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蔭桓

鎖定
張蔭桓(1837年2月8日 [29]  -1900年7月31日),皓巒,樵野,又號紅棉居士,晚號芋盫,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今廣東省佛山市城區)人,清朝末年政治家、外交家 [6] 
張蔭桓少應童子試不遇。同治三年(1864年),捐得山東知縣之職,歷官登萊青道員、山東鹽運使蕪湖關道員、安徽按察使等職,相繼在山東巡撫閻敬銘丁寶楨及湖北總督李瀚章幕中供職,深受器重。在登萊青道時,拒英國請闢煙台之議;在蕪湖關道任內,整頓關務。光緒十一年(1885年),派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後左遷直隸大名道員。旋調回京,派充出使美日 [13]  秘三國大臣。在海外遇事持國體,保護僑民。光緒十六年(1890年),復充總理衙門大臣,之後更升户部右侍郎左侍郎。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全權大臣與邵友濂出使日本議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出使英國,翌年主辦鐵路總礦務局。戊戌變法期間,與康有為來往甚密,支持改革。變法失敗後,被革職充軍新疆。義和團運動期間,被慈禧太后下令(一説載漪矯旨 [25]  )在戍所處死,享年六十四歲。次年得到昭雪開復原官。 [14] 
張蔭桓作為捐班出身的地方洋務派官員,後躋身卿貳、折衝樽俎,成為清季才具非凡、肩負重職的朝廷大員,是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外交決策重要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以及戊戌變法幕後重要的推手 [2]  。西方人認為張蔭桓是最知外事的清廷官員之一。 [3]  時人及後人對他的評價也呈現出兩極化的傾向。 [9]  著有《三洲日記》等。今人整理有《張蔭桓集》《張蔭桓日記》等。 [5] 
全    名
張蔭桓
別    名
張樵野
皓巒
樵野、紅棉居士、芋盫
所處時代
清朝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
出生日期
1837年2月8日 [29] 
逝世日期
1900年7月31日
主要成就
戊戌變法幕後重要的推手
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外交決策重要的參預者和執行者
出使美日秘,保護僑民
主要作品
《三洲日記》《英軺日記》《鐵畫樓詩文稿》《荷戈集》等
最高官職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户部左侍郎

張蔭桓人物生平

張蔭桓學兼中西

張蔭桓於道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1837年2月8日),其家先世曾居住廣東新會的小范裏,後徙佛山鎮,遂為南海縣人。他年少時即性情豪放,倜儻風流。早年居家接受傳統教育,博涉經史子集,能詩擅畫。弱冠時,應童子試,不中,遂決定放棄科舉功名,悉心洋務。廣東沿海於鴉片戰爭之後,最先受外洋風氣浸染,兵器工藝多從此傳入,張蔭桓與西人常有接觸,講求格致,因此其學問得以兼長中西。 [29] 

張蔭桓捐官入仕

同治三年(1864年),張蔭桓納資捐官,授官山東某縣知縣,投奔在那裏為巡撫當幕僚的舅父李宗岱。先後兩任山東巡撫閻敬銘丁寶楨均器重他的才幹,將其招致幕府中,掌管書記公牘。張蔭桓長於作文章,“每草一疏,俄頃立就”,因此,閻敬銘、丁寶楨二撫的奏章大多出自其手。除此之外,他還具有實際辦事能力,同治五年(1866年),丁寶楨為追剿捻軍,奏請選募東三省壯丁三千人赴山東,張蔭桓曾奉命遠赴黑龍江招募馬隊。後隨丁寶楨在山東鎮壓捻軍,管帶黑龍江馬隊,進退防守,均為得力。丁寶楨深知張蔭桓之才,待他很是優渥。同治七年(1868年),張蔭桓由知縣被保舉至道員,分省湖北。 [29]  [32] 
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張蔭桓由山東赴湖北,被湖廣總督李瀚章招入幕府,總辦營務,一任五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丁寶幀因籌辦海防,需人才,專摺奏調張蔭桓還魯。 [29] 
張蔭桓在山東,為丁寶楨分析沿海形勢,並擘劃修築煙台威海等處炮台。後經丁寶楨專折保薦,使其權署登萊青道。當時英國要求開闢煙台租界,徵收碼頭捐,張蔭桓極力反對。登萊青道地處沿海,是南北洋的交界點,受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涉外事務較多。張蔭桓在辦理交涉中,受到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賞識。光緒二年(1876年),馬嘉理案發生,李鴻章奉旨至煙台議款,張蔭桓從中襄助,“外顧邦交,內保國體”,應對自如,更加受到李鴻章的重視。不久後,他便奉命署理山東鹽運使 [29] 
光緒七年(1881年),張蔭桓被授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任內清理蕪湖關的積弊,增加税收;還曾用自己的俸祿賑災。光緒八年(1882年),又遷升為按察使 [29] 

