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鎮芳

鎖定
張鎮芳(1863年—1933年),字馨庵,河南項城閻樓人,乃袁世凱兄嫂之弟。清光緒進士。歷任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隸總督等職。民國成立後,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長。1914年調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凱復闢帝制,與朱啓鈐等同被列為“七兇”。袁死後參與張勳復辟,任內閣議政大臣、度支部尚書,復辟失敗後被捕。1918年獲釋,在天津任鹽業銀行董事、董事長。
中文名
張鎮芳
別    名
字馨庵,號芝圃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63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主要成就
署理直隸總督(清末)
民國成立後,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長
出生地
河南項城

張鎮芳人物生平

張鎮芳清末時期

張鎮芳,字馨庵,號芝圃,河南項城閻樓村人,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其先世從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徙項城虹橋(老城),經過幾代人的慘淡經營,積蓄日豐。其祖上以耕讀傳家,曾於虹陽鑄書樓,藏經史等書萬卷。張鎮芳的祖父名叫張致遠,字靜齋,飽讀詩書,應童子試列前茅,仕途有望。但縣太爺放出風聲,意在索取賄賂。張氏從來是“求仁維克己,羞趨邑宰門”,因此便無意仕途。乃父張瑞禎,字恩周,又字雨延,半生苦讀。“寒窗四十載,破壁晚登龍”,50多歲才中了光緒甲午科(1894年)鄉試舉人;張鎮芳的母親劉靜齋,乃兵部侍郎銜、漕運總督劉永慶的胞姑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張鎮芳兄弟就是在嚴謹的家教中成長的。
張鎮芳在幼兒時期,剛會言語,其二老就口授《三字經》,繼教《四字鑑略》。稍長,即開講解意,使之口誦心唯。八歲入塾,孜孜攻讀詩書。父親常於書齋伴讀。每當張鎮芳讀史涉及忠孝仁愛信義之事,他父親總要大呼:“汝輩能如此,方不愧為子,無愧為人矣。”後來只要是張鎮芳讀經典詩詞文賦,父親不但危坐靜聽,而且對聲調的抑揚頓挫稍有含混失調的地方,立即指正;發現有了錯讀就嚴加斥責;課後還要分別作文,次晨交卷。平時學習中,他父親為他立了嚴格的學規,如聞雞而起,默背功課等。張鎮芳背誦詩文時,向不許點燈,只准燃兩隻香火。這是為了讓他集思靜心,慢慢養成勤學強記的習慣。業師餘連萼,教導有方,與他父親的指導相配合,才使張鎮芳的學業得以早成。青年時,即以八股文做得好聞名鄉里。
光緒十年(1884年),張鎮芳考上廩生,次年拔貢秋闈鄉試為第一名舉人解元)。
光緒壬辰(1892年),舉進士,時年二十九歲。最初被分到户部任六品京官,一直幹了八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倉皇西狩長安。張鎮芳剛服喪回京不久,在京師失陷的當夜,同軍機處禮部內閣中書等一般官員,都換上便衣,準備出西直門追趕聖駕。他們西去十餘里,就見逃難人紛紛返回,聲稱前有散兵匪徒攔路搶劫,有的已被搶掠一空。此路不通,張鎮芳便轉道項城,待籌好盤纏後,又從河南往陝西,日夜兼程,歷盡艱辛,一直追到潼關,才追及鑾駕。被任命為陝西司行走,效勞兩宮。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兩宮由西安迴鑾,東繞河南進入直隸。張鎮芳的姐姐嫁給了袁世凱的大哥袁世昌。 [3]  時任山東巡撫袁世凱迎駕入京時,張鎮芳會見了袁世凱。袁力勸張外調地方,並許以留魯任職。張權衡時機,未加輕諾。兩宮回京後,被恩賞為四品銜,仍在農曹供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李鴻章病死,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鎮芳開始騰達。先委為銀元局會辦、直隸差委總辦,天津河間兵備道,又擢升長蘆鹽運使。張鎮芳恪盡職守,剔除積弊,為國庫增收銀兩56萬兩,還同英大使談判,使英人獨霸的開灤煤礦為中西合辦,因此升為二品京堂。
光緒三十三年(1907)袁世凱遭御史彈劾,乃自請辭去練兵大臣等八項職務。清廷明升袁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暗奪袁的軍權。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張鎮芳為家鄉捐銀六萬兩,開辦百冢鋪師範學堂,比河南大學早辦六年。
1907年12月,張鎮芳以二品銜署理三品的長蘆鹽運使一職。 [4] 
宣統元年(1909年),豫省受災。項城地勢低窪易澇,災荒更重。張鎮芳特捐銀四千元救災,一半給項城,一半給豫省其他受災地區。
1909年被賞給頭品頂戴,不久又被任命為湖南提法使,直到1912年清帝遜位,始終未能赴任。 [4] 
1911年底,直隸總督陳夔龍因病乞休,張鎮芳接替陳夔龍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鎮芳到任十天後,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退位,清朝滅亡。 [3] 

