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院民居

鎖定
張院民居,是山西晉城市的老城,清代山西澤州府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晉東南磚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作,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 [1-2] 
中文名
張院民居
外文名
A traditional house
地    點
山西晉城市城區下元巷北口路西
始建時間
明萬曆二十年

張院民居地理位置

張院民居位於晉城市城區下元巷北口路西,初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原由4個院落組成,現存兩進院落,坐北朝南。第一進院落稱外院,5間均有出廊,下部3間正房,左右各有1間套間。穿廳而過後院,庭院小而方正,是明代晉東南磚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院民居 張院民居

張院民居建築構造

張院坐北朝南,氣勢巍峨。據説,原來張院由4個院落組成,現僅存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是前院,正堂5間均為出廊,下部3間正房左右各有1間套間。院內三面均為帶有木質前廊的二層樓房,整個宅院木雕花紋樣式為明代風格。據附近一位老人説,張院初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堂屋的花樑上,有明確的修建日期。 [1-2]  張院現存的前後兩院為清乾隆年間重建,此後再無修繕。由於年代久遠,張院堂屋東面的十餘米挑檐脱落,而東房二層木質雕刻前廊雖保存完好,但房屋南北的山牆檐角坍塌嚴重。西房的二樓出廊被住户用石棉瓦遮擋,讓人難以目睹其貌。 [1-2] 
張院後院庭院小而方正。後院正中,栽着一棵山楂樹,果實累累掛滿枝頭。68歲的程大娘是企業退休職工,在張院已生活了近50年。她住在後院的東房,其他4家住户都是她的親戚。“就怕下雨,一下雨水就進院子了。”程大娘説,房子雖然都是二層樓,但由於破損嚴重,早就不敢住人了。 [1-2] 
西房山牆的南北檐角已脱落得看不出原來的模樣,房頂多處苫蓋着防雨的塑料布。東房的二樓山牆檐角出現塌落,二樓的挑檐用幾根叉形木棍支着。 [1-2] 

張院民居歷史意義

張院民居是澤州府古城的地標性建築。張院民居現存前後兩院落,中軸線上有正廳、後樓等,左右有廂房、附房等,建築上的木雕裝飾較為粗獷,為明代晉東南磚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張院民居曾作為山西明代民居建築的典型,在潘谷西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元、明建築》一書裏介紹過。 [1-2] 
“張院前院西房的二樓木質前廊,市區內僅存這一處,保護是非常必要的。”據城區旅遊文物局負責人介紹,晉城市城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64處,由於受財力所限,城區政府至今未將文物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從表面上看,張院僅是挑檐、山牆檐角出現坍塌,但一旦落地修繕,就需要居住院內的居民搬遷,如此一來,估算經費超過200萬元,“就目前的財力實在很難承受。” [1-2] 
在晉城市城區範圍內,除張院外,在下元巷、石府巷、東西大街等地,現存明清時期的棋盤式院落還有多處,幾乎都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雖然有的整體風貌依然保留,但內部拆改破壞程度相當嚴重。 [1-2] 
這位負責人表示,將與晉城市文物部門溝通,協商行之有效的保護辦法,“不能再讓這一民間建築瑰寶繼續在風雨飄搖的環境中生存。” [1-2] 

張院民居古蹟現狀

張院民居前院,產權晉城市綜合食品加工廠(當地俗稱"蛋廠",現已破產)所有,院內所住居民均為該企業職工。
雖然看上去破舊,居民們很愛惜,小院乾淨整潔,花花草草給小院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院內住着一對老夫婦,種着一棵山楂樹。一走着院內,老夫婦就説,山楂不成,沒結多少果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