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虎臣

(大革命時期鄭滎密農民運動主要領導人)

鎖定
張虎臣(1865-1925),又名張虎,字亦召,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賈峪鎮東溝村人,生於1865年。1920年出任賈峪鎮鎮長,並以“豫盛永”為號在賈峪街經營鐵貨鋪。其間,曾以鎮長職務籌款集糧辦學校,也將自己鋪面部分所得資助貧困百姓。1925年(民國十四年),中共黨員肖人鵠、戴培元到滎陽東南水磨(今屬二七區馬寨鎮)、雙樓郭、雙廟、蟠龍、賈峪一帶開展農民運動,張虎臣對此鼎力相助並將肖、戴安排在鐵貨鋪食宿,由此上灣、郭崗、楚村、賈峪、鹿村等十多個村莊的2000多人蔘加了農民協會,不久,雙廟、桐樹王、須水等村莊的農民協會也相繼建立起來,張虎臣當選為賈峪區農民協會委員長。為保護協會,農民自衞軍第一大隊在賈峪誕生,張虎臣當選為大隊長。河南督軍嶽維峻殘酷鎮壓農民運動,不久撤銷了韓子林(中共黨員)滎陽縣縣長職務,換任反動分子陳華龍。陳華龍與土豪劣紳勾結,接連向農民協會發難。尤其是同年10月14日凌晨,王三剛聚集流氓惡棍80多人,包圍了張虎臣宅院,將張虎臣及其出生5天的孫子、兩名親戚在內的13人殘殺。 [2]  [4] 
中文名
張虎臣
別    名
張虎
張亦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65年
逝世日期
1925年
出生地
滎陽賈峪鎮