張鎮芳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勝利後,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便委任張鎮芳為河南都督兼民政長。由此,張氏門庭生輝,他的宅第也就成了旗杆高豎、石獅把門、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張帥府”。
1912年8月,張鎮芳提議,河南臨時議會議定:創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擇定開封鐵塔以南、中國科舉考試的終結地“河南貢院”為校址。經陳善同舉薦,委任林伯襄(林襄)為校長。 [2] 
1912年11月3日,時經訓提議河南高等學校改辦農業專門學校,由張鎮芳以“陸軍上將銜河南都督”的名義具文諮請中國教育部查照立案。11月15日教育部諮覆河南都督:“高等學校改辦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並安置舊有各生辦法,應準立案。” [6] 
張鎮芳秉承袁氏意旨,在河南全面恢復封建舊秩序,取締革命的國民黨。宋教仁被刺後,河南革命黨人召開宋教仁追悼會,革命黨報紙《民立報》編輯寫了副輓聯稱:“目中竟無拿破崙,宜公先死;地下若逢張振武,説我即來。”竟被張鎮芳捕殺。同時,為鎮壓二次革命,他建立“軍警聯合會”。立即包圍《民立報》社,捕殺編輯部主任羅瑞青等4人。一時省城開封白色恐怖籠罩,無辜市民亦遭殃。任芝銘有詩憑弔:“帝鄉人命賤如麻,冤血三年浸碧沙。我欲招魂魂不至,腥風吹赤半天霞。”項城人最憤恨、最不能原諒張鎮芳的是他殺害了同鄉、自己選派到優級師範深造的學生、老同盟會員、省議員朱丹陛。朱曾在豫東南組織淮上軍同清軍作戰,在推翻帝制保衞共和的鬥爭中,是同閻子固先烈一樣大有功勞的人。在開封白色恐怖下,朱丹陛策劃炸燬開封火藥庫後潛回項城,不料行蹤暴露,張鎮芳令軍警聯合會派20餘騎兵追捕,1913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朱丹陛在老項城西關校場就義,後被馮玉祥(豫督)追認為二次革命烈士。
民國元年(1912年),豫西白朗起義的戰火熾烈,幾乎威脅到袁世凱的家鄉項城。袁世凱急忙派陸軍總長段祺瑞赴豫視察。
民國三年(1914年)2月,袁以“剿匪無方亂殺青年”之名將張鎮芳撤職,由段祺瑞兼任豫督。
民國四年(1915年)張鎮芳主持官商合股的鹽業銀行,以抗外資。
張鎮芳認為總統不應設任期,曾在詩中有“元首何堪限五年”之語,並自注説“中國人民程度決不可屢易元首,倘五年逐鹿一次,將互相殘害,未有不亡者”。
護國戰爭爆發後,日本進行倒袁,張鎮芳便讓心腹去找河南都督趙倜及河南各將領商談:總統府遷洛陽。建議袁世凱退回河南,以直、魯、豫三省為根據地,再圖後謀。外界普遍視張鎮芳為袁世凱稱帝的中堅力量。 [4-5] 
原清政府的江南提督、袁世凱政府的江蘇都督、長江巡閲使張勳,一貫嚮往帝制,他的軍隊繼續留着清朝的髮辮,號稱“辮子軍”,他自稱“辮帥”。民國五年(1916年)六月,袁世凱死後,張勳不僅自成一個軍閥派系,還在徐州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督軍團),旨在策劃復辟。此時北洋政府內部明爭暗鬥,1917年段祺瑞被黎元洪免去總理職務,想借張勳的力量驅逐黎元洪。於是張勳就以調停之名,帶5000辮子軍進京逼黎去職。而各派復辟勢力也一齊湧向京津一帶。當年7月1日清廢帝溥儀宣佈復位,還大肆封官授爵,張鎮芳被封為議政大臣度支部尚書。經過12天,遭到全國人民反對,復辟徹底失敗。張鎮芳以內亂罪被捕,由大理院管轄審理,被判無期徒刑。但張鎮芳神通廣大,為之説項者多挾有大勢力,(如東路軍司令段芝貴等)經過多方通融又由其子張伯駒以張鎮芳名義義捐賑款40萬元,判刑後隔兩天,以病為由保外就醫,送回天津,坐牢3個月後重獲自由。 張鎮芳出獄後,住天津的時間多,此間擔任鹽業銀行董事長,並未介入政治,有時回項城小住。
1920年任北方銀行董事長。
1928年棄政從商,任鹽業銀行董事長。
1933年病卒,時年70歲,葬天津東南郊吳窯村。
著有《詩抄》一卷傳世。張鎮芳有妻妾,兩個子女早殤。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以胞弟錦芳之子家騏(伯駒)為繼子。