張蔭桓躋身京堂

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張蔭桓與江蘇江安糧道張富年、浙江寧紹台道薛福成一同被召見,以備出使外國。在談話中,惟有張蔭桓一人“奏對稱旨”,於是清廷賞給他三品卿銜,命其“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學習行走”。 [29] 
由於張蔭桓不由科舉起家,十餘年間從一布衣百姓躋身京堂並居要職,加之通曉時事、外務,遇事敢為,於是遭到同僚嫉恨。中法戰爭時,張蔭桓在總署與李鴻章互為表裏,爭取賠款。待到和議破裂,他自然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彈劾。光緒十年(1884年)十月,上諭罷免其總理大臣職務,左遷為直隸大順廣道 [29] 

張蔭桓出使歐美

因得到李鴻章的奧援,故光緒十一年(1885年)六月清廷復授命張蔭桓為出使美、日、秘三國欽差大臣。八月,他入京請安,行前兩次請訓,慈禧太后對其曰:“爾向來辦事認真,能辦事人,往往招忌”。 [29] 
光緒十二年(1886年)二月初,張蔭桓啓程赴美。時值美國排華浪潮洶湧,舊金山的華民被當地人虐害,財產遭到掠奪。兩廣總督張之洞責成駐美公使與美方交涉,要求賠償華民財產損失,懲辦兇手。張蔭桓對美國排華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美國西部的開發,“微華人之力,曷克臻此”,作為使臣,“奉命遠來,保護商民,責無旁貸”。因此,他會同原駐美公使鄭藻如與美國外交部反覆辯論,爭得財產賠償十四萬七千餘元。是年七月,被授為通政司副使。 [29] 
光緒十三年(1887年)四月,張蔭桓由美國赴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呈遞國書,並與西班牙政府磋商在小呂宋(今菲律賓)設立領事事宜。但此事久議未成,他只能回到美國。是年,遷太僕寺卿,曾奏設古巴學堂,並籌建舊金山學堂、醫院。光緒十五年(1889年)三月,張蔭桓代表清廷與美國議定華工章約,主要內容為美國保障僑美華人生命、財產安全,賠償華工損失總數增至二十六萬六千餘元,只是二十年內不準華工再入美國境內。章約得到清廷的批准。但當時粵民見在美華人被虐,清廷卻自禁華工,於是羣起抵制,且歸咎於張蔭桓。”同年,張蔭桓受代回國。在美期間,他立志學習英文,“樂此不疲”,以致於日後能親寫書信致西人。 [29] 

張蔭桓屢涉外務

光緒十六年(1890年)閏二月,張蔭桓再次入值總理衙門。十二月,升大理寺卿。光緒十七年(1891年)七月,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緒十八年(1892年)六月,改户部右侍郎。八月,轉户部左侍郎。此時他已身兼外交、財政兩大重責,成為清廷的樞要人物之一。 [29] 
孫毓汶、徐用儀、奕劻、許庚身、廖壽恆、張蔭桓(右起)等合影 孫毓汶、徐用儀、奕劻、許庚身、廖壽恆、張蔭桓(右起)等合影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清軍在陸海接連失利後,清廷決意與日本議和。在任用外籍全權大臣德璀琳被拒以後,清廷任命張蔭桓、邵友濂為議和全權代表。張蔭桓出使前,上折主張和戰並行,認為“和議之難易,必視戰事之利鈍為轉移”,“惟是禦侮之策,能戰而後能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議和使團到達日本廣島,在廣島縣廳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舉行會晤。當時日本方面認為“媾和的時機尚未成熟”,隨之密定對中國代表的“全權”資格進行挑剔,演出廣島拒使一幕,以爭取時間和力量獲得最大的“媾和目的”。因此日本以張蔭桓、邵友濂沒有“締結簽押”之權為藉口,否認了他們的議和全權代表資格,並扣留清政府發來的電報,要求清廷“對其使臣授與確實全權,並遴選負有重望官爵並足以保證實行締結條約之人員當此大任”。隨後,日方政府藉口廣島為軍事重地,將中國代表逐往長崎。兩天後,清廷修改了全權大臣的委任狀,乞求准許代表留日談判,但日方破壞談判之意已決,無可挽回。正月十八日(2月12日),張蔭桓等離長崎歸國。清廷只得起用李鴻章前去馬關議和。 [24]  [29] 
十二月,清廷旨派張蔭桓為全權大臣,繼李鴻章之後與日本公使林董商訂中日通商行船章約。日方原提出約稿四十款,內中多有不平等款項,經張蔭桓力爭,於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簽訂《中日通商行船條約》二十九款,對優待利益、徵收税則等內容有所修改。 [24]  [29]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慶賀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即位六十年,張蔭桓奉命出使英國。慶典活動結束後,他訪問俄、德兩國,被沙皇尼古拉二世贈與一級聖安娜勳章。到經由英國返華時,維多利亞女王又授予其大十字級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使英任務完成後,張蔭桓渡大西洋,經美國乘船回國。 [29]  [34] 
是年,清廷擬大舉外債,以償清全部對日賠款。因此英俄政府競爭劇烈,均要求清廷向其借款。兩國對華均有野心,但俄國意在擴張其政治勢力,英國旨在保持其既得的商業利益。張蔭桓反對李鴻章的主張,力主借英款。後因英俄逼迫甚兇,清廷左右為難,於是聲明拒絕任何一方的政治借款。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張蔭桓轉與海關總税務司羅伯特·赫德議借商款,於二月初九日(3月1日)正式簽字,合同規定總署以四釐五利息向匯豐德華銀行借款一千六百萬鎊,以蘇州、松滬、九江、浙江等處貨釐,宜昌及鄂皖鹽釐為抵押,扣除折扣,總署實借款一千三百二十八萬鎊。此項借款完全經張蔭桓手辦成。 [29]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俄國代辦巴洛夫對中國提出租借東三省連同旅順口大連灣,為期三十八年,遭到清廷和英、日兩國的拒絕和反對。於是俄國指使其財政部代理人璞科第以“各酬銀五十萬兩”為條件,賄賂李鴻章、張蔭桓,以達到租借旅順口和大連灣的野心(但關於二人是否收受俄國賄賂,相關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詳見“人物爭議”目錄)。 [29] 

