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萬公

鎖定
張萬公(1134年-1207年),字良輔。東平東阿(今屬山東)人。中國金朝大臣、作家。 [1-2] 
張萬公於正隆二年(1157年),進士及第,釋褐新鄭縣主薄,丁父憂,服除,調任費縣主薄、長山令。大定十五年(1175年),充尚書省令史,後任大理評事等職。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任尚書省右司都事。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章宗即位,張萬公使宋為遺留使,後遷御史中丞,因諫阻立李氏為後,出為彰德軍節度使,改知大興府事。 [1-2] 
明昌二年(1191年),拜參知政事,因母老而請歸,後又起為河中府尹、濟南尹,授平章政事,封壽國公。後卒於泰和七年(1207年)。 [1-2]  《中州集》卷九錄其詩一首,《金文最》卷90收其文一篇。 [3] 
良輔
所處時代
金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阿
逝世日期
1207年
本    名
張萬公

張萬公人物生平

張萬公,字良輔,東平東阿人。他幼年聰穎,喜歡讀書。其父張彌學,做夢夢到一室,其上貼有一紙,上寫“張萬相公讀書堂”,不久張萬公出生,就用此為名。他登正隆二年(1157)進士第,調任新鄭簿。因父去世而辭職。服孝期滿,他被授予費縣簿。大定四年(1164),他為東京辰淥鹽副使,他在任時,鹽税有所增加,升為長山令。當時土匪未平,一天早上有幾萬百姓到城下請求保護,張萬公登上城上的矮牆告訴鄉親父老相信他,人們感悟相互離去,境內人依賴他,為他建立祠堂。很久後,他補任尚書省令使,擢升河北西路轉運司都勾判官,改任大理評事,因有成就升為司直,四次升任侍御史、尚書右司員外郎。丞相徒單克寧曾對他説:“日後取代我的一定是你。”不久他被授予郎中,他陳述奏章清楚簡練,金世宗讚揚他,對侍臣説:“張萬公是純樸正直之人。”不久升為刑部侍郎。
章宗即皇帝位,始設立九路提刑司,張萬公被選拔為南京路提刑使。因為他管理功勞最高,升為御史中丞。適逢北部邊疆多次有警報,章宗命令樞密使夾谷清臣發兵前去攻打。張萬公説:“此次行動勞民又無利益。”章宗命百官在尚書省討論此事,於是停止發兵。不久張萬公為彰國軍節度使。
明昌二年(1191),張萬公為知大興府事,授職為參知政事。一年後,張萬公因為母親年老,他請求休養,章宗不允許,賜給他探親。張萬公探親歸朝,章宗問他山東、河北糧價貴賤,現在的春苗種植,張萬公都如實回答。章宗對宰臣説:“每個地方雖然都下了雨,但還沒有完全下透,怎麼辦?”張萬公進言:“自陛下即位以來,興利除害,凡是益國便民的事情,您都勤勉操心,沒有不實行的。至於旱災,都由於我們這些大臣們的罪過,如果按照漢朝的故事,我們都應當免官。”章宗説:“你們什麼罪,大概是朕的行為沒達到吧。”張萬公回答説:“天道雖遠,實際上與人事相關聯,只有聖人的言行可以感動天地。昔日成湯拿六件事自責,周宣遇到災難而怕,側身修行,沒有不是治理人事的。現在應該推崇節儉,不緊急的事務、沒名份的費用,都可廢除。”章宗説:“災難不可專説是天道,大概有時可能是人為造成的,所以孟子説帝王沒有罪惡的年成。”左丞相完顏守貞説:“陛下引咎自責,這是國家的福呀。”章宗因此按張萬公所説的下詔罪己。
進士李邦乂上奏言事,因論世俗侈靡,譏諷涉及先朝,有司議論他説的話有罪,章宗對宰臣説:“昔日唐朝張玄素用桀王、紂王比作文皇。今天如果把我比作桀、紂,也沒有罪。至於世宗的功德,豈容譏諷詆譭?”章宗回頭問張萬公:“你以為如何?”張萬公説:“譏諷斥責先朝,應當治罪,然而一直沒有這種法律。今天應該立此法,讓人們知道。”於是命令免去李邦礰的罪。
明昌四年(1193),張萬公又請求辭職,章宗授予他知東平府事,並告訴他説:“你在政府中不是不稱職,因為你母親年老,乞求侍候贍養,特地外放你到家鄉,以遂你的孝心贍養。朕的心意,你不要忘了。”張萬公致謝,且捧着奏章説:“臣狂妄,有一句話想今天讓你知道,會面結束就來不及了。內外的官職,擔憂責罰不一,希望皇上考察此事。”章宗高興地接納了。明昌六年(1195),張萬公改任知河中府,當時軍隊興盛。人們把張萬公的像畫在薰風樓裏,又為他建“去思堂”。