張鎮芳心繫家鄉

一、1901年袁世凱在兩宮回鸞時所奏《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對中國開辦三級制的新式學堂,起到了催生作用。張鎮芳立即實踐,首先在保定捐資創辦了優級師範學堂,為強國造就新人。張鎮芳想為家鄉培養人才,凡屬陳州(淮陽)所轄區縣(淮陽、西華、項城、沈丘、太康、扶溝、商水)學子去保師上學的,食宿及學習費用全部由張鎮芳負擔。每期項城縣的學生皆10名,他們畢業後有的從軍,有的從政,多數從教,為民主共和的革命建設作出了貢獻。二次革命犧牲的烈士朱丹陛,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7] 
二、張鎮芳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為家鄉項城捐銀6萬兩,在百冢鋪(今永豐鄉)開辦百冢鋪師範學堂,比河南大學還早辦6年。
三、張鎮芳也好善樂施,常為鄉里樂道。宣統元年(1909年)豫省受災,項城地勢低窪易澇,旱災也不斷,這年災荒更重。張鎮芳特捐銀元4000元救災,一半給項城,一半給豫省其他受災地區。 張鎮芳督豫期間,他的啓蒙老師夏雲五(字軒臣,貢生)人稱“夏老軒”,為修草河上的板橋,籌不夠建橋經費,曾北上開封,找張鎮芳。老軒步行3天,找到都督府,門衞見他滿臉風塵,衣冠不整,既不讓進,也不通報,老軒無奈亮出“牌子”:“我是張都督的恩師。”門衞稟報後儀門大開,都督親自把老師迎進帥府。寒暄間張鎮芳弄清老師來意,便沒言聲。老軒一住幾天,酒肉招待無微不至,可他再也呆不下去,便向張鎮芳提明:“鄉親們修板橋,要我向您求援,你不長不圓,中不中,今個要説清,我好回去。”張鎮芳滿臉陪笑,告訴老師説,修板橋的銀兩您來的當天就派人送回去了。我想讓老師多住幾天,所以一直沒説透。夏老軒回項後,果然錢早送到,於是他逢人便稱道張鎮芳如何尊師,張鎮芳大開儀門迎老軒也成了鄰里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項城縣誌(張鎮芳修)
四、宣統三年(1911年)袁公誠襄修《項城縣誌》,缺少人、財,適值張鎮芳在直隸總督任上,異常關心,乃出資承包了修志的一切費用,並聘請豫東名士楊仲唐(字凌閣,商水縣人)、施景舜(睢縣人)為主筆,為避免在項城修志的干擾,以周口黃杏樵的杏園作修志寓所,併為志書親自作序。志成,為宣統三年《項城縣誌》,這是項城為數不多的珍貴史冊。
五、民國年間,捐四十萬元所建香山慈幼院總辦公樓(即現在香山公園管理處檔案室),故用捐款人張鎮芳之名命名——鎮芳樓。

