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青蓮

(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鎖定
張青蓮(1908年7月31日—2006年12月14日),出生於江蘇常熟。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張青蓮於1930年從光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在常熟孝友中學任教一年;1934年從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後進入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1936年獲得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一年;1937年回國後擔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38年至1939年擔任光華大學教授;1939年至1946年擔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至1952年擔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調入北京大學;1978年至1983年兼任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1954年至1956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0年至1984年當選為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1]  ;1981年至199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副主任 [2]  ;2006年12月14日19時03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3] 
張青蓮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以及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 [2] 
中文名
張青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 [9] 
出生日期
1908年7月31日
逝世日期
2006年12月14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張青蓮文集》
主要成就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張青蓮人物經歷

張青蓮
張青蓮(9張)
1908年7月31日,張青蓮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支塘鎮的一個小康家庭。14歲時考入蘇州桃塢中學(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
1926年,高中畢業時放棄聖約翰大學免費入學的機會而考入光華大學,他考慮到化學系畢業後除可在中學謀職外,還可以搞小型化學工業,因而選擇了化學。
1930年,從光華大學化學系(今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畢業 [4]  ,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銀盃獎;大學畢業後,在常熟孝友中學任教一年。
1931年,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選擇了無機化學專業,在高崇熙教授指導下完成了研究稀有元素領域的論文三篇,分別為無機合成、分析鑑定和物化測量三個方面。
1934年,從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畢業,並獲得庚款公費出國留學;同年秋天,進入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師從無機化學家李森菲爾特。
1936年,導師李森菲爾特受到納粹迫害,教職被撤銷,但張青蓮仍堅持跟他從事研究工作;6月,從德國柏林大學畢業,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導師李森菲爾特被迫離開德國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張青蓮隨同去瑞典作訪問學者,又共同工作了一年。
1937年,在瑞典時收到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莊長恭的電報,被聘為副研究員,這個聘任是莊長恭從雜誌上看到他的文章後決定的;7月,張青蓮取道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輾轉回到上海,時值是日本侵華戰爭初期,化學所被迫停止工作,張青蓮遂借用位於租界的光華大學的實驗室,進行多種絡合物合成的研究。
1938年,應聘為光華大學教授,指導兩名四年級學生的畢業論文。
1939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化學系由於兩位教授先後離校,補聘張青蓮為教授,於是他取道越南赴昆明就職。
195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組專門委員。
1952年,由於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張青蓮任教育部課程改革委員會化學組副組長。在北京大學化學系試點設立無機化學教研室時,他任教研室主任,講授無機化學課,組織了蘇聯湼克拉索夫所著《普通化學教程》一書的翻譯和出版。
1954年,中國科學院科學院成立學術秘書處,邀請張青蓮擔任學術秘書兩年,參加組建數理化學部的工作。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在學部成立大會上,張青蓮等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1955年,參加籌建北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工作,後兼任該所研究員及學術委員。
1956年,參加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會議。
1956年,在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宣傳活動中,被評為積極分子。
1959年,應邀在中蘇友協舉辦的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誕辰125週年紀念會上做報告。
1960年,參加廣州科技工作會議。
1972年,參加珠穆朗瑪峯地區綜合科學考察會議(蘭州),提出峯頂區雪水中氫氧同位素分佈的報告。
1975年,參加第一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學會議(貴陽),提出天然水中氫氧同位素分佈及分析的報告。
1981年,改任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兼常委、學部副主任,參加學部有關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諮詢工作。
1985年,中國化學會為張青蓮舉行了從事化學工作五十年的祝賀會。
2006年12月14日19時03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3] 

