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袖石

鎖定
張袖石(1908—1943),化名張博,慶雲縣板營村人。中共冀魯邊區抗日救國軍的發起人之一,歷任救國軍司令部書記處處長,中共慶雲縣、鹽山縣第一任抗日政府縣長,中共冀魯邊區第一地委政治部主任,中共冀魯邊區第三地委副書記等職。 [1] 
中文名
張袖石
別    名
張博
籍    貫
慶雲縣板營村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43年

目錄

張袖石人物生平

張袖石9歲入學讀書,15歲到天津謀生,20歲時返回家鄉,在本村高小當庶務員。因他廉潔奉公,深受師生們的信任。他利用與學校師生的親密關係,將自己在天津閲讀過的進步刊物,秘密地在師生中間廣泛傳閲。1935年,在共產黨的活動面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經範普權、雲浩然等介紹,張袖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拯救中華民族的危亡,遵照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指示,張袖石積極組織抗日隊伍。為此,他走村串户,利用各種人際關係,向人們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他組織民眾成立了抗日救國會第十三分會和慶雲縣抗日救國軍,併為這支抗日隊伍的思想、組織建設傾注了心血。
冀魯邊區的抗日救國軍匯合以後,張袖石抓住日軍沿津浦、平漢鐵路南進,敵後空虛的時機,着手在邊區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敵後抗日武裝力量。1938年初,由救國軍改編而成的國民革命軍別動縱隊第三十一遊擊支隊轉戰冀魯邊區各縣。慶雲縣偽縣長王兆康嚇得逃往滄州,偽保安大隊長於自巖深挖護城間,圍上鐵襄蒺藜,加固東西城門,閉門防守。為了便於攻城,減少傷亡,張袖石接受中共黨組織的委派,隻身進城,去做偽保安大隊長的工作,爭取到一個偽中隊起義,與三十一遊擊支隊裏應外合,打下了慶雲城。4月5日,冀魯邊區第一個縣抗日民主政權——慶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張袖石出任縣長。不久,由於工作需要,他又先後調任中共冀魯邊區第一地委政治部主任和中共冀魯邊區第三地委副書記。
1943年3月17日,慶雲、樂陵、陽信、鹽山等縣的千餘日偽軍,分13路對慶雲的三汾水(汾水王、汾水馬、汾水楊)一帶進行合圍式“掃蕩“。活動在這裏的中共冀魯邊區第三地委、三分區接到情報,於拂曉前由大、小丁廟向南轉移。到達劉化風村南,先頭一部與日偽軍遭遇,隊伍立即向後撤,日軍尾追不放,機關人員及警衞員等百餘人撒到蔡王村西,三分區副司令員楊成德在激戰中中彈犧牲。張袖石與中共冀魯邊區第三地委書記李廣文、中共冀魯邊區黨委宣傳部長李其華及一部分戰士繼續分頭向北轉移,到達汾水王村東南,又與200餘日偽軍相遇。張袖石率領戰士們猛烈射擊,李廣文、李其華等乘機突出包圍圈。當張袖石和另外7名戰士轉戰到小田村西北時,遭到日偽軍的截擊,後面的日偽軍也包抄過來,張袖石和戰士們鎮定地向來自四面的日偽軍射擊。終因兵力懸殊,在激戰中張袖石不幸犧牲。
張袖石犧牲後,暫厝於張立村。1946年3月14日,遺柩遷葬故里,慶雲縣人民政府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以志紀念。 [1] 
參考資料
  • 1.    劉愛軍,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編;山東抗戰將士傳略;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01月;第303-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