張鎮芳人物軼事

張鎮芳最後一位直隸總督

張鎮芳在宣統元年(1909年)袁世凱開缺回籍事件後,仍然保有長蘆鹽運使位置,這確實是一異數。因為罷袁之後,袁世凱勢力受到清洗,徐世昌唐紹儀嚴修楊度陳璧倪嗣沖王士珍段祺瑞等都相繼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擠打擊,從而掀起一場晚清的政海狂瀾。張鎮芳既為袁氏近臣且身任肥缺,安然渡過此劫,箇中必當有所緣故。袁世凱次子克文著《辛丙秘苑》,即直斥張落井下石,反覆無常。克文稱:“宣統繼位,張度先公將退休,乃亟拜載澤門,重金為贄,且以己之侵沒鹽款悉委諸先公。載澤喜,疏舉入鹽政處。先公罷政,與有力焉。內雖危害,見先公猶曰力相助也。”飛按:載澤為清末年輕滿洲親貴之領袖人物,封鎮國公,宣統初任度支部尚書兼督辦鹽政大臣,系袁世凱之主要政敵。
張伯駒未直接批駁袁克文此説,然於所著《續洪憲紀事詩補註》中多處為父辯誣。伯駒記雲:“清末項城(袁世凱)聞開缺命,即於晚車戴紅風帽,獨坐包車,暗去天津,住英租界利順德飯店。直督楊士驤未敢往見,命其子謁項城,並贈銀六萬。先父往相晤,勸項城次晨即返京,速去彰德。先父兼任糧餉局總辦,有結餘銀三十萬兩未動,即以此款贈項城,為日後生計。先父在北洋,至辛亥迄任長蘆鹽運使。時管鹽大臣為澤公(載澤),見先父謂為袁黨。先父對曰:‘不惟袁黨,且有戚誼。’故先父紀事詩有‘抗言直認層層黨’一語。後項城五子克權曾對餘雲:其父開缺時,五舅極為可感。但洪憲時卻不甚賣力。此事項城諸子稍長者皆知之。”其末句即當是針對袁克文而言之。
伯駒之表功,或具為其尊者諱之嫌。但袁世凱四子克端之子袁家賓回憶説,袁世凱臨終前曾召張鎮芳託付後事,而為人倨傲無禮之袁克定,對鎮芳一直“禮敬逾常”。則袁氏家族對於張鎮芳有不同之態度,袁世凱與其長子克定挺張,次子克文厭張,而克定克文兄弟素不相能,諸事相左。克文之斥張,豈亦出於此乎?
史載宣統三年辛亥(1911),袁世凱再度出山就任內閣總理大臣,未入京際即召張鎮芳至彰德,任以三品京卿銜辦理後路糧台。至袁欲代清,覆命鎮芳急赴天津接署直隸總督,並以此名義領銜,率數省督撫通電清廷,迫隆裕太后宣佈退位。張鎮芳遂為有清一代最後一位直隸總督;旋以擁袁之功,被袁任以封疆。袁於民國元年(1912)三月命張榮歸故鄉署理河南都督,十月實授,次年一月又兼民政長,河南軍政大權悉委張鎮芳。由此經歷觀之,克文所云之張鎮芳叛袁附載澤事,似不能成立。