張蔭桓力贊變法

晚年張蔭桓 晚年張蔭桓 [9]
張蔭桓自幼講洋務,成年後研究經濟,後歷任要職,出使三洲,使他的見識不同於一般的守舊官僚。面對中國的落後局面和世界各國的進步潮流,張蔭桓深感中國非有所革新,無以圖存。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使日被拒返回途中,在上海曾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晤淡,已感到中國吏治腐敗,決意維新。是年返京,即着於編輯西學富強叢書,延請美籍傳教士林樂知等選譯歐美最新流行教本八十餘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書成,計二百餘卷,其內容以格致測算為主,附以史學和法學,分有數學、電學、化學、天學、地學、礦冶工程、兵學、史學、法學等科,有意識地將部分西方自然科學引進中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變法前夕,張蔭桓已改訂清朝皇帝接見外使的部分禮節,外使覲見皇帝,“行鞠躬握手禮”,“席用洋菜”,“宴時奏西樂”。 [29] 
張蔭桓多次出使外洋,瞭解歐美富強之理,每次歸來都為光緒帝講述,光緒帝感到受益良多,經常召見。變法前夕更是如此,僅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就連續七次召見。朝中守舊派大臣彈劾他蠱惑聖上,要求將他嚴譴禁錮。但這並未動搖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張蔭桓的信任。待到戊戌變法議起之後,張蔭桓介紹康有為謁見光緒帝倚重的軍機大臣、“帝黨”代表翁同龢。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佈詔令,宣佈變法,起用維新派人士。時人稱:“是時,德宗親信之臣以張蔭桓為第一。” [20]  四月,光緒帝賞給他西洋製作的頭等寶星。 六月,設礦務鐵路總局,張蔭桓與王文韶同受命為主管大臣,全國礦務路政俱歸統轄。變法期間,張蔭桓屢次上書,建議改革司法訴訟手續和積弊,化繁為簡。他手訂地方官吏功過章程,用以增補曾國藩清訟事宜及清訟功過章程,使之合乎時宜。又主張各省試辦民團,等候成效顯露,再計劃徵兵,用以補充兵源。他還代中國首位留學美國之人容閎上書總署,建議設立國家銀行,修築全國鐵路,前者因盛宣懷的破壞未能實現,後者未被清廷接受。在外交上,張蔭桓主張聯英聯日,與親俄的李鴻章存有矛盾。由於張蔭桓在主張上與維新派多有一致,並與維新派有較密切的政治聯繫和鄉黨關係,他受到守舊派官員的參劾,但因光緒的信任,得一時無事。 [29] 

張蔭桓遣戍新疆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六日,戊戌政變發生,慈禧宣佈訓政,於八月初八日(9月23日)捉拿與光緒帝關係親近的張蔭桓。本來他已坐籍黨人,且自認必死無疑,慈禧等人也欲處之以死刑。但由於日本(伊藤博文大隈重信都支持駐華使館參贊林權助援救張蔭桓的活動)、英國(英國公使竇納樂出面干涉)等方面的干預,加之光緒帝、慶親王奕劻與大學士榮祿等人出面替張蔭桓辯白 [33]  ,清廷最終發佈諭旨,將張蔭桓與康黨分開,僅將其罷官看管。不過,外國公使的干預,也使慈禧等人更加確認所謂張蔭桓“與各國勾結,為日最久”之事。在譚嗣同六君子被害的次日(八月十四日),慈禧以“張蔭桓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等空洞無實的罪名,下令將他“發往新疆,交該巡撫嚴加管束”。 [10]  他在第二天即被押解上路。遣戍新疆前,張蔭桓曾説:“但得終老邊庭,於願足矣。” [6]  [29] 

