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雲

(天文學家)

鎖定
張雲(1896~1958),字子春,號樂。廣東省開平縣馬岡鎮牛山人。天文學家。曾任中山大學理學院教授兼天文台主任,中山大學校長。195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63歲。 [2] 
中文名
張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開平縣馬岡鎮牛山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58年1月27日
畢業院校
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代表作品
《普通天文學》《天文學實驗》等

張雲人物生平

張雲(1896~1958),字子春,號樂。廣東省開平縣馬岡鎮牛山人,張雲自小在廣州讀書。民國2年(1913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讀數理化科。讀書期間,成績優異,每次考試成績均列前茅,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讚,民國6年(1917年),張雲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畢業,隨後被菲律賓怡朗華僑商業學校聘為校長。民國9年(1920年),張雲辭職返回廣州,到省立女子學校任教,民國10年(1921年),張雲考入中法大學,獲得公費赴法國留學,畢業後,張雲再入法國里昂大學研究天文學,並獲博士學位。在留法期間,與吳稚暉等人來往密切。民國16年(1925年),張雲由法國返回廣州,被中山大學校長鄒魯聘為中山大學理學院教授兼天文台主任。民國17年(1928年)又兼任廣州航空學校天文教官。民國26年(1937年),由於張雲在天文學方面研究成績顯著,受到國民政府嘉獎,授與雲摩勳章一枚。民國28年(1939年),張雲提升為中山大學理學院院長兼天數系主任,第二年,張雲兼任中山大學教務長,此外,還先後擔任中央研究院評議士兼天文研究所所長。民國30年(1941年),國民政府行政院委任張云為中山大學校長,未及一年,因故辭職,國民政府教育部委任張云為西北各省高等教育視察團團長,前往西北一帶視察,並根據視察到的情況提出了興革意見。 [2] 
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張雲被國民政府教育部委為教育部廣州輔導委員會特派員,負責接收兩廣大學教育機構,張雲順利地完成接收中山大學的工作,使該校的圖書、儀器等設備全部保留下來。 [2] 
民國35年(1946年),張雲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講學,講學期間,張雲檢閲了800多張天文底片,發現鹿豹座南端有一顆新變星,此消息由哈佛大學天文台長向外宣告,當時震驚了世界,張雲也由此而出名,天文學界為紀念張雲的貢獻,特將“新變星”命名為“張雲星”。 [2] 
民國36年(1947年),張雲應邀到英國講學,講學期間,國民政府行政院又任命張云為中山大學校長,當時的講學任務尚未完成,因而未能返國就任,民國37年(1948年),張雲在英國講學完畢,返回廣州,被大學選舉區選為立法委員。民國38年(1949年)6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再次任命張云為中山大學校長,當時,南京解放,張雲見國民政府大勢已去,即把中山大學的歷年檔案分裝10箱,先運到海南,然後再運到台灣。此後,張雲定居香港,就教於香港珠海書院和浸會書院。 [2] 
1958年1月27日,張雲因病去世,享年63歲。 [2] 

張雲主要作品

張雲除了主編天文台的有關刊物外,還出版了《變星法研究》《天文學概論》《普通天文學》《高等天文學》《天文學實驗》《天文台成立始末記》譯著《星球和原子》等多部著作。撰寫並發表《星之光帶分類》《造父變星之雙星觀》等多篇學術論文與文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