張虎臣人物生平

張虎臣(1865-1925),又名張虎,字亦召,生於一八六五年。他是鄭滎密農民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5年10月14日凌晨不幸遇難。
張虎臣祖居賈峪鎮,祖祖輩輩都是以農為業。家有兄弟二人,其弟張豹,為人忠誠、厚道。張虎臣幼年時家境寒苦,年稍長,勤儉所積,日漸富裕,後遷居乾河溝旁南山坡(現東溝村)落户。當時,羣眾都説:張家兄弟遷居乾河溝,是虎豹上山,座山面河,地勢險要,有利虎豹發展壯大,是塊風水寶地。張虎臣與當時富豪大異,他生活儉樸,作風正派,平易近人,對於窮苦百姓、鄉親鄰里關心倍至,深受羣眾愛戴。在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賈峪廣大農民同全國各地農民一樣,在政治上受帝官封的殘酷壓迫;在經濟上受土豪劣紳的盤剝和苛捐雜税的勒索,過着衣不蔽體,食不飽腹的悲慘生活。
幼年時的張虎臣由於家境貧寒,失去了求學讀書的機會,當村長後深感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的痛苦,又親眼看到賈峪地區地瘠民貧,教育不發達,文化人奇缺的現象,立志改變家鄉落後面貌。他召集鄉友,籌集糧款,為民辦學,自為校董,聘請名師,在賈峪南廟辦起學堂(即現今賈峪學校)。由於張虎臣的倡導和鄉親的積極支持,學務日漸發達,羣眾拍手歡迎。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有不少人後來已成了國家有用之材,諸如:張景漢留日,鄭於仁留法,張嵩雲、楊毓椿畢業於北大,皆與賈峪學堂有“血緣”關係。在辦學中,張虎臣常常告誡校長辦好學堂,教好學生,為國家培養棟樑,為社會增添人才。他的孫兒心香曾就讀於賈峪學堂,嗣後又考取開封一師,有才有謀,頗受校方賞識,張虎臣可謂光先而裕後者。
1920年,張虎臣任賈峪鎮長時,正值軍閥混戰。土匪惡棍和地痞流氓橫行鄉里,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社會秩序十分混亂,“街混子”王三剛(又名王三)與外地匪首勾結,鬧得賈峪鎮雞犬不寧,羣眾無不憤恨。張虎臣看在眼裏,恨在心裏。如何使他改惡從善?張虎臣開始對他忠言相勸,説:“三,好好幹!將來給你成個家。”並常給以錢糧相助。但王三剛仍惡習不改,張虎臣只得寫一稟帖給縣府。不多日,王即被縣府關押並判了刑。這樣一來,鎮上秩序稍定,羣情振奮,市場日漸繁榮。張虎臣也在賈峪鎮開辦一處鐵鋪,字號“予盛永”,經營鐵鍋等鐵器,深受羣眾歡迎。在賈峪鎮,一提起張虎臣,都説他是“正經”、“誠實”、“能幹”的“老村長”。
張虎臣生活富裕後,不忘鄉親鄰里,對有困難的人總是體貼入微,設法救助。河東村農民楊成,不務正業,好逸惡勞。張虎臣不僅把他教養在身邊,使他改習從善,自謀生計,還幫他娶妻成了家。
張虎臣在處理民事糾紛中,總是秉公辦事。底拐村趙義父親趙文襄,由於家境貧寒,日無度用,無奈外出盜竊別人財物,羣眾氣憤,將其送進縣衙問罪,經張虎臣從中説明真相,趙文襄被教育釋放。趙義説:“張虎臣是俺幾輩子也報答不完的大恩人。”從此他安分守已專心務農。農民陰九斤,有人説他逼死媳婦,要拿他見官面理。經張虎臣細心調査發現與事實不符,於是説服對方,大事化小。陰九斤説:“賈峪村長真會辦事”。
1924年由於軍閥混戰,社會秩序混亂,廣大農民羣眾不堪兵匪騷亂,紛紛組織起紅學(紅槍會)來保家護舍,以圖安居樂業。到了1925年,滎陽大部地區紅槍會愈來愈眾。特別是賈峪地處山區,匪霸叢生,僅賈峪、崔廟一帶就有土匪八股之多。燒殺搶掠、綁票訛詐,鬧的羣眾不安寧。因此,紅學在這裏發展很快。張虎臣不僅積極支持他們的行動,而且自己也參加到紅學的行列中,挨家串户,發展紅學,打造槍刀、青子(約70公分長的刀),請教師操練武術,很快把許多青、壯年團結在紅學的組織中。在紅學裏,他教育大家要正派,為羣眾多辦好事,他還規定了“三不準”:不準辦壞事;不準採花折柳;不準見財起意。紅學的經費由張虎臣一手籌措,他採取“吃大户”的辦法,讓有錢的人拿糧拿款,不準向農民攤派。因此,受到農民的積極支持。
1925年黨的“四大”以後,河南黨組織遵照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在麥收後指派幹部肖人鵠、戴培元到滎陽東南一帶鄉村開展農民運動試點,引導、改造紅槍會,在此基礎上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衞軍。肖人鵠、戴培元來到滎陽後,曾先後到水磨、雙樓郭、雙廟、蟠龍、賈峪等地,宣傳黨的政策,發動農民 抗税抗捐,反軍閥、反兵匪,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協會。他們在賈峪鎮認識了張虎臣,張虎臣積極擁護黨的政策,並密切配合肖、戴工作,他借自己身份影響出面演講,發動農民起來革命。肖人鵠、戴培元等還被張虎臣安排在自家經營的“予盛永”鐵貨鋪吃住。鐵貨鋪成了他們開展農運工作的重要基地。
張虎臣在宣傳發動農民中,反覆講解農民只有組織起來,開展互助互救,才有力量抗租抗捐,農民只有組織起來,建立自己的組織--農民協會,發展自己的武裝--農民自衞軍,才能戰勝一切舊勢力,過上幸福的生活。他的話啓發教育了貧苦農民,提高了他們的階級覺悟,紛紛要求組織起來同封建反動勢力作鬥爭。在不太長的時間裏,賈峪地區的鹿村、上灣、郭崗、楚村等十多個村莊,農民要組織起來的烈火熊熊燃燒起來,發展迅速,如火如荼,有兩千多人成為農民協會會員,他們推選張虎臣為賈峪區農民協會委員長,“賈峪農民協會”的牌子也掛在“予盛永”鐵貨鋪門前,為滎陽縣農民協會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後,雙樓郭、蟠龍,雙廟、水磨、桐樹王、須水等區鄉農民協會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為保衞農民鬥爭的勝利果實,賈峪農民自衞軍第一大隊,隨着形勢發展也建立起來,張虎臣為大隊長。
賈峪農民協會成立後,一些土豪劣紳和流氓訟棍紛紛出籠與官府勾結,誣告賈峪地區農民協會委員長張虎臣“縱民造反”。這樣激起了廣大農協會員的怒火,一千多農民羣眾在賈峪鎮舉行遊行示威,對最壞的土豪劣紳戴高帽遊街,並高呼:“打倒土豪劣紳!”“剷除訟棍!”“農民協會萬歲!”大長了農民的志氣,打滅了土豪劣紳的威風,使敵人膽顫心寒。從此,賈峪的農民運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1925年後半年,滎陽縣長陳華龍,勾結官僚地主、土豪劣紳向農民反攻倒算,解散了區、鄉、村農會組織。當時賈峪鎮土匪流氓和劣紳訟棍,羣魔四起,他們趁火打劫向農民協會反撲過來。匪化了的“紅槍會”首領王三剛趁戴培元不在之機,於10月14日凌晨,糾集一夥匪徒、惡棍闖進張虎臣的家,殺害了張虎臣及其一家十一口,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賈峪慘案”。 [1] 

張虎臣人物紀念

張虎臣烈士紀念碑 張虎臣烈士紀念碑
革命先驅李大釗對慘案深表憤慨,對張虎臣及全家遇害深表哀悼。在其後來的《魯豫陝等省的紅槍會》一文中指出,張虎臣一家11口慘遭殺害,即是地主惡霸所為,究其根源是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北洋軍閥兵匪勾結的結果。要“喚醒貧農階級,建立農民協會”,保護農民運動積極分子的生命財產,打擊反動勢力,加強工農聯盟,壯大革命隊伍。王三剛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春張虎臣死後不久被鄭縣駐軍、政府鎮壓。民國二十年(1931年)10月,各地代表472人鐫碑“公寬信敏”、“羣賢畢至”兩通以緬懷張虎臣。
1988年11月,時值滎陽解放40週年,當地政府對碑樓進行修復。 [3] 
參考資料
  • 1.    中共鄭州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鄭州市民政局編. 鄭州革命史人物傳 第1集[M]. 1988,第225-228頁.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鄭州市二七區委員會編. 二七辭典[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11,第515頁.
  • 3.    “公寬信敏”張虎臣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4.    李大釗與鄭滎密農民運動  .河南日報[引用日期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