張蔭桓橫罹冤酷

新疆巡撫饒應祺素來敬重張蔭桓,將他“館之撫署,供給周備”,所以張蔭桓的謫居生活尚為安定。 [29]  [33] 
義和團運動興起、八國聯軍侵華的前夕,饒應祺請求赦免張蔭桓,招致仇視外國的剛毅載漪等人的不滿 [18]  。此時,慈禧向列強宣戰又求和,把怨恨傾泄到對開戰有異議的大臣身上,想到曾長期與列強打交道的張蔭桓,下令在戍所將其處死(一説載漪矯旨斬張蔭桓於戍所,慈禧在忙亂中並不知情),時為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六日(1900年7月31日) [1]  。張蔭桓得年六十四歲。張蔭桓是參與變法的朝廷大員中的唯一殉難者。他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正如為他撰寫碑銘的張祖廉所書:“丁時災晦,橫罹冤酷,則天之所以生,是才者又何也?” [6]  [25] 
據説兩宮迴鑾後,慈禧太后在一次召見惠潮嘉道吳永時,曾詢及張蔭桓,吳永回答:“庚子某月電旨正法。”慈禧太后聽聞也感到哀傷。 [25] 
張蔭桓死後,靈柩暫厝於紅山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春,由其子張塏徵將靈柩運回佛山安葬。 [29]  同年,在辛丑議和的過程中,美英公使分別要求中國政府替張蔭桓昭雪。五月十六日,美國公使柔克義照會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説張蔭桓“出使該國時盡力盡心,使兩國邦交加厚,華盛頓人民聞其被戮,均為悼惜”。次日,英國公使薩道義也照稱,張蔭桓是往賀英女王在位六十年的特使,又受到前任公使歐格納、竇納樂的敬服,凡屬英國舊識,對他的死,“無不慘悼”。他們一致要求將張蔭桓開復原官,以敦睦邦交。六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鴻章向行在奏報。十一月十八日(12月28日),清廷下令將已故户部侍郎張蔭桓“原官開復”。但他未能得到諡號 [30] 

張蔭桓主要影響

張蔭桓政治

甲午戰爭後,朝局發生重大變化。張蔭桓憑藉出眾的才華,一面積極結好帝師翁同龢,在户部、總理衙門積極為其出謀劃策,謀求擴大在清廷財政、外交決策中的實際力量,在甲午戰後三次對外大借款中具有很大的發言權,以至於被言官參劾有“攬權”之嫌。另一方面,在清廷對外決策方面,獲得恭親王奕訢和慶親王奕劻的信任,影響力顯著增強,並同李鴻章時常發生衝突。 [32] 
在這一時期,張蔭桓因為不避嫌疑,敢於任事和擔當,很受光緒帝的倚重。光緒帝頻頻召見張蔭桓,對他言聽計從,“蒙眷最隆”。時人認為:“啓誘聖聰,多賴其力。” [36]  維新黨人王照評價張蔭桓“雖不入樞府(軍機處),而朝夕不時得參秘淴,權在軍機大臣以上”,是親信之臣的第一人。 [37]  他積極庇護鄉黨康有為,在膠州灣事件發生後在暗中幫助他進呈變法書籍和條陳,建言獻策,將康有為引薦給光緒帝。張蔭桓還主持制定了《振興工藝給獎章程》,並條陳新政建議,如奏請指定地方官吏功過章程以整頓吏治等,對光緒帝和當時朝政大有影響。同時,張蔭桓建議設立議院,實行民主政治。強學會保國會的成立都與張蔭桓的幫助密不可分。當百日維新開始後,張蔭桓受到言官糾參,處境危險,且為避禍,疏遠了康有為等人,未發揮更多的作用。總的來看,張蔭桓在康有為的政治崛起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民國掌故學家黃濬在《花隨人聖庵摭憶》中稱張蔭桓是甲午至戊戌時期的“幕後大人物”。 [32]  [35] 

張蔭桓外交

張蔭桓,英國皇家海軍預備隊的鮑爾斯攝於“中國皇后”號甲板上 張蔭桓,英國皇家海軍預備隊的鮑爾斯攝於“中國皇后”號甲板上 [8]
張蔭桓是一位明幹勤能、勇於任事、舉重若輕、才大心細的外交家。在重大外交事件面前,“他人呶呶聚訟或畏避不敢前,公挺身任之,片言解紛,皆中機要”。張蔭桓認真履行外交任務,憑藉自己的外交才能,在處理各種外交事務的過程中才得心應手,取得重要的外交成績,維護了國家的主權。 [19] 
早在為地方官時期,張蔭桓的外交才能就得到了嶄露,併成為總理衙門的一員,得到了短暫的外交歷練。他在擔任駐外公使期間,對於美國的《排華法案》進行艱難交涉,最大限度地為華工爭得了權益。他嚴正交涉在美華工各案,併成功地索賠,合理地分配賠款,處理問題有理、有力、有節。他非常關注僑民的民生問題,為華人的教育、醫療積極籌款,費盡心血,解決了華人的後顧之憂,為華僑所稱頌。為了進一步保障華人的利益,他對完善領事制度建設積極交涉、獻言獻策。在辦理各種交涉的同時,他積極參加各種外交界的各種交誼活動,並在使館多次舉辦宴會活動,對於擴大中國的影響及為以後外交活動的順利展開打開局面,具有一定的遠見卓識。他認真撰寫出使日記,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記錄下對西方文明的深刻認識,這部珍貴的日記成為日後國人瞭解並學習西方的重要資料。 [19] 
在總理衙門任職期間,張蔭桓參與了各項重大外交活動,尤其在談判方面,特別是《中日通商行船條約》的談判,為國家最大限度地爭得了權益。雖然他並不是總理衙門職銜最高的一位,但他是一位實幹家,成為對外談判的要角。 [19] 

