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錦芳

(張伯駒生父)

鎖定
張錦芳(1872-1942),字絅庵,晚清廩生,民國二年任眾議院議員、政事堂存記,道尹等職。著《修竹齋引玉詠》詩集傳世。他是直隸總督張鎮芳的弟弟,張伯駒的生父,家族中排行老六,人稱“張六大人”,世居項城(秣陵鎮)閆樓村。 [1] 
別    名
張六大人
絅庵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出生地
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閻樓
出生日期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逝世日期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
主要作品
《修竹齋引玉詠》《項城八景》
本    名
張錦芳

張錦芳人物評價

張錦芳幼聰穎好學,為人誠實廉恭,性慷慨豪爽,好濟人之急,唯恐不及,深受鄰里的稱讚。其一生做了許多善行善事為鄉人樂道。
汝寧府知府張子晉撰寫的《絅庵先生紀念碑》碑文中説的:“自清末逮民國初元,汝南改辦一切公益,得公贊助之力居多,其他排難解紛造福於汝人者,殆不可以數計,而尤以解脱閻姓冤獄為最,汝人不忘公惠。”清項城縣令朱名昭(翰林)撰寫的《絅庵先生懿竹碑》記載:“各省戒嚴,黨禍益烈。汝南閻秀峯、馬應坦、王懋官等牽連閻子固案內,先生極力剖白,鹹得無恙。”從這碑文記載中,可見先生保護革命青年的行為於一斑,為一時鄉里所稱道。 [1] 

張錦芳個人作品

張錦芳的詩作造詣很高,在天津和許多名人唱和。所著《修竹齋引玉詠》問世後,很受世人欣賞。其中《項城八景》、《高丘寺八景》、《南頓八景》等詩,記錄舊時項城風貌,很有文史價值。 [1] 

張錦芳軼事典故

家教甚嚴
因其兄張鎮芳不論在前清還是在民國,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先後擔任過長蘆鹽運使、直隸總督、河南督軍,所以他們張家在項城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官宦大家。他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後,也算有了“官場”身份。但他為人能順應潮流,明辯大是大非。一般人家對張家“大帥府”自然望而生畏,他卻深恐子弟家人因此而飛揚跋扈,所以管教甚嚴,而對鄉鄰極為尊重。
他未去北京前,二兒子張家騤在縣文昌宮上學,和縣城(今秣陵鎮)北街張之勤的兒子張文鈺同窗。一天,張家騤故意問張文鈺“是那裏張”?張文鈺則有意炫耀地説:“是北街牌坊底下的張”;文鈺又問他是什麼張?他説:“是牌坊頂上的張”。二人互相口角,愈爭愈多,最後竟然打了起來。當時“山長”沒了法:一個是河南督軍的侄兒,一個是文昌宮的老山主(文昌宮是張文鈺的先人張承恩捐款修的)後人。不論處罰誰,都不適當,只好各説幾句不了了之。
雖然張文鈺的祖上張承恩,在明嘉靖年間任過登州別駕,但論財論勢,彼張家都遠不能與此張家比。張家騤認為院長不給自己扶理,是看不起他們這個張家,回家後就憤憤地向父親説了此事。不想張錦芳聽了原委,不僅不為他扶理,還嚴厲斥責了他一番。並讓下人套車,拉着家騤又去了北街張之勤家,不是去吵架,而是賠情道歉。 [1] 
拯救革命志士
壬子年(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張鎮芳任河南督軍時,當時革命潮流澎湃,有識之士紛紛響應,特別是青年學生尤為激進。以閻子固、朱丹陛為首的革命黨人,預謀炸燬開封火藥庫。張鎮芳操縱軍政大權,大肆搜捕,牽連無數革命志士。不僅殺害了革命黨閻子固、朱丹陛等,還繼續逮捕青年學生。身為張鎮芳胞弟的張錦芳,卻反其道而行之,極力保護青年志士。如項城的閻凌雲、汝南的閻秀峯、馬應坦、王懋官等。 [1] 
兩訪朱飛仙
張錦芳未入政界逐鹿,是個熱心地方公益事業、吟詠風雅的地方名士。在詩文創作方面,他也很虛心,曾兩次走訪名士朱飛仙,以求切磋借鑑。朱飛仙是位不求功名,性格很怪,不慕權勢,其書、畫、詩被稱為“豫東三絕”。張錦芳慕名前往,第一次因朱飛仙外出沒見到,僅留下了名片。第二次見到時,朱飛仙正在菜園勞動,朱見到張錦芳後也不讓進屋,開口便問:“你找我有什麼事?”張錦芳説:“聽説朱先生詩作的很好!想跟先生和和詩。”朱飛仙問道:“你的詩屬於哪一家?”張錦芳謙恭地説:“我是亂湊雜學,説不上什麼家。”朱飛仙説:“你不入家,跟我和什麼詩?”轉身又種菜去了。張錦芳受到冷遇後,不勝感嘆地説:“真清高名士也!”遂驅車而回。 [1] 
參考資料
  • 1.    徐汝芳,張恩嶺.項城博覽:中國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