩浙邊委,仍由張麒麟任書記。張麒麟返回邊區根據地後,積極發展武裝力量,準備應付突然事變。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悍然調動四個整編師的兵力,向我閩浙邊委活動的龍泉、遂昌地區發動進攻。張麒麟率領少數武裝隊伍,堅持“長期埋伏,隱蔽精幹”的方針,住進深山中臨時搭起的草棚。由於頑軍層層封鎖,他們同羣眾的聯繫日益困難,羣眾無法送糧食上山支援,部隊在山上處境極其困難。張麒麟始終以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鼓勵周圍的同志,想方設法堅持艱苦卓絕的鬥爭。
一九四二年二月,省委機關在温州遭到破壞,劉英等領導人不幸被捕。這時,早已與上級領導 失去聯繫的閩浙 邊委更加孤立無援。為了擺脱困境,邊委於三月間決定由委員宣恩金率領一部分同志轉到遂昌、松陽邊境活動,把進犯的頑軍引向外線,以減輕對邊委的壓力。四月,邊委在龍泉縣已無法繼續堅持,張麒麟帶領十位同志,也向遂昌轉移。途中得悉中共遂昌縣委書記曾友昔已病逝,張麒麟就派江浦縣委書記曹景恆等人去找宣恩金聯繫,其餘的人跟他轉到遂昌關塘山井村鄺長壽家歇腳暫住。不料鄺長壽已暗中叛變,五月六日,帶領頑軍將村子團團包圍。張麒麟驚醒發覺後,即命令戰士們朝屋後突圍,自己卻在掩護同志突圍時不幸壯烈犧牲。 [2] 

張麒麟後世紀念

張麒麟烈士紀念碑位於張麒麟烈士犧牲地,即遂昌縣王村口鎮山井自然村村南的竹林間,1988年3月建,座西朝東。碑壇面寬4.20米,進深5.60米,水泥地面。碑座為須彌座形,混凝土澆築,高1.02米,寬1.17米,厚0.66米。碑為青石碑,高1.10米,寬0.70米,厚0.10米,碑名“張麒麟烈士紀念碑”由時任中共遂昌縣委書記的林彬題寫,背面陰刻張麒麟烈士的生平事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