張蔭桓文藝

張蔭桓才華橫溢,工於詩詞,富於收藏,常與孫毓汶、翁同龢、王懿榮李文田等人往來唱和,品評書畫,文名之盛,時人莫不刮目相看。他還是一位有名的圍棋高手。 [28] 
張蔭桓的書法作品率意自然,參差錯落,不乏結體奇險之字,筆跡中有碑派痕跡,方圓相間,為書壇佳品。 [17] 

張蔭桓歷史評價

翁同龢對張蔭桓的外交才能非常倚重,曾在日記中讚歎“此人才調究勝於吾”,並多次讚歎其外交能力,如“深服雄略不次”“一字之師,剖晰微至”,“以此更服公之明決”,“甚服見事之透”等。 [19] 
總税務司赫德評論張蔭桓説:
  • 張氏是總理衙門大臣,會使用刀叉吃飯,會玩惠斯特牌,很得寵於此間各公使館,把他看作是可能有用的人物。 [28] 
  • 他有點粗魯,頗像廣州的買辦,但屬於好人之類。他在總理衙門的同僚有點看不起他。 [28] 
顧肇新:“樵公(張蔭桓)才思明敏,處事能有斷制,雖遇艱鉅之任而處之泰然,循題佈置,卒能了結,待人尤厚,求無不應,詩律細密,駢文亦雅飭近古,特以起家非由科目,同朝不免視為異類。又以素性豪華,揮金如土,經手購買船炮等,借鉅款獨力任辦,罔知避嫌,其世兄又實不免有從中播弄之事,自恃聖眷優隆,目空一切,遂不免為言路所指摘,羣疑眾謗,蜚語橫加,遽爾遣成編管。” [34] 
沈宗畸:“吾鄉張樵野侍郎蔭桓,起家簿尉,粗識字。中歲始力學,與南海謝偶樵(朝徵),以文字相切磋。……侍郎詩文,皆卓然成家,餘力作畫,亦超逸絕塵,真奇才也。生平作事,不拘繩尺,以外官致身卿貳,朝中諸大老尤疾之。……侍郎詩筆清蒼深鬱,接武眉山、少陵,七古浩氣磅礴。” [16] 
吳永:
  • 其精過敏贍,殊出意表。在總署多年,尤練達外勢。翁常熟當國時,倚之直如左右手,凡事必諮而後行。每日手函往復,動至三、五次。翁名輩遠在張上,而函中乃署稱“吾兄”“我兄”,有時竟稱“吾師”,其推崇傾倒,殆已臻於極地。 [18] 
  • 公如不死,則後來和議,必可以大為文忠(李鴻章)臂助。 [18] 
羅惇曧:“蔭桓警敏剛決,有冠世之才,詞章華贍,駢儷文尤佚麗,當時名流並相歎服,而隸胥傭販以其非由科名進,至今尚稱其不識字也。” [25] 
牟伯融在總結張蔭桓與戊戌變法的關係時寫道:“嘉君抱負眼光利,提倡新法救國弊,渙汗不成翊贊功,求治太急進太鋭。” [30] 
趙爾巽等:
  • 蔭桓精敏,號知外務。 [4] 
  • 光緒朝部院大臣多負物望,其兼直總署者,時方重交涉,權比樞廷。樹銘、允升通經明律,家楣、德潤議約論戰,燏棻熟時務,蔭桓諳外交,皆各有建白,一時理亂,實隱系之。 [4] 
張元默:“萬里投荒去不還,竟難生入玉門關。荷戈一集聲哀怨,魂魄猶應戀故山。身經九死輕戈壁,地遠重邊到玉河。空向歲朝佔吉語,文禽終觸北山羅。” [26] 
祁景頤:“李文正(李鴻藻)亦舊輔再出,眷注甚隆,在總署亦惟張氏之言是從。” [16] 
張蔭桓書法手跡 張蔭桓書法手跡
葉恭綽:“南海張樵野(蔭桓),於清光緒間以外省末吏薦至公卿,以才顯於世,樞府倚為左右手。其時翁同龢與孫毓汶意見不同,有若牛李。樵野遊其間,皆能水乳。卒以薦康有為成戊戌大獄。那拉氏追恨殺之戍所。其時風氣錮蔽,以其不由科目進,聚皆輕之。李若農(文田)乃其親家,且時極嘲詆。至非罪被害,哀之者稀,不獲與‘三忠’(袁昶、許景澄、徐用儀)同其稱道,亦可傷矣。乃其文藝超凡,迥非當時科第中人所及,亦復知者無幾。……餘十年來所見張與翁、孫手札有數十冊,蓋幾於每日數通,昔人所謂每事必諮,不過如是。而樵野遇事犀燭劍剖,判斷如流,誠超過其時流輩倍蓰,不止其薦康南海一事。在當日為歷史行動,而卒以此殺身,且罕知者。專制之朝,了無正義公道可言。此其一徵。” [7] 
錢基博:“即如戊戌得罪之張蔭桓,為人機敏剛決,文章尤華贍,故一時未易才。然綜生平所行事,實亦瑕瑜不掩,匪必如世稱純臣之尤也。” [12] 
汪闢疆:“惟(出使日本)三使中,以張樵野侍郎蔭桓,為一時異才。其起既以小吏,其升擢亦出人意外,其末路尤可悲憫。蓋以其才具非凡,而氣足凌人,睥睨一切。致禍之由,固有自矣。” [16] 
林斌贊張蔭桓“實為晚清一代奇才”。 [19] 
王樹槐稱張蔭桓“為人權變多謀,頗有才具”。 [19] 
  • 要之,張蔭桓作為在晚清政局中有突出表現的人物,評價是很矛盾的,譽之者稱之為“奇才”、“冠世之才”、“絕域使才”;是時光緒親信之臣,“以張蔭桓為第一”,“是百日維新的主要人物”。貶之者則稱其“朋謀納賄”,“誤國無狀”,“役志於聲色貨利”,是變法的“罪魁”,是“總理衙門裏的漢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評價完全極端化,可見張蔭桓是一位深具爭議的人物。 [9] 
  • 張蔭桓以一介嶺南布衣,崛起於衰世,喪其元於亂世。説者謂,其才調可欽,其業績可尋,其人實不世出,其死也非命;造化無常,幸與不幸,固難言也。 [28] 
唐振常認為張蔭桓是中國第一代外交家成員之一,是有眼光、有成就的外交家,“在總理衙門辦事多年,是一位能員,出使美、日、秘亦有成”。 [21] 
嶽謙厚認為“有識之士在外交局面極為惡化的情勢下,莫不幡然體認使事與中外外交交涉之重要,以及外交官,特別是使節選拔任用等應審慎從優”,其中張蔭桓就是清季“外交界俊彥人物”之一,認為他是不可多得之才,是當時有成就的外交官。 [22] 
王蓮英:“張蔭桓是一位明幹勤能、勇於任事、舉重若輕、才大心細的外交家。” [19] 