張鎮芳繼子張伯駒變賣家產搶救文物

世事變幻,充滿着偶然。上個世紀前半葉,中國動盪不已,如果沒有張伯駒其人,《平復帖》、《遊春圖》等國寶很可能落入無知之人手中,得不到珍惜,更可能流落國外,成為中國文化的又一段傷痛。那個年代,不知道多少國寶遭遇這樣的命運。
説起來,張伯駒與國寶的緣分,有很多的偶然性,一條老規矩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促成了他與古字畫的不解之緣。
張伯駒1898年出生於項城閻樓,他的父親是張家老六張錦芳。作為家中的長子,他最大的可能是繼承父親的遺產,成為項城的一個鄉紳,但他的命運因另外一個人而改變。在他出生前六年,張家老五張鎮芳考中進士,離開家鄉做了京官。張伯駒的這個伯父官運亨通,似乎無往不利,但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他的兩個子女先後夭折,眼看年紀已四十開外,生子無望,傳宗接代的事,令他十分苦惱。
在傳統中國,有一條不成文的老規矩:一個人若沒有兒子,兄弟中兒子多的就該過繼給他一個,為他傳宗接代、養老送終,同時繼承他的家業,可説是兩全其美。當初袁世凱就過繼給了他的叔父、淮軍名將袁保慶,後來袁世凱科舉落第,正是由於袁保慶之結拜兄弟、名將吳長慶的提攜,袁世凱才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按照這個老規矩,張鎮芳兄弟把目光瞄住了張伯駒。1905年,張錦芳帶着兒子離開閻樓張家,遠赴天津,將7歲的小伯駒過繼給了張鎮芳。從此,張伯駒遠離家鄉,成為張鎮芳的兒子,一直在天津、北京、上海生活。
張鎮芳一生處於政治漩渦之中,雖然歷經沉浮,但他也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按照他的願望,張伯駒最大的可能是進入軍界、政界,或者金融界,但偏偏他對那些都沒有興趣,而是愛上了琴棋書畫,愛上了文人雅士的調調,成為著名的“民國四公子”之一。192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愛上了古代字畫,從此一發不可收。
值得慶幸的是,在一系列的偶然之後,100多件文物因張伯駒的出現,避免了流散海外的命運。這可都是些藴含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珍貴文物,如果它們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民族文化自豪感想不油然而生都不可能。
愛因斯坦説:“沒有僥倖這一回事,似乎最偶然的意外都是事有必至的。”為了讓更多古字畫留在國內,張伯駒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智力、財力,不惜賣掉家產,不惜舉債,不惜被人斥為“敗家子”。在很多人眼中,他成了“張大怪”。

