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遠達

(中國畫家協會理事)

鎖定
四川達州市人,生於1959年,1976年上山下鄉當知青,1978年參軍到海南。軍旅20年中,歷任美術創作員、俱樂部主任、宣傳幹事、政治處副主任(中校軍銜),1997年轉業至達州市園林處。
中文名
張遠達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9年
性    別

目錄

張遠達簡介

張遠達曾先後就讀於海南藝術學院美術系、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系。1989年任海南省海口市美術家協會理事,1995年加入海南省美術家協會,2006年10月加入中國畫家協會、任協會理事。個人藝術成就被《解放軍生活》雜誌、《人民海軍》報、《海南日報》及《達州日報》等新聞媒體報道, 1996年收入《中國青年藝術家詞典》。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其美術作品在《美術報》、《人民日報》、《精神文明報》、《解放軍生活》等國內多家報刊雜誌發表和入編畫冊,並多次參加北京、廣州、珠海、寧波、海口等地的美術展覽,其油畫作品先後獲一、二等獎20餘次。其個人傳略被巴山畫廊、四川美術網等收錄。作品還被學院、紀念館和香港人士收藏。 [1] 

張遠達事蹟

大巴山藏龍卧虎人才輩出,畫家更是羣星璀璨,相互輝映。羅中立名揚中外,劉伯駿聲震畫壇。張爾立、龍飛、梁民穎、王毅等新鋭畫家,成果豐碩,引人注目。在這百花爭妍的畫苑中,油畫家張遠達嶄露頭角,搖曵生姿。
張遠達曾經歷了20年的軍旅生涯,歷任美術創作員、中校軍銜的政治處副主任,1997年轉業至達州市園林處。 [2] 

張遠達畫作評價

張遠達 張遠達
他創作的勢頭很猛,在工作之餘先後創作了數十幅油畫,均是可圈可點的作品。張遠達油畫作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表現了對家鄉的熱愛,他的《巴山農家》、《巴山人家》、《巴山深處》、《巴山石拱橋》、《巴山小煤場》等作品均是通過山水草木的描繪寄託對故土的眷眷深情。《巴山農家》中的水田、農舍,特別是那裊裊炊煙點綴在青翠的山巒林木之間,顯示出巴山的安謐;《巴山人家》中灰色的舊屋、如煙似霧的叢林、幾隻覓食的公雞,透露出故鄉的寧靜;《巴山石拱橋》中的高高的石拱橋,作為交通道路,早已成為過去。畫家卻對它情有獨鍾,用畫筆精心描繪,表現其蒼勁、古樸,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巴山地區悠遠的歷史。
通過品讀《巴山石拱橋》還可以看出畫家在藝術手法上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偏愛使用紫灰色。紫灰色恰到好處的渲染,充分展示了石拱橋年代的久遠、石質的優良,以及久經風雨卻堅強屹立的風貌,這不就是大巴山人精神的寫照麼?諸如《瓊州古城門》的雄偉、《塵封的歲月》的悠遠、《巴山深處》的神秘、《雨後》的清新,以及《鄉音》的淡淡情思和《家》的深深懷舊,無一不是紫灰色的盡情揮灑。畫家在處理色彩的對比以及光線的明暗上也是極顯功力的,在《八月的哨音》中,一改常用的紫灰而採用金色為主藍色為輔的配搭,白雲滾動的廣袤天空,金色的大地,蔚藍色的大海,遠去的白帆,營造出南國千里彤秋的空闊開朗美景。在《塵封的歲月》中,灰暗古樸的戛雲亭,一隻大鳥繞亭飛翔,背景用燦爛的陽光烘托,巧妙的色彩對比運用,既表現了歲月的悠久滄桑,視覺上又不感到沉悶,頗具匠心。《故鄉月》是一幅耐讀的作品,畫面上不見天空,自然也沒有圓月,只見一葉孤舟,兩隻水鳥,月亮反映在黃色的粼粼波光之中,構思獨特,如夢似幻。這種表現手法與《深山藏古寺》、《蛙聲十里出山泉》之類名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説《故鄉月》耐人品讀,那麼《暖風》就讓人眼前一亮。白髮蒼蒼的老大娘身背一大捆高粱杆,按理這應該是一個沉重的題材,畫家卻把它處理得很獨到。老大娘那溝壑縱橫的臉上不見半點悲苦,而是帶着憨厚的笑容,畫面上那一大捆高粱杆用金黃色來渲染,增添了亮色。藍衣、白髮、金色的收穫,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衝擊力。《無題》是畫家早年嘗試的前衞之作,一隻黑色的手掌遮擋在眼睛前面,手掌前方波濤翻滾,喻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畫家站立前面記錄着這場景。詭異的畫面,奇特的想象,深刻的含義。張遠達的這類作品雖然不多,但很有份量。
長期以來中國畫壇是以所謂現實主義佔據正統地位,張遠達的作品基本上屬於現實主義範疇。畫壇已出現百花齊放的新格局,流派紛呈,爭奇鬥豔。新人新作,如雨後春筍。面對潮流不進則退,願遠達乘風破浪,做時代的弄潮兒! [2] 
張遠達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