張蔭桓軼事典故

張蔭桓明幹勤能

張蔭桓明幹勤能、勇於任事。他在《三洲日記》中記述了自己的“三不耐”: “平生不耐者,聞俗人談雅事,聞貪吏述政績,聞村夫作省會語。” [28] 
據曾追隨張蔭桓的吳永講述,當時同為總理衙門大臣的張蔭桓與翁同龢關於外交方面的信函往來十分頻繁,張蔭桓在遊戲之餘依然能夠鎮定自若,妥善處理重大的外交事務,為吳永稱歎。一次,張蔭桓正在玩“押寶”的遊戲,僕人送來翁同穌的包封,“封中文件雜沓,多或至數十通”,張蔭桓暫停遊戲,對文件“隨閲隨改,塗抹勾勒,有原稿數千字而僅存百餘字者,亦有添改至數十百字者”,雖然他處理文件、回覆信函“如疾風掃葉,頃刻都盡”,但總是得到翁同龢的“手函致謝”,説他“一言破的”“點鐵成金”。吳永稱讚他“舉重若輕、才大心細”。 [19] 

張蔭桓張翁交往

翁同龢 翁同龢
光緒十年(1884年),時任安徽寧池太廣道的張蔭桓拜訪了出身“常熟翁氏”的名臣翁同龢,二人長談,由此定交。翁同龢在是年四月三十日的日記稱讚張蔭桓“有文采,熟海疆情形,其言切實,蓋雨生(翁同龢的換帖兄弟丁日昌)得意人”。光緒十一年(1885年)六月,張蔭桓奉旨出使美國、西班牙和秘魯,五年後返國,再次出署總理衙門。為拉攏作為帝師的翁同龢,從而向光緒帝進言,他有意結交翁同龢,與他蹤跡漸密。張蔭桓喜好飲食,每次宴請賓客的餚饌,一定要精潔,翁同龢也樂應其招待。翁同龢對世界其他國家不甚瞭解,一旦得聆聽張蔭桓談論外國的風俗政教,其富國強兵之道,於是對於泰西的“新潮”也發生興趣,由興趣而有信心。翁同龢在外交上對張蔭桓極為倚重。通過與張蔭桓在外交方面的合作,翁同龢對於他的外交才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而且從不吝惜對於張蔭桓的讚美。在來往的信件中,翁同穌基本都以“弟”來謙遜自稱,並於落款處對張蔭桓尊稱為“樵野仁兄大人閣下”,表現出對於張蔭桓外交膽略的佩服。但到了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膠澳事件中,張蔭桓先全力贊成翁同龢的處置,後又背叛翁同龢,二人關係自此破裂。到“戊戌變法”時,翁同龢力求自保,對變法採取消極態度,得罪於力主改革的光緒帝、張蔭桓,最終被驅逐,“開缺回籍”。 [15]  [19] 

