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

鎖定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位於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環山建村,長約1公里,呈半月形佈局,由當大門、王家段、上新屋三組建築羣組成,有明清古屋1732間,佔地5.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9萬平方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張谷英由江西遷此,後以其名為村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張思南首建當大門、西頭岸大屋。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明末清初張拱凡等續建東頭岸、鋪門口、石大門大屋。
中文名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湖南省岳陽縣
佔    地
5.1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
3.59萬平方米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文化遺產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
關於大屋的選址,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説。
話説明朝洪武年間,有三個好朋友結伴從江西來到湖南的渭洞山區,見這裏層山環繞、樹木青葱、溪水清澈,應該是一個適合耕種、讀書的好地方,就決定在這一帶安家定居下來。但究竟選哪三塊地方好呢?勘探宅基的重任最後落到了三人中一個叫張谷英的人身上,因為只有他才懂風水。
經過一番尋訪和勘察,谷英公最後選定了三塊宅地,分別是“四季發財”、“祿位高升”和“人丁興旺”。出於禮讓,谷英公讓其他兩個人先選,最後分給他的就是“人丁興旺”。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歷史傳記

後來,其他兩位的後代據説果然發了大財,做了大官。而張氏家族600多年來,雖無名卿顯宦、巨賈首富,卻也人丁興旺、久盛不衰。岳陽鄉間長久以來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民謠:“渭洞有個張谷英,三十六歲見曾孫”,可以説是張家人丁興旺的誇張寫照。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27張)
近年來,隨着外界對張谷英村報道的增多,這個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古老村落,正一點點向世人掀起籠罩在它頭上的神秘面紗。而最近又榮膺“中國名村”之列。關於它的歷史、民俗與風情,還有着許許多多的傳説與故事等待着人們去發現與探尋。“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許多人都知道湖南有個岳陽樓;但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從岳陽樓往東南驅車70餘公里,有一個號稱“天下第一村”的神秘村落——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榮譽稱號

日前,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審定了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10個鎮和12個村獲此殊榮,張谷英村榜上有名。
張谷英村位於岳陽縣渭洞山區的盆地中,四周青山環繞、溪水淙淙,是一塊風景優美的風水寶地。據張氏族譜記載,張谷英村的村名是以明朝洪武年間的遷始祖名姓而定的,相傳至今已繁衍了26代。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同姓單一的大家族,村裏居住的2600多人都姓張,600多户人家以同一血脈相連,各個家庭實際上是同一血緣的許多分支。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佈局規劃

龍珠石位於當大門前、龍形山口,直徑約3米、高2米,形狀酷似一顆珍珠。相傳,當年有兩條大龍同時爭搶這顆珍珠。結果被張谷英大屋後龍形山的真龍搶到,張谷英村因此而人丁興旺;而另一條長壠山的懶龍沒有搶到,結果長壠山就只能用來種地,因為要人們經常給它鬆動一下皮。
當大門位於張谷英村龍形山前,也就是“龍口”上。門前有溪,溪上有兩座八字形的石橋,被稱為“龍鬚”。此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內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24個,住房422間,建築面積9200米。大屋的整體形狀像一把打開的摺扇。設有兩道大門,大門門框都由花崗岩石鑿制而成。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結構嚴謹

上新屋位於龍形山尾。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由張谷英16世孫緒彬公所建,建築面積7560平方米,共有房屋172間,具有明清時期古莊園建築雛形。從外觀上看,結構嚴謹,高牆聳立,從高處俯視,像一個飛機模型。整個房屋以木結構為主,以青磚、花崗岩結構為輔,有六進七井八橫堂。堂屋地面全是六寸方磚鋪成的各種圖案。堂屋兩側、天井迴廊相互對稱,四通八達。
百步三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位於張谷英古建築羣的中部,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依渭溪河水迴環曲折之勢拱起三座花崗岩石橋,形如彎曲散佈的仙網。石橋兩岸建築鱗次櫛比,橋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圖畫。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文物保護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羣落之一,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張谷英村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張谷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2008年在湖南師大及市縣科技部門的大力爭取下,張谷英村被列入科技部重點支持項目――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築羣保護示範工程承擔單位之一。

張谷英村古建築羣重大意義

這一次專家組主要調研有關新建居民點、修繕古建築的規劃工作。這一項目的實施將為張谷英村注入科學發展的理念,也為我省合理保護與開發古建築村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