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鐵匠的羅曼史

(1982年齊興家執導的電影)

鎖定
《張鐵匠的羅曼史》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齊興家執導的劇情片,由王馥荔侯冠羣主演,於1982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張一弓的同名小説,講述了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張鐵匠與妻子臘月屢遭打擊和陷害,直到十年動亂結束後終於得以破鏡重圓的故 [8] 
中文名
張鐵匠的羅曼史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長春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地點
河南省伏牛山
導    演
齊興家
編    劇
齊興家
主    演
王馥荔
侯冠羣
片    長
108 分鐘
上映時間
1982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張鐵匠的羅曼史劇情簡介

20世紀50年代,鐵匠張銀鎖與本鎮王木匠的女兒臘月自由戀愛成婚。1958年, 銀鎖被聘為飲馬橋公社鐵工組組長。不久,在鐵工組“拔白旗”會上,因張鐵匠打的鐵貨一定要砸上“飛鐮張”的鐵戳,被副社長夏謀誣為“白旗”。他一氣之下,失手打傷夏謀,被判三年徒刑。在張鐵匠勞改期間,依仗夏謀當上社辦廠長的王木慶,謊稱張鐵匠因逃跑被打死,逼迫妹妹臘月嫁給對她垂誕已久的夏謀,併為她代辦結婚登記。臘月走投無路,帶着兒子小拴娃逃到北山只有幾户人家的小山溝,母子倆由於飢餓、寒冷、勞累而昏倒在碾棚裏,被打了半輩子光棍的劉忍救活。此後,三人在艱難的生活中相依為命。張鐵匠刑滿釋放後,不知妻兒下落,只好挑起打鐵的挑子,在北山挨村挨户尋找臘月和拴娃。他從春到夏,又從夏到秋,整整走了99個山村。一天,張鐵匠到了青龍溝,年輕美貌的寡婦李大翠看中了他,勸他留在青龍溝。張鐵匠向她傾訴自己尋找妻兒的真情後毅然離去。張鐵匠歷盡艱辛,終於找到臘月和栓娃。善良的劉忍得知真情後,叫栓娃前來認爹,讓他們一家三口團圓。不料,夏謀仍不甘心,唆使王木慶千方百計阻撓他們復婚。十年動亂時期,造反派設計陷害張鐵匠,臘月為了救他,前去阻攔,致使張鐵匠對她產生誤解。之後,他們中斷聯繫,各自經受着種種磨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張鐵匠的冤案徹底平反了,歷盡坎坷的張鐵匠一家,在牛書記和生產隊的幫助下,終於重新團聚 [1] 

張鐵匠的羅曼史演職員表

張鐵匠的羅曼史演員表

    • 莊培元 飾 拴娃
    • 邵丹 飾 拴娃(6歲)
    • 劉禹 飾 拴娃(2歲)
    • 梁釗 飾  牛書記
    • 王善樹  飾 王木匠
    • 劉漢璞 飾 梁滿倉
    • 王淑英 飾 滿倉嫂
    • 王彥慶 飾 王木慶

張鐵匠的羅曼史職員表

原著 張一弓
導演 齊興家
編劇 齊興家、徐世彥
攝影 張松平
配樂 杜鳴心、張丕基
美術設計 胡裴、隋壯基
展開
製片主任
劉振中
剪輯
王茹
道具
紀連田
服裝
武秀芬、安立新
化妝
王士儒、劉曉娜
照明
白智、張守仁
錄音
康瑞斯
繪景
張毅
置景
肖永生
副導演
楊恩惠、劉慶生
擬音
馮二冬
演奏
長影樂團
獨唱
關貴敏
作詞
郭兆甄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1] 

張鐵匠的羅曼史角色介紹

  • 王臘月
    演員 王馥荔

    飲馬橋公社王木匠的女兒,與張鐵匠自由戀愛,婚後幸福恩愛。她美麗、開朗、聰明、堅貞,雖然在殘酷的命運面前有柔弱的一面,但她對於張鐵匠的愛情卻始終不渝。

  • 張銀鎖
    演員 侯冠羣

    飲馬橋公社的鐵匠,以“飛鐮張”為字號。他為人敦厚、剛強,正直、善良,有着強烈的自尊心,又有着能工巧匠的自豪感,即使在艱難困苦之中也寧折不屈。因為怒打副社長,犯下“反對大躍進”之罪而被判勞改三年。服刑期滿後,他為尋妻訪子走過了無數的高山深澗。

  • 李大翠
    演員 宋春麗

    青龍溝的寡婦,年輕美貌。她看中了正直、能幹的張鐵匠,勸他留在青龍溝和她成家。但張鐵匠對結髮妻子臘月一往情深,婉拒了她的好意。

  • 王木慶
    演員 王彥慶

    王臘月的哥哥,公社幹部,依仗副社長夏謀的勢力當上社辦廠的廠長。為討好夏謀,同時也為了自己的前程,他千方百計拆散張鐵匠和臘月夫婦。

  • 劉忍
    演員 許志餘

    住在小山溝的善良農民,打了半輩子光棍的他救了逃避迫害、昏倒於碾棚中的臘月和小栓娃,從此後與他們母子相依為命。得知張鐵匠來尋找妻小後,他深切同情這對苦命夫妻,毅然成全他們一家團圓。