張蔭桓新疆生活

關於張蔭桓流放新疆的情況,清末官方史書極少記載,我們只能從他的《鐵畫樓詩鈔》中的《荷戈集》裏可略知點滴。他出嘉峪關時租賃了一輛四馬帶篷高軸大車,鋪上卧具,備上食物,晝夜可行。在哈密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熱情款待,並品嚐了“窖藏秋蒂斑如花”的著名特產哈密瓜。他久任清朝使臣,遍歷歐美各國,可謂見多識廣,卻對哈密瓜讚不絕口:“歐羅巴洲詡奇產,持較哈密誰比數?”還有詩《哈密謁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徹青霄,萬里花門撻伐遙。冰雪極天曾駐節,山河如舊此回鑣。”對左宗棠駐節哈密,指揮收復新疆的豐功偉績給予高度讚揚。 [27] 
光緒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1899年4月1日),張蔭桓抵達新疆省城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租住直奉義園院內,隔烏魯木齊河與鑑湖相望。夏秋之際,他捐修了鑑湖中的鑑湖亭。來年春天,他有詩《春分》:“暮市酒旗誰是客,北門鎖鑰尚屯營。陰山雪盡開真面,時見峯巒擁百城。”簡潔勾勒出了清代迪化的風貌。清明時節,他出北門去水磨溝東山公墓為兩廣鄉人掃墓,賦詩:“黑水支流成澗道,陰山斜日到神壇。憂時倍觸瀧阡淚,去國惟期社稷安。”他憂國傷時,不禁潸然淚下,身在邊疆流放之中,心卻在祝願國泰民安。 [11] 

張蔭桓人際關係

張蔭桓親屬

兒子:張塏徵(次子);張仲垞,民國初年因參與政變被處決。 [38] 

張蔭桓友人

翁同龢(見“軼事典故-張翁交往”) [15] 
吳永,在張蔭桓被遣戌新疆、途經直隸境內時,曾親往迎送。除贈予張蔭桓五百金盤纏外,他又為張蔭桓添置行裝,精心料理生活事,持弟子禮甚恭。張蔭桓感激之餘,特將自己與翁同龢來往的函札交給吳永保存,後來這些函札被整理為《松禪老人尺牘墨跡》。 [15] 

張蔭桓主要作品

《張蔭桓集》 《張蔭桓集》
張蔭桓著有《鐵畫樓詩文稿》(六卷)、《鐵畫樓詩續鈔》(又稱《荷戈集》,兩卷)傳世。 [5] 
張蔭桓曾長年堅持寫日記,只因後來際遇突變,戍配西陲,不僅其書畫收藏損失大半,自撰文稿、日記等也多散失,今僅見《三洲日記》《戊戌日記》《甲午日記》,內容豐富,是研究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今人任青、馬忠文整理有《張蔭桓日記》(分別有2004、2015版),孔繁文、任青整理有《張蔭桓集》。 [5] 

張蔭桓人物爭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北京政界盛傳清廷批准俄國租借旅順、大連之約,李鴻章、張蔭桓都有收受俄國賄賂之事。支持李鴻章、張蔭桓收受俄國賄賂的觀點,採納了後來負責與李鴻章在俄京簽訂《中俄密約》的俄財政大臣維特伯爵在回憶錄中的記載(中國方面得以接觸維特的觀點,是由王光祈在1928年根據德文本的《維特伯爵回憶錄》中四章有關中俄交涉的內容翻譯整理《李鴻章遊俄紀事》中傳播開的 [23]  )。維特稱自己曾指示財部代表Pokotilow(後被任命駐華公使)“往訪李鴻章以及另一大臣張蔭桓。用餘名義,勸告彼等盡力設法接受我們條件;而且事成餘願送彼兩人重大禮物,對李贈送五十萬盧布,對張贈送二十五萬盧布云云”。而在《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九日俄七等文官璞科第由北京致維特密碼雲:“今天我得到代辦的同意,和李鴻章及張蔭桓作機密談話,允許他們:假使旅順口及大連灣問題,在我們指定期間辦妥,並不需要我方的非常措施時,當各酬他們銀五十萬兩。”學者孔祥吉查考清宮檔案,“曾檢獲不少台速官員的奏章,交相彈勁張蔭桓利用對英、俄交涉,貪賠受賠,徐桐甚至上書光緒帝,請將張氏立正刑典,以防禍起肘腋,是中方檔案之記載,亦與璞氏密電略同,更可證明俄人行賠確有其事”。民國時期因具體操辦“李鴻章基金”的華俄道勝銀行倒閉清算,內中有部分華人存款無人認領(當時並未披露存款人真實姓名),小説家高陽以為很有可能即是李鴻章所受賠賠。 [15] 
但自20世紀60年代後,一些從事李鴻章及洋務運動史研究的學者對李氏“受賄”的説法公開表示懷疑。 [23]  這些學者的不同意見大致分為三點:一、李鴻章沒有必要受賠。二、所謂的賠款為李鴻章基金,不是給予其個人。三、除俄方的記錄之外,國內沒有任何信史證明李受賠。 [15]  在此基礎上,關於張蔭桓是否“受賄”的問題也逐漸被提及。何炳棣在《張蔭桓事績》中認為,張蔭桓“似並未受賄”。 [29]  馬忠文認為:“從目前已知情況看,俄文資料本身尚存在自相矛盾之處。”他指出:“《紅檔》所刊借款函電和租借旅大函電反映的情況有明顯不同。儘管關於借款的6件函電中個別説法與實情有所出入,但基本情節(如時間、地點)均很具體,且與有關中文資料相吻合;關於旅大問題的15件電文中反映的情況則很模糊,諸如與李、張‘作機密語’的具體時間、地點均不明確。這種‘虛’表達恐怕不是語言翻譯的問題。”在“這些最關鍵的情節並未得到中文資料的任何印證”的情況下,其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接着他認為:“對照張蔭桓日記、翁同龢日記等中文文獻,俄國人在借款談判中試圖收買李、張之事大致屬實;至於俄國檔案稱旅大交涉中又對李、張二人進行利誘並付款給他們的説法,與中文文獻相悖處甚多,其可靠性值得懷疑。”袁偉時則認為,是俄國駐華官員私吞了維特撥發的賄賂款項。 [23] 