張青蓮主要成就

張青蓮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青蓮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特別是同位素化學及重水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已總結於《張青蓮文集》(北京大學院士文庫,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推動了中國各種輕同位素的研究和生產。20世紀90年代以來系統地進行了原子量的精確測定工作,所測定銻等10種元素的原子量已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數據 [5] 
  • 學術論著
1978年,張青蓮擔任《無機化學叢書》主編,他和張志堯、唐任寰合撰寫其中的《錒系後元素》 ,全書於1993年初寫齊 [6]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59.11
《重水分析法的研究》
張青蓮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64.12
《高等學校教材 無機化學教程 下》
戴安邦,尹敬執,嚴志弦,張青蓮編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無機化學叢書 18卷》
張青蓮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7.02
《同位素的基本化學和應用》
(英)Elvidge,J.A., Jones,J.R.編;張青蓮,梁曉天譯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0.11
《錒系錒系後元素》
唐任寰,劉元方著;張青蓮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0.11
《無機化學叢書 第10卷》
唐任寰,劉元方,張青蓮,張志堯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5
《無機化學叢書 第6卷 鹵素 銅分族 鋅分族》
張青蓮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10
《張青蓮文集》
張青蓮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01
《無機化學叢書 典藏版 第10卷 錒系錒系後元素》
唐任寰,劉元方,張青蓮,張志堯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 學術交流
1957年,張青蓮赴莫斯科參加全蘇同位素應用會議,提出“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報告。
1959年,赴東德萊比錫參加同位素應用會議,作了《各種密度法分析重水》的報告,並被編入1969年《原子科學名人錄》 。
1979年,作為中國化學會5人代表團的成員,赴赫爾辛基參加第二十七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學術大會,維護了中國化學會在該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權。在會上做了題為《氫氧同位素丰度測定》的報告。
1983年,以國家代表的資格參加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三十二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代表大會原子量與同位素丰度委員會。
1981年,赴美國參加高爾登同位素學術討論會,提出了兩篇同位素丰度的牆報;同年又赴劍橋參加英國質譜學會第十屆年會,提出了硼同位素質譜分析的牆報。
1983年,赴法國薩克萊原子核研究中心講學。
1984年,擔任北京中日雙邊質譜學術會議的中方主持人 [6] 

張青蓮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1939年,張青蓮進入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任教時起,講授過《高等無機化學》《稀有元素》《複合物化學》等課程 [6] 
1954年,張青蓮主持了蘇聯專家為全國各高校無機化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後來又在北京大學陸續開設了稀有元素、無機合成和同位素化學等課程 [6] 
  • 編寫教材
1955年,張青蓮協助教育部組織並與戴安邦、嚴志弦、尹敬執合寫了《無機化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這一部書是中國化學家自編的一本基礎無機化學教材 [6] 
張青蓮對中學教育的也十分關心,多次與中學教師座談,為他們做報告,並審改中學化學教材 [6] 

張青蓮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55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9年
“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的榮譽獎狀

張青蓮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50年
全國科聯宣傳委員會委員
1951年—1956年
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52年—1956年
化學學報》主編
1963年—1990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理事 [7] 
1980年—1985年
國家科委穩定同位素分組組長
1980年—1984年
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1] 
1980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3年—1989年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原子量與同位素丰度委員會銜稱委員
1983年—2005年
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
1987年
北京國際儀器分析學術報告會顧問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

法國《無機化學評論》編輯

美國《質譜評論》顧問編輯

總署化學組審查委員

文教委員會物理化學組名詞審查委員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6] 

張青蓮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張青蓮出身於小康家庭。祖父張雲孫經商,他十分希望兒孫受到良好教育。父張企賢,愛好文學,擅長園藝。母薛銘順,出身於文人家庭,而立之年因病早逝 [6] 
  • 情感婚姻
張青蓮1933年與鄭婉英結婚,鄭婉英畢業於柏林外僑德語學院,兩人育有一子張毅然,但鄭婉英中年病逝。1963年張青蓮又與從事教育工作的賀強男結婚,生女賀曉然 [6] 

張青蓮人物評價

張青蓮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 [2] (光明網評)
張青蓮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教育家,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他嚴謹、不平凡的心靈深處,有一個戰勝傷痛、排除干擾、大徹大悟的精神“平台”——淡薄名利和知足長樂,在這個健康的人格修養“平台”上,他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在教學與科研領域裏成就卓著 [8] (《光明日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