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萬祥

(勞動模範、榮譽軍人)

鎖定
張萬祥,原籍山東省昌邑市南逄鄉南馬埠村。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曾3次榮立三等功。後在戰鬥中失去左臂和右手,成為一等殘廢軍人。1948年復員,安置在昌城東隅村居住,由國家供養。
失去雙手的他依然積極勞動,不僅生活自理,還學會了銜筆寫字,被評為山東省革命殘廢軍人一等勞動模範。 [1] 
中文名
張萬祥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3年
逝世日期
1976年
職    業
軍人

目錄

張萬祥人物經歷

張萬祥,原籍昌邑縣南逢鄉南馬埠村。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勇敢,曾8次榮立三等功。後在戰鬥中失去左臂和右手,成為一等殘廢軍人。1948年復員,安置在昌城東隅村居住,由國家供養。他身殘志堅,從不居功驕傲,更恥於坐享其成,在生活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回鄉後,他以堅強的毅力和決心,天天磨練用胳膊千活。半截胳膊磨破了皮,汗水濕透了衣服,也全然不顧。一段時間後,他不但能料理自身的生活,還學會了用口銜筆寫字。
1951年,上級號召恢復發展生產,建設新中國,政府分給他一份土地。自幼勤勞的張萬祥不讓別人為他“代耕”勞作,堅持殘臂學着挑水,掘土,勻糞,捉蟲、扶犁耕地等。這一年,他響應上級號召,自己開荒3分,並親自挑水澆地,帶動了羣眾性的生產運動。
1954年,他團結23户農民,組織起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年冬,他帶領社員冒着風雪嚴寒,日夜不停地打井13眼,為抗旱奪豐收打下了基礎。
1955年合作化以來,他為集體承擔了許多農活。上級號召蟲口奪糧,他無雙手,捉蟲困難,就用半截胳膊夾着長杆撥開豆葉,用腳指夾着豆蟲扔到桶裏,一天捉蟲十幾斤。秋天,播種小麥,為了多使基肥,他親自挖灣泥,並揹筐拾糞350多斤。張萬祥積極參加社會工作,他曾任互助組長、副村長,農業社社長、生產隊長,大隊長,黨支部副書記等職,工作一貫積極認真,任勞任怨。
1958年以後,他領導技術隊,開墾澇窪地30多畝,種植了水稻。利用壕溝、水塘,引種養殖了菱角,蓮藕、螃蟹,魚等,每年為集體增加收入40000多元。“文革”期間,第4生產隊生產班子癱瘓,他自報奮勇擔任了隊長,帶領社員日夜戰鬥在生產第一線,哪裏活髒、活重,哪裏就有張萬祥的足跡。他任隊長7年中,自己從來未缺過一夭勤,為工作很少吃上頓及時飯,因此,他領導的生產隊頂住歪風邪氣,奪得糧食畝產過千斤的成績,成為全社的先進隊。
1972年,張萬祥分管大隊副業生產,白手起家辦起了縫紉、理髮、皮革、修理等十幾個副業項目,當年純收入35000多元。
張萬祥一生是他人第一,助人為樂,為人民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復員軍人王桂原的母親病重,他拿出自己的錢幫助治病。軍屬劉紀剛病故後,家屬無錢辦理喪事,他聽説後馬上拿着錢送上門去。五保户王徐氏、殘廢軍人祁雲海、烈屬孟於氏等老人的衣食住行,他都掛在心上,親自照料。
張萬祥兩次出席全國烈,軍屬,榮、殘,復,退軍人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4次出席省烈,軍屬,榮,殘,復,退軍人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曾被評為山東省革命殘廢軍人一等勞動模範,授予“沒有雙手的勞動模範"、“全身是手的生產能手"的光榮稱號。
他還被選為第五、六屆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參加省和地區組織的報告團外出作事蹟介紹。他的事蹟,省,地、縣多次舉辦展覽,進行宣傳表彰。
1976年,他不幸患急性肝壞死病故。 [1] 
參考資料
  • 1.    董法進;劉漢富;於述成.昌邑縣誌:內部出版,1987年11月:78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