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越霞

(全國婦聯第三屆執行委員)

鎖定
張越霞( 1911-1979),浦江人。1926 年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在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身邊工作。建國後,曾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物價局局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56年,當選為出席中共“八大”的代表。“文化大革命” 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殘酷迫害,於1979年病逝。 [2] 
中文名
張越霞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79年2月12日
出生地
浙江省浦江縣

張越霞人物生平

張越霞(1911— 1979),女,浦江縣城人。浦江縣啓文女子小學畢業後,受五四新思潮薰陶,於1927年2月擔任浦江縣婦女協會負責人。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越霞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8月遭通緝。受黨組織派遺,到上海中共中央機關擔任文印、內部交通,在周恩來。董必武身邊工作多年。曾兩次被捕,第一次裝作無知的鄉村姑娘而獲釋,第二次被捕後,堅強不屈。1937 年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先到武漢,繼至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先後任陝北公學幹部處副處長、抗日軍政大學幹部科科長、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科科長。後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婦女部長。1949年,參加接管北平,任中共北京市第四區區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在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工作,後調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歷任推銷局副局長、日用雜品局局長、物價局局長等職。是中共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第三屆執行委員。 [1] 

張越霞主要事蹟

1924年,各地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張越霞從自己生活的體驗中,對黨所組織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十分支持,並參與其中,也因此被浦江縣桑蠶講習所解僱。後來,在大哥的幫助下,張越霞考入浦江縣高等學校。她熱情積極,熱心公益活動,被選為學生代表。高班的學生代表郭懷慶,是一名地下黨員。郭懷慶經常告誡張越霞,革命不僅要有熱情,而且還要懂得進行如何鬥爭。
1927年春夏之交,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不少共產黨員和知識分子遭到逮捕和屠殺。張越霞家庭貧苦,又深受失學失業的痛苦,同情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1927年8月、9月,杭州市學聯籌集委員會發起一起驅除浦江縣高等學校校長蔣夢麟的遊行活動,張越霞和郭懷慶等人蔘加遊行活動。張越霞因參加遊行活動,被學校開除學籍。她再一次痛苦掙扎在生活的窘境之中。在黨的教育培養下,在現實鬥爭的鍛鍊過程中,張越霞的思想覺悟與工作能力不斷提升,迫切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上旬一個星期天的上午,郭懷慶、徐素雲把張越霞叫到他們的宿舍,親切對她説:“根據你在鬥爭中的表現,經過黨組織的慎重研究,準備接受你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一消息使張越霞喜出望外。
張越霞一加入黨的組織,便滿懷熱情投入到火熱的鬥爭中。利用對浦江情況的熟悉,走街串巷,訪親問友,播撒革命火種。
1928年7月,白色恐怖日益嚴重,浦江縣的工作開展更為困難。在黨組織支持和幫助下,張越霞到了上海,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秘書處文書科油印室,擔任文印、內部交通等工作。在當時的上海白色恐怖籠罩下,共產黨員隨時隨地都有被捕的可能,可她卻不怕艱難險阻,總是機智靈活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1931年6月22日,上海的夜晚格外寂靜,一天的勞累使張越霞進入夢鄉,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她驚醒。她起身望了望窗外,發現窗外懸掛的報警信號——洗米籃子已經被打掉,她知道內部出了問題。幾個特務不由分説,衝上來就把張越霞帶走。在偵緝隊,張越霞先後被提審兩次。她以來上海探親為由,躲過審問。第三次過堂,不再審問,而是宣判。張越霞被拘留6個多月,在黨的外圍組織上海互濟會的保釋下出獄。
1934年11月27日,張越霞去上海法租界找地下黨員張世民時,再次被捕。在巡捕房押了一個月,先後被審3次,張越霞立場十分堅定。敵人不斷對她拳打腳踢,逼她招供。她咬緊牙關,忍受着肉體的痛苦,始終沒有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沒有泄露一點黨的秘密。敵人假惺惺地説:“你年紀輕輕的,不要執迷不悟,丟了生命多可惜呀!”張越霞漠然視之,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1937年8月下旬,經黨組織交涉營救,張越霞被釋放出獄,加入到我黨營救政治犯的繁重而複雜的工作中。
1938年4月,長江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了廣東省委,由張文彬任書記,張越霞擔任廣東省委常委兼婦女部長。1939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表《關於汪精衞出走後時局的指示》。根據這一總的指導方針及1939年3月3日《中央關於目前婦女運動的方針和任務的指示信》精神,張越霞組織從南京等淪陷區撤退到廣東的婦女團體和其他方面的力量,加緊開展對敵後各界婦女的宣傳動員工作,把宣傳抗日、喚起女性的覺醒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她還根據中央和南方局的精神,加強組建廣東各地婦女組織。1939年2月在瓊山、萬寧等縣都先後建立了保、鄉區婦救會。為了提高婦女幹部的素質,還在各地開展了對婦女幹部的培訓工作。有的地方組織了婦女夜校,成為開展婦女工作的重要陣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養了一支黨所依靠的婦女工作力量。張越霞還要求廣東各地區委,在鬥爭中注意吸收政治純潔、立場堅定的女青年積極分子入黨,以加強黨在婦女運動中的工作。在工作中,她特別關注婦女的地位、生活與切身利益,使廣東的婦女工作蓬勃開展了起來。1940年,張越霞又調到南方局工作,擔任組織部幹事。南方局組織部長是博古。從長江局到南方局的接觸中,他們倆的感情日益融洽,逐步產生了愛慕之情,不久經組織同意結了婚。證婚人是董必武。
1940年11月,張越霞隨博古到延安,把家安在清涼山上。在延安,張越霞積極參加幹部培訓工作和整風運動,並在後來參加了保衞延安的偉大斗爭與土地改革運動。當時博古負責新聞工作,緊張而繁忙。在延安整風的一段時間裏,博古思想壓力大,張越霞理解博古的心情,心甘情願地與博古分負重擔,細心照顧博古的生活,使博古有一個温暖的家庭。
婚後第六年,一個噩耗襲擊了這個家。1946年4月8日,博古與葉挺等十三人自重慶乘飛機回延安,不幸遇難。她與博古只有一個兒子,但是博古與他的前妻卻有5個孩子,並且都由她撫養。一面是繁重的工作,一面是博古的遺孤,張越霞所承受的壓力是雙重的、加倍的。但她任勞任怨,獨自承受。她的身上集中了中國女子的傳統美德。無論在陝北艱苦環境中,還是全國解放後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張越霞傾心撫育博古的子女。1979年2月22日,69歲的張越霞因心臟病醫治無效逝世。
家鄉人民從未忘記張越霞。2011年12月10日,浦江縣隆重舉行張越霞同志誕辰100週年紀念座談會,人們還拍攝了電視人物傳記片《浦江梅》,緬懷她矢志不渝的堅定信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