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

鎖定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位於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明初張氏始祖張谷英在此定居,子孫繁衍,聚族而居600餘年。幾經滄桑,基本保留原狀。現有面積51000多平方米,房屋廳堂1732間,天井206個。 [2] 
中文名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岳陽縣張谷英鎮
面    積
51000多平方米
郵政編碼
414112
車牌代碼
湘F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基本簡介

建築羣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佈局巧妙,設計巧奪開工,建築別具一格,檐廊相接,樓閣參差,複道縱橫,屋脊相連,天井相連,長達1公里,就像一座迷宮。現存完整的門庭有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棟主體建築。建築羣既是一個嚴密的整體,又具有明、清建築的不同風格。特別在通風、採光、排水、防火的設計處理上有獨到之處。木石雕刻,筆畫簡練,線條清晰,形象逼真。張谷英家族以耕讀為本,孝友傳家,講道德、求團結、讀詩書、明禮義、攻武技、事農桑,形成崇文尚武、孝悌仁愛、遵規重義的傳統。張谷英建築規模之大,風格之奇,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授予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評定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景點介紹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當大門

當大門 當大門
位於張谷英大宅龍行山前,即龍口。門口有渭溪河繞過,河上有兩座八字形石橋,稱龍鬚。當大門是張谷英第八代孫思男公於明萬曆年初從故居筆架山下的石橋衝遷至此。其共有大小堂屋24個,住房422間,建築面積達9200平方米。整體佈局如一把打開的摺扇。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王家塅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
位於龍行山側。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由谷英公第十六代孫雲浦公建,建築面積達9474平方米,房屋佈局為三井四進,共有房間468間。建築佈局規範,呈“干支型”。宅居全部以花崗岩石條奠基,火磚到脊,松、杉、樟、楠木為柱。巷道縱橫交錯,成十字穿堂,門庭嚴謹,高牆聳立,有古園林廟宇風格。
上新屋 位於龍行山尾。清嘉慶13年(公元1808年)由谷英公第十六代孫緒彬公建,建築面積7560平方米,共有房屋172間,具有明清古莊園建築雛形。該建築採用封火山牆,屋檐為岳陽樓盔頂式的雙曲線弓字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1] 

張谷英民俗文化村所獲榮譽

2001年張谷英村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
2003年,張谷英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2009年,張古英村被評為中國生態文明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