張蔭桓後世紀念

張蔭桓故居位於廣東省佛山市蓮花路沙塘坊13號,是佛山僅存的兩座大型府第式建築羣之一。故居中藏有精工別緻的“梅、蘭、菊、竹”鐵畫掛屏,因此張蔭桓把自己的家命名為“鐵畫樓”。 [6]  1989年定為佛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蔭桓文學形象

清末民初小説家黃小配著有《宦海潮》。小説敍述廣東南海人張任磐的發跡經過和一生宦海沉浮,其人事蹟多與張蔭桓相符,實為對他的影射。 [31] 

張蔭桓史料索引

清實錄》光緒朝部分
清史稿》卷442《張蔭桓傳》 [4] 
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第61冊《故光祿大夫、尚書銜户部左侍郎、南海張蔭桓事狀》(蔡乃煌、吳永) [19] 
參考資料
  • 1.    翦伯贊、楊濟安等.中國近代史料叢刊(義和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P40
  • 2.    張蔭桓  .佛山市檔案館[引用日期2023-03-11]
  • 3.    任青、馬忠文:張蔭桓甲午日記稿本及其價值  .新浪網.2004-09-17[引用日期2023-03-11]
  • 4.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二·列傳二百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1]
  • 5.    任青、馬忠文整理《張蔭桓日記》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3-11]
  • 6.    清末著名外交官張蔭桓  .佛山市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3-11]
  • 7.    王貴忱 著.可居叢稿 增訂本 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06:787
  • 8.    趙省偉 編;張維懿,蘭瑩 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英國畫報看甲午戰爭 下: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05:236
  • 9.    李吉奎.晚清名臣張蔭桓: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2
  • 10.    茅海建 著.茅海建戊戌變法研究 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06:485-489
  • 11.    孫大衞 著.新疆百科圖志 人文地理卷 2: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14-06:639
  • 12.    錢基博 著.武俠叢談:海豚出版社,2011-01:127
  • 13.    注:此“日”指“日斯巴尼亞”,即西班牙王國。
  • 14.    黃邦和,皮明庥 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584
  • 15.    蔡登山 著.情義與隙末 重看晚清人物:北京出版社,2019-09:36-43
  • 16.    汪闢疆 著.光宣以來詩壇旁記: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03:9-12
  • 17.    周斌編 著.中國近現代書法家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2:381
  • 18.    吳永 述;劉治襄 記.庚子西狩叢讀:嶽麓書社,1985:21-22,25
  • 19.    王蓮英 著.張蔭桓與晚清外交: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172-174
  • 20.    徐凌霄,徐一士 著.凌霄一士隨筆 2: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07:473
  • 21.    高克.外交家與戰爭——顧維鈞外交官生涯片斷(參考內容引自唐振常為該書所作《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
  • 22.    嶽謙厚.民國外交官人事機制研究:東方出版社,2004:20-21,68,96
  • 23.    馬忠文.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鴻章、張蔭桓的“受賄”問題[J]. 學術界,2003(02):67-85.
  • 24.    韓俊英等 編著.史鑑 甲午戰爭研究備要: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02:197
  • 25.    羅惇曧 著;孫安邦,王開學 點校.羅癭公筆記選: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05:221-222
  • 26.    王延梯 輯.中國古代女作家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02:1286
  • 27.    周軒,高力 著.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06:239
  • 28.    李吉奎.晚清名臣張蔭桓: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22-124
  • 29.    林增平,郭漢民.清代人物傳稿 下編 第6卷(“張蔭桓”條目作者為劉可):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139-143
  • 30.    李吉奎.晚清名臣張蔭桓: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112,116-117
  • 31.    黃小配 著;趙明政 校點.宦海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前言第2頁
  • 32.    馬忠文.戊戌變法“幕後人物”張蔭桓[J].同舟共進,2018(11):65-69.
  • 33.    夏永麗.張蔭桓發配新疆緣由考[J].大連大學學報,2014(02):53.
  • 34.    馬忠文.張蔭桓與英德續借款[J].近代史研究,2015(03):54-55.
  • 35.    秦曼.張蔭桓研究[D].鄭州大學,2010:6.
  • 36.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頁
  • 37.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頁
  • 38.    雪珥 著.危險關係 晚清轉型期的政商賭局: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08:282-28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