角色介紹參考資 [1]  [3-4]  [7-8] 

張鐵匠的羅曼史音樂原聲

片中插曲
曲名
作詞
作曲
《秋問》
郭兆甄
杜鳴心、張丕基 [2] 

張鐵匠的羅曼史幕後花絮

  • 為了扮演張鐵匠,演員侯冠羣特意拜師學打鐵 [3] 
  • 齊興家在1979年就患上了癌症,在做完手術後仍被嚴重的腦神經痛和其他疾病困擾,只要過度疲勞,腦神經痛就會發作。但在拍攝該片時,他堅持以身作則,帶領演員深入生活,去公社紅爐打鐵、拉風箱,在外景地和劇組一起巔簸幾個小時的山路去拍 [6] 
  • 該片在河南省伏牛山拍攝時,正趕上該地蛇尾鎮一年一度的“小滿會”,為了藉機拍攝片中“山區集市”的場面,劇組連夜趕到蛇尾鎮進行佈置。然而,剛到凌晨,還沒等攝影機架好,來圍觀拍電影的羣眾就把拍攝場圍了水泄不通,幾經勸説也不肯散去,劇組無法正常拍戲。山中氣候多變,為了不趕在晴天拍到需要的外景,導演齊興家假裝宣佈停拍,讓工作人員佯撤離現場。待圍觀羣眾離開,攝影師悄悄端着攝影機在貨攤後面偷拍了羣眾趕集的鏡 [4] 
  • 為拍攝張鐵匠長途跋涉尋找妻小的戲,劇組選中伏牛山一帶山勢極為險峻的陡嶺進行拍攝。在峯頂拍完戲返回時,下到半山腰,張鐵匠的扮演者侯冠羣就因精疲力盡一步也動不了了。劇組的工作人員只好從附近農家為他討來一個斤把重的大饅頭,他全吃下去後才有力氣回到住 [4] 
  • 在拍攝張鐵匠背王臘月過河的戲時,正值暴雨過後,河水湍急,侯冠羣揹着王臘月的扮演者王馥荔走在河中心時摔倒了,兩人都掛了彩,而拍了兩次也沒能走到對岸,但他們拒絕了用後期剪接合成代替現場真實表演的建議,又拍了第三次,終於成 [4] 

張鐵匠的羅曼史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57年,齊興家被打成“右派”,後被下放去修路、開山,回到長影廠裏當鐵匠、燒鍋爐,直到1978年他的政治身份還是“摘帽右派”。因此,當讀到小説《張鐵匠的羅曼史》後,小説主人公的命運打動了他,他認為這部作品可以喚起人們的思索。因此,他用17天時間完成了《張鐵匠的羅曼史》的電影劇本。1982年,他在拍攝影片《大地之子》的同時,帶領《大地之子》原班人馬穿插拍攝了電影《張鐵匠的羅曼史 [5-6] 

張鐵匠的羅曼史影片評價

該片的編導者忠實於原著的現實主義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將中國農村長達23年之久的風雲變幻描繪得如此概括有力,對於主人公張鐵匠和王臘月這一對普通農村男女的心理發展揭示得鞭辟入裏,這是同時期為數眾多的愛情題材故事片中不多見的。編導始終把觀眾的心拴在對主人公命運的關切上,着重刻畫表現張鐵匠和王臘月的命運變化,並把他們的愛情悲喜劇放在時代巨大的歷史波折的背景之中展開,因而影片所揭示的社會典型意義就顯得比較深刻。影片不僅反映了中國農民所經歷的一段曲折艱辛的發展道路,使觀眾對社會現實生活有了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啓迪人們嚴肅地思考歷史教訓。同時,它又熱情謳歌了三中全會後共產黨的農村政策給農村帶來的生機。影片的藝術風格渾樸深沉,藝術構思不落窠臼、起伏跌宕。兩位主演對人物個性和複雜微妙的內心感情的把握也都很有分寸。影片的不足之處是對一些重頭戲處理較為粗糙,如北山溝夫妻相認的戲,人物複雜矛盾的心理刻畫不夠,尤其是張鐵匠夫妻攜子離去時的交代不如原作圓滿,使人有一種不近人情之感。另外,原作中反面人物簡單化、臉譜化的毛病,影片也沒能給予適當的補 [7] (《前線》評)
參考資料
  • 1.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 故事片·戲曲片 1977-1994: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02:262
  • 2.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銀幕歌聲選集第二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
  • 3.    孫天鵬.《張鐵匠的羅曼史》拍攝見聞[J]電影評介,1982(9):10-11
  • 4.    孫天鵬.青山巍巍映寸心——《張鐵匠的羅曼史》拍攝拾穗[J]電影評介,1982(11):36-37
  • 5.    曹積三.如歌如煙 那年·那月·那明星: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01:221-226
  • 6.    曹積三.同時追上兩隻兔子的獵手——電影導演齊興家[J]電影評介,1983(5):24-25
  • 7.    史繼中.個人的命運 深刻的啓示——評影片《張鐵匠的羅曼史》[J]前線,1983(5):45
  • 8.    張鐵匠的羅曼史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