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長鎖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鎖定
張長鎖(長鎖、蕭蕭),出生於陝西西安。1966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長索水墨畫“貓和孩子”以吉祥、幽默、情趣、甜美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喜愛,並被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數十國家友人所收藏,《中國書畫報》、《北京日報》等全國百餘家報刊、電視台、網站等媒體,刊登、轉載其作品或介評文章。 [1] 
中文名
張長鎖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陝西西安
性    別
政治面貌
羣眾
語    種
普通話

張長鎖社會兼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韓美林工作室美術師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國家協會理事
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
未來出版社美術編審
陝西新聞出版美術協會主席
西北大學書畫研究中心研究員
長安藝術學院教授
泰山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張長鎖獲得榮譽

1989年其名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家辭典》、《美術辭林》。
1990年6月,參加世界兒童插圖研討會。大會將長索水墨畫作為禮品,贈送各國友人。1993年5月赴日本神奈川縣舉辦《中國現代美術家五人聯展》。
1993年北京——日本大阪,《中國水墨漫畫展覽》。
1993年主編出版《中國首屆山水畫展作品集》。
1995年6月應邀赴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個人畫展。
1996年參加日本京都《日中水墨畫十人聯展》。
2004年11月,在深圳舉辦的國際文化交易會上參加《中國水墨漫畫展》。
2006年9月,在濟南舉辦的“黃河口”杯中國書畫名家邀請賽中獲特等獎。

張長鎖人物經歷

提起長鎖,陝西人對他並不陌生。他是漫畫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省內外各報刊上經常見到他的作品。尤其是大躍進年代、他那奇特的想像力跟隨着當年人們奮發建設的激情,畫出過好多絕妙的作品。比如鼓勵深翻地多打糧,他畫的“今年搗毀土地窩;來年直衝玉皇巢”一畫,陝西日報上一發表,第二天,人民日報就轉載,引得全國各地報刊紛紛轉載。“豬寶生輝”“早春”這些畫當年像戰鼓一樣激勵着狂熱的人們。
那時,他還是個孩子,十三歲開始發表作品,人生觀,藝術觀都不成熟;只知道藝術創作就是宣傳。近二百幅作品在全國各報刊上發表,一九五九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次年,他到美協西安分會展覽工作,在石魯先生主持的創作研究室作學員。
第二年為了深造,他考入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裝飾繪畫系學習。
在北京他有緣拜識了中國很多藝術大師和名家。韓美林先生是他的班主任。韓先生天賦非凡的情才感染着他,一直到今天,他們都是莫逆之交的師生。用韓美林先生的一句話----他們是“鐵哥們”。
大學生活裏,長鎖熱愛寫詩,是學生會戈纓詩社的社長,廣泛地結識了各大院校的詩友……,正是雛鷹展翅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風暴拉開的序幕。
文化大革命中,他和所有藝術家一樣,經歷了批判、處理、勞動……
一九七八年末,他平反回到美術隊伍:幾經周折調到出版社,做美術編輯。
這期間,他娶妻生子,艱難度日、緊張奔波、年年辛勞……體驗着基層人們渴望安居樂業的心態。總結着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感悟着人生,認識着社會、反思着自己……藝術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在繪畫創作上有了自己的主見。
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藝術家的創作慾望,他又開始用筆墨抒寫自己的心聲。他改用筆名“長索”。畫起水墨畫。
“長索水墨畫”開始又在各報刊、畫刊上亮相。
這時,他的畫功利心小了;人情味濃了。宣傳口號少了,真實感受多了。

張長鎖畫作風格

展讀他的畫作,無論是“孩子、貓、兔、猴、瓶花、飛蝶……無不洋溢着童心稚趣,給人一純真和真誠。
在形式上,他一反別人水墨畫的老套舊路;他的畫風格新穎,筆墨洗練;形象生動,色彩明快……每幅水墨畫都是一幅有趣精美的裝飾畫。
在他的作品裏,沒有大鵬展翅的宏偉豪邁;也沒有猛虎下山的威風氣勢。在他的作品裏找不到黑山曠野的壓抑沈寂;更找不到窮鄉僻壤的麻木憨呆……
他的畫帶給你的,只有愉悦和温馨,只有美好的心情。
有人説,長索水墨畫是輕音樂,是休閒裝。只給人輕鬆、愉悦的享受。
是的,與時俱進的時代,緊張的生活節奏中,人們需要的正是這輕鬆和愉悦。
這就是長索水墨畫受人青睞的原因。也是長鎖先生苦心所追求的方向。
但長鎖對自己一直保持着低調,不須張揚。他只想實實在在的過日子,愉愉快快的畫畫。對外張揚之事,一概謝絕。正如他自慰詩中所寫“無志無憂患、有才不狂癲、樂在天倫、布衣最悠然”。
這樣的心態,令人拍案叫絕,這種品格,一定會畫出高品味的畫。

張長鎖人物評價

張長鎖的國畫多以“貓和孩子”聞名,其畫《大家庭》,《獻壽圖》、《五福臨門》,《貓和孩子》等,以表現吉祥,和諧、喜慶為主體,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喜愛,號稱“和諧畫家”。 20世紀60年代,張長鎖就是西安有名的畫家。當時主要以漫畫創作見長,80年代在未來出版社美術編輯室工作時以少兒畫創作為主。張長鎖藝術功底深厚,其畫寓意豐富深刻。畫面動靜結合,生活氣息濃厚,個性突出,獨創性極強,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和觀賞價值,在北京,廣東,山東,山西等地區。知名度很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