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鴻鈞

(台灣大學教授)

鎖定
張鴻鈞(1902年10月25日—1973年4月16日),字秉衡,出生於河北省宛平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任清廷樂官的叔父張聘卿對張鴻鈞寵愛備至、悉力栽培資助。張先生幼年入私塾,後到北平匯文書院學習。1925年,張鴻鈞先生從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被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會員。之後,張鴻鈞先生擔任美國社會調查專家甘博的助理,進行為期兩年的社會調查工作。1927年冬,張先生赴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習社會工作,後受洛克菲勒基金獎學金資助,轉入芝加哥大學社會行政研究院進修兩年,以論文《英國老年卹金制度》獲碩士學位。後因燕京大學亟需教師,張先生中斷攻讀博士,回國擔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 
1962年,張鴻鈞先生從聯合國退休,改任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社區發展顧問,旅居泰國曼谷四年。1967年,韓國中央大學因張先生對國際社會行政的卓越貢獻,授予其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8年10月,張鴻鈞先生返回台灣定居,於台灣大學任教,次年二月應東海大學之聘,擔任客座教授。
1973年4月16日,張鴻鈞先生逝世於台灣,終年七十歲。 [1] 
中文名
張鴻鈞
別    名
秉衡
出生地
河北省宛平縣
出生日期
1902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
1973年4月16日
畢業院校
燕京大學社會學系
職    業
社會學家
代表作品
《定番縣鄉土教材調查報告》

張鴻鈞人物生平

張鴻鈞早期生涯

1902年10月25日出生於河北省宛平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任清廷樂官的叔父張聘卿對張鴻鈞寵愛備至、悉力栽培資助。張先生幼年入私塾,後到北平匯文書院學習。1925年,張鴻鈞先生從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被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會員。之後,張鴻鈞先生擔任美國社會調查專家甘博的助理,進行為期兩年的社會調查工作。1927年冬,張先生赴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習社會工作,後受洛克菲勒基金獎學金資助,轉入芝加哥大學社會行政研究院進修兩年,以論文《英國老年卹金制度》獲碩士學位。後因燕京大學亟需教師,張先生中斷攻讀博士,回國擔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 
1930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設立清河社會實驗區。1931年,張鴻鈞先生擔任清河社會實驗區的第一任主任,負責實驗區的全部管理工作。在擔任清河實驗區主任的幾年時間裏,張先生逐漸完善了實驗區的組織安排。按照實驗工作類型,實驗區設立了各負其責又互相聯繫的4個股,分別是社會服務、農村經濟、農村衞生和農村調查。
1934年秋,張鴻鈞先生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訪問歐亞十二國,考察各國農村建設的制度、組織、工作和方法,逐漸形成縣政建設實驗的思路。1935年,張先生帶領學生赴山東省汶上縣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同年,被山東省政府任命為汶上縣代縣長,負責縣政建設計劃。在這一時期,張鴻鈞先生率領燕京大學師生利用行政的力量,改進縣府建設、推廣新式教育、興修水利工程、推廣現代醫療、整頓公共秩序和公共衞生、發展公共文教事業和興辦農村合作社,取得一定成績。同時,汶上實驗區也為學術研究和學生訓練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燕大師生以汶上縣為調研基地,完成了一大批研究課題。
1937年,燕京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金陵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山東省政府、中國平民教育促進會獲得洛氏基金會百萬美元資助,共同建立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預計採取三年計劃,加強農業、經濟、工程、教育、衞生、民政、社會、行政七項大學教育,促進政、建、教合一,使大學教育與農村需要相結合。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設立鄉村建設研究院,張鴻鈞先生受聘為研究院社會行政學系主任。研究院下設七項學系,並分別於河北省定縣及山東省鄒平兩縣,各設立社會實驗所。不久後,“七七事變”爆發,研究院輾轉遷至貴州,張先生受命代理院長職務。經與貴州省政府合作,1938年研究院將定番縣(今貴州省惠水縣)設置為實驗縣,由張鴻鈞先生擔任縣長,但因環境所限,實驗縣發展非常困難鄉村建設學院分為六個專題工作組在定番縣進行工作,而對實驗區的社會調查則是鄉政學院開展的工作之一。由於張鴻鈞先生身兼兩職務,鄉村建設學院協助定番縣縣政府的社會調查統計室制定了《定番縣概況統計圖表》和《調查須知》。而與鄉村建設學院同年南遷貴州的大夏大學(原在上海),則派出了社會學家吳澤霖、陳國鈞和張少微,通過在定番縣的調查合寫了《定番縣鄉土教材調查報告》。
1940年10月,國民政府社會部成立,為全國最高社會行政機關。張先生受聘為社會行政計劃委員會委員,妻子吳榆珍女士被聘為兒童福利分委員會委員,從事兒童救濟行政規劃工作。稍後,張鴻鈞先生又被派為社會部研究室主任,襄助部務。在張鴻鈞先生的主持下,社會部研究室編譯出版了 “社會工作叢書”,該叢書是當時國內最優良的社會研究資料之一。1944年,張鴻鈞先生被擢升為社會部社會福利司司長,同年,舉辦社會部社會福利服務人員訓練班,培育青年專業人才。在任期間,張先生還建議當局先後選派十餘人赴美深造,考察各項福利事業;與聯合救濟總署密切合作,由聯總選派英、美、華籍社會福利專家,長駐社會部新設立的顧問室,協助從事各項社會福利政策的設計和推廣工作。 [1] 

張鴻鈞抗戰勝利後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納德將軍建立民營航空公司擬以高薪聘請張鴻鈞先生,張先生因“有違素志”婉拒邀約,而與聯合國兒童急救基金會等國際機構合作,推動戰後國內兒童福利及傷殘重建等善後救濟工作,並在中央大學兼任教授,講授社會工作教育課程,培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張鴻鈞晚年

1949年初,國民政府改組,社會部歸併於內政部,張鴻鈞先生移居上海。儘管已卸任司長職務,張先生仍繼續義務協助政府,與兒童急救基金會辦理五大城市十餘萬兒童的救濟工作,直至政府人員接手工作。6月,應聯合國之聘,張先生由上海赴香港轉往紐約,就任社會司研究組主任之職,在職期間,凡是我國向聯合國提出有關社會發展的計劃,張先生均不遺餘力從中支持。1957年,張先生被派為聯合國中東社會發展辦事處主任,協助中東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促進社區建設工作,成就頗多。兩年後任務完成,返回紐約住所。
1962年,張鴻鈞先生從聯合國退休,改任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社區發展顧問,旅居泰國曼谷四年。1967年,韓國中央大學因張先生對國際社會行政的卓越貢獻,授予其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8年10月,張鴻鈞先生返回台灣定居,於台灣大學任教,次年二月應東海大學之聘,擔任客座教授。
1973年4月16日,張鴻鈞先生逝世於台灣,終年七十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