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鳳林

(捻軍首領)

鎖定
張鳳林(不詳—1863年),原名升,後易名鳳林,河南正陽縣人。捻軍首領。
出生地
河南正陽縣
逝世日期
1863年
本    名
張鳳林

張鳳林人物簡介

幼年喪父家境貧窮,靠母親給地主當傭人,他外出要飯維持生活。成年後,為照顧年邁多病的母親,他不再外出流浪。農忙時給地主扛活,農閒時到汪冢集上“搬寶桌子”,抽些頭錢,以添補生活。清咸豐元年(1851)春,張鳳林、張效先、張效宣、張明連等人,因向姓楊的財主討賭賬發生歐鬥,打傷了財主家的人。楊家秀才楊虎雷勾結正陽縣衙,抓捕張效先等人。張明連因未逃脱,被抓到縣城殺害。但楊家仍不罷休,組織“鄉團”,夥同官府對張鳳林等人進行追捕。張效先除兩兄弟逃跑外,家中其餘7口全被殺害。為了報仇,張鳳林、張效先、張老標等人,秘密組織“義勇隊”,夜集明散,與楊家開展鬥爭。是年夏,縣衙派1名班頭帶13個衙役抓捕張鳳林等人,追到袁寨北八里丁莊張老標的妹妹家。張的妹妹越牆逃走,給其兄及鳳林送信。張鳳林遂集合義勇隊員20餘人,設下埋伏,派張老標把衙役引誘到預定伏擊地點,一舉殺掉12名衙役。官府大為震驚,急增派官兵追捕。百姓不堪官兵騷擾蹂躪,紛紛加入張鳳林領導的義勇隊。同年冬,張鳳林聯合魯店的陳雙喜、單店的單清尚、李莊的李尚林等部眾,組成150餘人的農民武裝。

張鳳林樹旗起義

咸豐二年(1852)春,在太平軍和沿淮捻軍影響下,張鳳林在袁寨(起義後改名為張崗)樹旗起義。提出“抗官府、殺財主、救窮人、不納糧”的口號。義軍勢力迅速擴大。縣北部、東部,新蔡、息縣的西部,北起汝河,南到淮河的廣大地區都成了他們的活動範圍。張鳳林主動率領部眾與平輿(原屬汝南)的陳大喜部捻軍會師後,探知汝南縣北王霍寨的幾個豪紳勾結官府鎮壓捻軍,欺壓百姓。是年冬,與陳聯兵,先後3次帶人攻打該寨。打開寨圩後,殺死寨主,將其糧食財物全部分給窮人。陳、張住寨40余天。陳提議拜張鳳林為大帥,統一號令,共同反抗清政府。張鳳林回師張崗,整頓隊伍後,率部眾攻破新蔡同善。 [1] 
咸豐七年三月(1857年4月),張鳳林同張大安捻軍集結於汝、正交界之郭店、張崗一帶。五月,同張佔據宋店諸處。他們遊擊作戰,與清軍周旋。咸豐十年(1860)春,張鳳林與秦暄、袁耀春等在沈邱、新蔡再次結捻起義。失敗後,轉戰於汝南、正陽等縣。五月,攻破正陽東楊橋,殺團練楊永綿等,軍威大振。冬,張鳳林乘汝寧府兵力空虛,率千餘部眾攻打府城,與前來截擊的清軍參將柏英,激戰於臻頭河、官莊一帶,斃官兵數百人。回師正陽後,令所屬部眾蓄髮,稱附太平軍(太平天國軍隊),並挖壕築寨固守,抗擊官兵。縣東各鄉均被張鳳林捻軍控制。咸豐十一年(1861)春,張鳳林與陳大喜各樹一幟。張鳳林部以黃旗為號令,馳騁“三府”(汝南、南陽、歸德)一州(信陽)。三月七日(4月17日),張鳳林與陳大喜聯兵攻打汝寧府城,未克。遂率部奔襲上蔡,並突襲商 水縣城,後轉戰於新蔡、息縣包新等地。十月十四日(12月6日),張率部配合霍廣玉、嶽得洋捻軍攻打息縣縣城,擊斃縣令李鴻藻。十一月,同肖文信部佔據陡溝。深壕高壘,與戴應華部捻軍互為犄角,四面出擊清軍。曾打得羅山縣令多次稱病避退。他同肖文信、田倫、田恆等率部眾出擊信陽平河、尚家樓、出山店及洋河,屢敗清軍。佔據明港驛,卡斷信陽、正陽、信陽、確山、桐柏與湖北的驛道交通,使清政府軍用物資不能南運。十一月二十九日(12月30日)、十二月七日(1862年1月6日),兩次圍攻信陽州城,捻旗直豎於護城堤數日,未克。年底,張鳳林捻軍發展到數萬人,地域延及東西千餘里。捻軍勢力的迅速發展,使清政府大為恐慌,急抽調重兵到豫南鎮壓。同治元年(1862),張鳳林為解陳大喜圍,曾率部眾轉戰確山、遂平,牽制清軍兵力。他同息縣、新蔡、項城 等地捻軍及皖捻張耀林部聯兵,入屯平玉郭樓一帶,圍攻高平寺護糧道清軍尹嘉兵部。斃清軍參將巴彥克喜、守備盧東成等以下官兵甚眾。是年冬,在河南巡撫張之萬、團練大臣毛昶熙、總兵張曜重兵圍攻下,戰鬥失利。陳大喜率部遊擊出走。張鳳林勢孤,派軍師單清尚向安徽捻軍首領張樂行求援,不幸被虜。張鳳林在外無增援,內失謀主,成孤軍困守的情況下,於年底接受了“招撫”。不久,陳大喜率部眾轉戰陡溝,張鳳林謀將隊伍拉出,重舉義旗。事發,被清將張曜誘捕。同治二年正月初三(1863年2月20日),張鳳林被殺害於信陽明港。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