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越

(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

鎖定
張越博士,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隨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於2022年加入西湖大學工學院任特聘研究員、助理教授,建立“感染與免疫調節實驗室”。 [1] 
中文名
張越
畢業院校
華中科技大學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感染與免疫調節
職    稱
研究員、助理教授

張越人物經歷

2014年,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藥學院,(導師:張志平教授)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資助前往德國馬爾堡大學藥學院進修。(導師 Mortiz Bunemann教授)
2014年,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前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納米工程系攻讀博士研究生,並於2019年獲博士學位。(導師:張良方教授)
2019年,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Gerard C.L Wong教授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
2022年,加入西湖大學工學院任特聘研究員、助理教授。 [1] 

張越研究方向

固有免疫系統是抵禦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誘導產生獲得性免疫的關鍵步驟。固有免疫系統的失調與許多疾病密切相關,比如自身免疫疾病、過敏反應、癌症等。而作為固有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抗菌多肽被發現在誘導自身免疫反應上有着重要作用。抗菌多肽(antimicrobial peptide, AMPs)是一類具有兩親性的帶正電的多肽序列,雖然通常情況下AMPs通過特異性穿透細菌細胞膜而起到抗菌、保護的作用,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AMPs可以結合自身抗原,例如雙鏈脱氧核糖核酸(dsDNA)從而激活Toll-like receptor介導的炎性反應。該機制被證明在銀屑病,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病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這些患者體內,AMPs局部表達水平是顯著高於正常人羣的。
研究AMPs這類“伴侶分子”的致病機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對於同一種抗原刺激,不同的人羣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免疫反應。設計能特異性抑制“伴侶分子”的藥物,可以及時修正紊亂的免疫反應,並最大限度的維持正常的免疫應答,減少治療帶來的毒副作用。在未來,研究“伴侶分子”實現抗原提呈的關鍵結構也可以幫助我們去發現已知蛋白的未知功能。
張越教授的主要的研究方向為:
(1)理解病毒感染與免疫失調的分子機制。
a. 通過機器學習發掘病毒碎片的潛在生理功能。如今實驗室訓練的機器學習模型可預測蛋白序列中在功能上高度類似AMPs的片段。未來實驗室將會通過多組學的方法研究這類病毒碎片如何影響宿主細胞內的抗原提呈通路;
b. 研究具有跨膜活性的病毒多肽如何影響細胞器膜的結構穩定性,以及如何影響相關細胞的代謝通路和病理機制。
(2)應用細胞膜仿生技術實現免疫調節:
a. 研究細胞膜碎片與抗原分子(DNA, RNA, 多糖)形成的大分子複合物的免疫調節功能。通過X射線衍射的方法解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並且結合傳統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結構與功能的基本關係。
b. 使用細胞膜作為載體來定向遞送大分子藥物。通過細胞膜上天然受體來實現靶向的目的,同時通過對複合物三維結構的精準調控來減少毒副作用。

張越代表論文

1. Zhang, Y.; Chen, Y.; Lo, C.; Zhuang, J.; Angsantikul, P.; Zhang, Q.; Wei, X.; Zhou, Z.; Obonyo, M.; Fang, R.; Gao, W.; Zhang, L. "Inhibition of pathogen adhesion by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coated nanoparticl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9,58, 11404-11408.
2. Karshalev, E.; Zhang, Y.; Bsteban-Fernandez de Avila, B.; Beltran-Gastelum, M.; Chen, Y.; Mundaca-Uribe, R.; Zhang, F.; Nguyen, B.; Tong, Y.; Fang, R.; Zhang, L., Wang, J. "Micromotors for active delivery of minerals toward the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Nano Letters 2019, 19, 7816-7826. (co-first author)
3. Zhang, Y.; Miyamoto, Y.; Ihara, S.; Yang, J.; Zuill, D.; Angsantikul, P.; Zhang, Q.; Gao, W.; Zhang, L., Eckmann, L. "Composite thermoresponsive hydrogel with auranofin-loaded nanoparticles for topical treatment of vaginal trichomonad infection", Advanced Therapeutics 2019, 2, 1900157.
4. Zhang, Q.; Dehaini, D.; Zhang, Y.; Zhou, J.; Chen, X.; Zhang, L.; Fang, R.; Gao, W.; Zhang, L. "Neutrophil membrane-coated nanoparticles inhibit synovial inflammation and alleviate joint damage in inflammatory arthritis", Nature Nanotechnology2018, 13, 1182-1190.
5. Zhang, Y.; Gao, W.; Chen, Y.; Escajadillo, T.; Ungerleider, J.; Fang, R.; Christman, K.; Nizet, V.; Zhang, L. "Self-assembled colloidal gel using cell membrane-coated nanosponges as building blocks", ACS Nano2017, 11, 11923-11930.
6. Zhang, Y.; Zhang, J.; Chen, M.; Gong, H.; Thamphiwatana, S.; Eckmann, L.; Gao, W.; Zhang, L. "A bioadhesive nanoparticle-hydrogel hybrid system for localized antimicrobial drug deliver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18367-18374.  
7. Zhang, Y.; Zhang, J.; Chen, W.; Angsantikul, P.; Spiekermann, K.; Fang, R.; Gao, W.; Zhang, L. "Erythrocyte membrane-coated nanogel for combinatorial antivirulence and responsive antimicrobial deliver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17, 263, 185-191.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