張萬公移守濟南,因母親去世離職。服孝完,章宗召用張萬公,授予平章政事,破格升為資善大夫,封為壽國公。當時淑妃李師兒受寵,章宗想立她為皇后,大臣大多數認為不可以。御史姬端修上奏章討論此事,章宗發怒,御史大夫張暐降官一級,侍御史路鐸降官二級,姬端修打七十下,以抵償他的討論。李淑妃最終被進封為元妃。
軍隊雖然休戰,然而邊疆的事情很多,連年乾旱,天災多次出現。又多次改變制度,以為不好又改過來,變來變去沒有定下來。張萬公一向深沉謹慎,致力於安定少事為準則,他與同事們議論多不一樣,然而很害怕,不敢犯龍顏強諫,章宗問到了,就視其利害而回答,章宗雖然聽從但卻不施行。張萬公於是兩次奏章用衰老有病請求休假,章宗告訴他:“近來你説了幾件事,朕未曾實行,這是朕的過錯。你年紀不大,而急切請求休病假,現在賜給你兩個月的假,然後繼續出來工作。”
起初在明昌年間,有司建議,從西南、西北路,沿臨潢到泰州,開挖大壕塹用來防備大軍,三萬人勞役,幾年未完成。御史台説:“開挖的壕塹不久就被風沙填平,對防禦侵略沒有用,而只是白白勞民。”章宗因旱災,問張萬公導致的原由。張萬公用“勞民時間長久了,恐怕傷了和氣,應該聽從御史台的話,停止挖壕塹為益”做回答。後來丞相完顏襄軍隊還朝,又讓開挖,對此百姓很受苦。主兵者又説:“連年征伐,軍隊多次失敗,這大概是因為屯田地少,沒法供給,到時免不了受飢寒,所以沒有鬥志。希望收回漏税的民田分給軍隊,那麼戰士的士氣就會增加一倍。”當朝大臣議論已定,獨有張萬公上奏章説此事不可行,有五種原因,大意是:“戰爭剛結束,戰爭的創傷還未恢復,無暇撫慰老百姓,不可再打擾他們,這是一條原因。剛通檢不久,田地有固定的户籍,一定不能全部收取,否則正好增長了狡猾官吏的弊病,長了邪惡之風,這是第二條原因。浮用奢侈的費用,不可勝計,用它來養軍隊,可以補充軍費的不足,而老百姓也可充足,不需要去奪取百姓的田地,這是第三條原因。軍隊士兵沒有選擇,強弱沒有分別,而讓他們共同耕田吃飯,勤奮的人不能盡其力,疲弱的人得以允許他的奸猾,這是第四條原因。奪老百姓的田而給軍隊耕種,得了軍心卻失了民心,其禍患不可勝言,這是第五條原因。一定不能奪取百姓已經耕種的地,用已經收回的漏税田地,召喚百姓耕種它,用其收入的一部分供給軍隊,這樣軍隊可坐收其利,而老百姓也沒有被奪的怨恨。”這些都沒被批准。一天上朝,章宗對張萬公説:“你昨天説天下長時間陰暗,這也是因為人君用人邪正不分。君子應當在朝廷內,小人應當在朝廷外,很有道理,然而誰是小人?”張萬公奏説:“張煒、田櫟、張嘉貞等,雖有才幹,沒有德可稱讚。”章宗即命這三人到外地做官。
泰和元年(1201),張萬公連上奏章請求養老,沒被批准,升為榮祿大夫,賜其子進士及第。第二年,張萬公再上奏章,章宗下旨:“難道你所説的,朕有不聽從的事嗎?或者同事意見不統一,而多違揹你的意願?不然,為什麼多次請求辭職。”張萬公道歉説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有病。泰和三年(1203)正月,張萬公再上奏章,未被允許,加為銀青光祿大夫。三月,張萬公列舉朝中有名的人代替自己,章宗知道不能挽留了,告訴他説:“朕剛即皇帝位時,擢你為執政,既而升為相位,因為你是先朝的老人,熟悉典章制度,朕很看重你。你年紀雖大但精力未衰,所以用政務來勞累你。因為你多次請求離職,所以盡力聽從你,這不是朕的意思。”張萬公加為金紫光祿大夫,後退休。
泰和六年(1206),為抵禦宋朝開禧北伐,章宗認為山東是重地,一定得大臣前去鎮撫它,先任的完顏守貞死了,於是特起用張萬公知濟南府、山東路安撫使。山東連年乾旱蝗災,沂、密、萊、莒、濰五州最厲害。張萬公考慮人民飢餓必生盜賊,應當準備賑濟。當時正興兵打仗,國家不給費用,張萬公於是上言乞求將僧道度牒、師德號、觀院名額並鹽引,交付山東行部,在五州變賣,換取糧食。又説督責有司禁止盜賊的方法。章宗都聽從了。宋人求和,張萬公又請求退休,章宗批准了,並加為崇進,仍然給他平章政事一半的俸祿。泰和七年(1207),張萬公死。章宗命令依照宰臣舊的制度,贈給財物安葬。贈為儀同三司,諡號文貞。大安元年(1209),張萬公配享章宗廟廷。 [1] 

張萬公歷史評價

《金史》:萬公淳厚剛正,門無雜賓,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嘗與司空襄言秋山之樂,意將有事於春蒐也。顧視萬公,萬公曰:“動何如靜?”上改容而止。輔政八年,其所薦引,多廉讓之士焉。大安元年,配享章宗廟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