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錫儔

鎖定
張錫儔(1905—1989)又名錫疇,字繼純。出生於涪州沙溪溝李家灣(今涪陵市榮桂鄉賀家村)。曾任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第一副校長、東北財經委員會中屬中長鐵路瀋陽辦事處處長、北京外語學院顧問等職。1989年5月5日,張錫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1] 
中文名
張錫儔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9年5月5日
人物生平
張錫儔,又名錫疇,字繼純。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二月出生於涪州沙溪溝李家灣(今涪陵市榮桂鄉賀家村)。民國12年(1923)在涪陵縣中讀書,是學生運動的活躍分子。民國13年(1924),考入川東師範學校,同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讀書期間,受蕭楚女、張聞天等革命先驅的影響,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帶領青年學生參加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成為重慶地區進步學生運動中很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民國15年(1926)1月,經童庸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前後,曾擔任重慶學聯主席、川東學聯組織部長、共青團重慶地委學委書記、中共重慶地委組織部長等職。此間,曾以國民黨(左派)重慶蓮花池省黨部組織部總幹事身份到涪陵視察工作。 [1] 
民國16年(1927)冬,張錫儔受黨組織派遣到蘇聯學習,與任弼時、楊尚昆、廖蘇華等由上海出發,年底到達莫斯科。初入東方大學,次年1月轉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畢業後被派遣到海參威遠東邊疆蘇兆徵中國黨校任教務主任、列寧主義教員。1931年加入蘇聯國籍,次年5月與同校教員列寧格勒人柳芭結婚。1933年1月,改任海參威遠東邊疆國際師範大學副校長兼中國部主任。11月,改任海參威遠東邊疆中國高級列寧學校校長。1939年9月,調回莫斯科擔任共產國際直屬外文出版局中國部編輯、翻譯。 [1] 
張錫儔在出版局工作期間,將《日日夜夜》、《卓婭與舒拉的故事》、《青年近衞軍》、《列寧是怎樣工作的》等俄文著作譯成中文,在中國讀者中產生了廣泛影響。他還與師哲、謝唯進、李立三等翻譯和校訂了《列寧文選》兩卷集、斯大林的《列寧主義問題》以及《列寧傳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等著作。他的大量譯著,對溝通中蘇兩國人民的民族感情,發展中蘇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1] 
1941年10月,德軍進犯莫斯科,張錫到工廠作臨時工,開荒種土豆,以極其微薄的收入維持家庭生活,生活雖十分艱苦,而他仍一心撲在穩定後方和支援前線的工作上。1946年6月,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他衞國戰爭勞動獎章,共產國際外文出版局也給予獎勵。 [1] 
張錫儔在蘇聯20餘年,仍時時懷念祖國。1948年2月,終於獲得蘇共中央國際部同意歸國。8月,隻身到達哈爾濱。回國後,張錫儔先後擔任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第一副校長、東北財經委員會中屬中長鐵路瀋陽辦事處處長;在此期間,曾為蔡暢率領的中國民主婦女代表團、劉寧一率領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團作翻譯,前往東歐參加國際會議和進行友好訪問,1949年11月,張錫儔調任中共中央俄文編譯局副局長兼新成立的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校長,還負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翻譯工作。 [1] 
1954年6月,張錫儔去蘇聯檢查留學生工作,順便探親。二女兒斯維特蘭娜長期思父導致精神恍惚,曾投水被救,張錫儔轉家後稍有好轉。8月,當她得知父親又要離去時,竟卧軌自殺。張錫儔含淚辦完亡女喪事後,又匆匆回國赴任。 [1] 
1955年,北京俄專改為北京俄語學院。1959年併入北京外語學院,張錫儔一直擔任院長兼黨委書記。他十餘年勤奮工作,為培養新中國的外語幹部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 [1] 
“文化大革命”中,張錫儔被誣陷為“蘇修特務”,在秦城監獄四禁8年之久。1975年5月22日獲釋,下放湖北黃崗地區勞動,雖處逆境,仍對黨堅貞不渝,堅信真理必勝,對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 [1] 
1980年,張錫儔的冤案得以徹底平反昭雪,8月調回北京任外語學院顧問。他不顧年事已高,依然手不釋卷,追求新知,進取不息,1984年離休後,以80餘歲多病之軀,應涪陵、重慶等地邀請,親自前往參加黨史座談會,向黨史部門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 
1989年5月5日,張錫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1] 
參考資料
  • 1.    蒲國樹;何建鳴;金家富.涪陵市志/第二十九篇人物.涪陵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01月:15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