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鎮周

鎖定
張鎮周,是隋、唐交替時同安郡(今安徽省潛山市)人,隋末唐初名將。隋朝左屯尉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於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降唐後授左武侯將軍。
對於這位跟隨李淵在征戰立過汗馬功勞成為開國元勳之列的人物,雖因某種原因沒有被寫進新、舊唐書的列傳,但對他就任東安州都督的吏治精神,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把他作為教育地方官員的優秀典範而加以頌揚。
全    名
張鎮周
所處時代
隋唐朝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同安郡東陽人
本    名
張鎮周
人物經歷
古人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激勵和成就人生,以期達到理想追求的境界。隋末唐初張鎮周就是一典型人物。他家居東安州的東山張家祖屋,即今天的樅陽縣項鋪心小學校園內。公元610年,張鎮周受命在家鄉東陽(今天的樅陽縣項鋪鎮及周邊區域),發動一萬多人,組建樓船艦隊,與廬江襄安陳稜一道,在銅陵義安匯合。以陳稜為元帥,張鎮周作先鋒官,他們由長江向東海,經一個多月的乘風破浪,馳向流求,以雷霆之勢,一舉收復流求及周邊島嶼。這一鐵證,有力説明了釣魚島及周邊自古是我國領土。
一、戰場上一位猛將
《嘉慶廬州府志·卷二十八·名將上》記載:陳稜,字長威,廬江襄安人也。……大業三年(607年),拜武賁郎將。後三歲,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餘而至。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貿易。稜率眾登岸,遣鎮周為先鋒。其主歡斯渴刺兜遣兵拒戰,鎮周頻擊,破之。稜進至低沒檀洞,其小王歡斯老模拒戰,稜敗之,斬老模。其日霧雨晦冥,將士皆懼,稜刑白馬以祭海神,既而開霽。分為五軍,趣其都邑,乘勝逐北至其柵,破之,斬渴刺兜,獲其子島槌,虜男女數千而歸。帝大悦。加稜右光祿大夫,鎮周金紫光祿大夫。(《隋書列傳》)
這段話意思是,陳稜,字長威,廬江襄安人。公元607年,授武賁郎將。再過三年,即公元610年,陳稜與朝請大夫張鎮周,在東陽這個地方,發動萬餘人組成樓船軍隊,在銅陵義安匯聚,經長江向東海流求國進發,航行了一個多月到達。流求人一開始看到他們,認為是商旅船,到軍船前來貿易,陳稜率軍隊登岸,派張鎮周為先鋒,島主斯渴刺兜多次派兵拒戰,張鎮周都把他們打敗。陳稜又率軍隊到達沒檀洞,小王歡斯老模拒戰,陳稜把他們擊敗,並斬了老模。這時海上出大霧,士兵有點害怕,陳稜殺白馬祭海神,霧開雲朗。他們又兵分五路,一舉拿下都城,乘勝打到柵這個地方,斬了島主渴刺兜,把他的兒子島槌以及島民數千人帶回大陸。隋煬帝非常高興,加封陳稜為右光祿大夫,張鎮周為金紫光祿大夫。
公元617年,李德通造反,進犯廬江,時任左屯尉將軍張鎮周,帶兵剿滅了他。《廬江縣誌·卷之五·兵事》: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廬江人張子路舉兵反,陳稜討平之。李通德寇廬江,左屯尉將軍張鎮周擊破之。《隋書·本紀》
二、官場上一名公私分明的好官
任何人都有親朋故舊,當官也不例外。如何處理好官與親的關係,確實很重要。隋末唐張鎮周在處理官與親,公與私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九》、《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二·職官志》、《唐書本傳》都分別記載了這件事。
明正德《南畿志》:張鎮周,舒人,武德八年(625),自壽州都督移舒州都督,既入州,以其鄉里就,故宅多市酒餚,召親戚與酣飲,散髪箕踞,如其為布衣,時凡十日,既而分贈金帛,泣與之別曰:今日鎮周猶得與故人歡飲。明日,則都督治百姓耳。自是親戚故人犯法,一無所縱,境內肅然。
這段大意是:公元625年春正月,丙辰(二十一日),唐高祖李淵將張鎮周由壽州都督,調到他的家鄉任都督。他回家鄉後,脱去官服,披着發,穿着布衣,打扮成平民百姓一樣。在他的老宅子裏,請來了親朋故舊,並買來許多酒菜,他盤坐其中,無拘無束地與他們盡情宴飲,這樣歡度了十天。最後,張鎮周將金銀布帛分別贈送給親戚朋友,向他們淚別説:“今天我張鎮周還能夠與往日的朋友們歡樂地暢飲,明天以後,我就是治理百姓的都督了,官府與百姓之間的禮法上下是有區別,我就不能夠再與大家交往了。”從這以後,即使有親戚朋友觸犯法令,他也一概不以縱容。於是,轄境之內,風氣整肅。
三、隋唐時期同安郡
《康熙安慶府志》:武德九年(626年),同安郡改為東安州。明正德《南畿志·古蹟·桐城》:同安城在縣東,隋大業置郡。明正德《安慶志·地理志·五七》:“同安城在桐城東,隋大業間置郡於此”。明正德《南畿志》記載:“大業三年(607)改同安郡,唐初為東安州,尋改舒州。至德二載(757年),更為盛唐郡,天寶初(742年)復為同安郡。……皇明初改為寧江府,後復曰安慶,為直康府,領縣六”。明正德《安慶志·十二·禮樂志》:舒州都督張鎮周。唐初壽春設淮南北道,樅陽縣石溪設淮南南道和東安州治所。
《安慶府桐城縣誌·卷之一·山川》“盛唐山,縣東南百五里,漢武帝元封五年,巡狩樅陽,浮江射蛟江中,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樅陽盛唐之歌》,唐治盛唐郡。宋選郡治於盛唐灣,或曰即大小龍山名。《名勝志》雲:在縣南五里,又謂之益唐山。酈道元《水經注》雲:此水源經盛唐,俗訛為益唐山也。今盛唐山載入郡志,不隸桐矣”。唐山地名在今樅陽項鋪鎮白石村境內,在縣南五里指的石溪舊郡的南五里。白石村有正陽城,古稱鄩陽、東陽、平陽,現名柳陽。
四、張鎮周的籍貫
據《冊府元龜》記載:“唐張鎮州同安人,武德中為舒州都督,舒州即本邑也。《皖桐張氏宗譜》有張鎮週記載,張家祖堂在東山,今樅陽縣項鋪中心學校的位置,還有張鎮周後人居住在項鋪鎮境內。明末清初石溪人楊古度編寫的《龍文鞭影》:“鎮周贈帛,虙fú子驅車”。也記載了這件事。
從廬江縣的襄安、東安州以及銅陵義安地理位置,證明了張鎮周為今樅陽縣項鋪鎮人。他是我國曆史上 “收復流球之猛將,公私分明之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