張鎮芳兒子未能從政,擺脱政治漩渦

1905年,7歲的張伯駒離開項城老家,來到天津,成了長蘆鹽運使張鎮芳的兒子。小伯駒眉清目秀,聰明伶俐,用濃濃的河南話叫了聲“爹、娘”,張鎮芳夫妻頓時眉開眼笑。在以後的日子裏,文靜、俊俏、懂事的張伯駒,贏得了夫婦倆的厚愛。
不久,張鎮芳就開始考慮兒子的教育問題。當時科舉考試剛剛廢除,新式學堂匆匆興起,張鎮芳大量捐款興辦新學,但對自己的兒子,他仍願沿用舊式家塾教育,請來名師為張伯駒啓蒙。
“學須靜,才須學;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行義要強,受諫要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張伯駒流暢地背誦《增廣賢文》,讓老師大為驚歎。私塾教育,本從《三字經》、《千字文》等學起,小伯駒記憶力驚人,幾乎過目成誦,老師看到他聰穎異常,又特意增加了《朱子治家格言》等書,但他仍很輕鬆。這位塾師不由得對張鎮芳讚道:“此子聰慧過人,日後必成大器!”張鎮芳聽後,心中大悦,對兒子的培養更加上心。到了9歲,張伯駒已能寫詩,一部《古文觀止》倒背如流,一時贏得“神童”之譽。
張伯駒稱清末袁世凱被罷斥,其父張鎮芳曾贈銀三十萬兩,“同時對袁表示,以後袁的家屬生活由他負責照料,要袁放心。”(張伯駒《鹽業銀行與我家》)袁克文文章顯然不承認鎮芳贈銀事。另據曾任長蘆鹽務局長的李鵬圖及曾任長蘆鹽務緝私隊統領的劉序東等人回憶,張鎮芳確曾贈袁世凱三十萬兩銀,但非在罷袁時,而在袁重入中樞之際。
李、劉等記:“1912年農曆正月十四日(3月2日),京、津、保陸軍先後譁變,大肆搶掠,造幣廠、當鋪及住户之稍有資財者無一倖免,惟長蘆鹽運使署銀庫存有白銀三十萬兩,均系整寶,在緝私步前營隊長王玉昆帶隊守衞下,未受波及。時長蘆鹽運使張鎮芳將轉任河南省的都督,繼任鹽運使張弧尚未接任,運署事務由提調黃鳳池護理。在劫後的第二日即正月十五日,黃取整寶十二個計六百兩,交緝私統領部稽查長劉序東作為守衞隊兵的獎賞,劉即送交統領宋明善處理。宋當時交給劉兩個元寶。而張鎮芳竟趁此機會,將此項庫銀全數親自解送北京,交給他的表兄袁世凱,作了政治資本。”此文略有錯誤,譬如此時張已署理直督而非鹽運使,袁亦非張之表兄等。但劉序東作為當事者之身份,則不可不予注意。
袁克文亦有文章記此次兵變。袁雲:“天津之兵變則成於張鎮芳之昏悖怯懦。天津近都咫尺,既聞亂訊,略無防置;既變,又不能遏制。所變者以督署之衞隊最甚,是夜空隊而出,焚掠街市外,竟入北洋造幣廠,盡搜其銀條移置署中。他若貂狐之裘、金珠之器,鹹不可以數計,即於署中招售。張知之而不言,反每一衞兵各予二十金,以賞其救衞之勞。亂後所誅戮示警者,或竊一衣,或拾一履,多為無辜。張之顛倒繆亂至於斯極,而津民冤矣。”史家歷來以為此京保津兵變別有背景,蓋出袁氏縱使,而克文之語亦為其父之解釋。袁世凱孫袁家賓稱,據其父袁克端雲,北京兵變系由袁克定串通曹錕發動,目的是阻攔袁世凱赴南京就任大總統。袁世凱之女袁靜雪也有與克端一致的説法。那麼天津保定兵變是否同為克定暗中策動?則張鎮芳身為執行者亦難辭其咎。飛按:是年伯駒已十五歲,隨父居於督署,伯駒之回憶卻不及此次兵變及贈銀事,豈有意迴避歟?
伯駒《素月樓聯語》錄直隸總督署大堂聯語,“賜履先羣牧,維屏翼上都。”伯駒贊其“語極典莊”。然總督署之政治,亦同前後之兩次三十萬銀,已無從查起矣。 [1] 

張鎮芳與袁世凱

袁世凱的兄長袁世昌娶了張鎮芳的姐姐。不僅如此,袁世凱與張鎮芳兩家交誼頗好。對僅比自己大4歲的袁世凱,張鎮芳在其詩集《津寓感懷詩草》常有“多年追隨,親承訓誨”“計伺候大總統前後已十二年”“富貴功名皆大總統之所賜”等語。也是經袁世凱提拔,張鎮芳得以外放,署理直隸總督、直隸都督和河南都督。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