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英麟

鎖定
張英麟(1837—1925),字振卿,亦作振清,號沈詔,晚號南扶老人,山東歷城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授弘德殿行走。光緒年間,歷仕福建雲南鄉試主考官,國子監祭酒充經筵講官,詹事府詹事,奉天府丞兼學政,晉內閣學士,奉天學政,擢吏部侍郎,充會試副總裁,授京旗、蒙古副都統,官至都御史。辛亥革命爆發,內閣改制,遂乞罷歸。民國十四年(1925年)卒。民國十六年葬於歷城紅廟莊祖瑩。
字振卿,亦作振清
號沈詔,晚號南扶老人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山東歷城縣西鄉紅廟村
出生日期
1837年
逝世日期
1925年
本    名
張英麟
國    籍
中國
性    別

張英麟人物生平

張英麟是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之職。同治十三年(1874)與檢討王慶祺在弘德殿任行走。同治帝死後,慈禧太后以王慶祺“忘親嗜利”“素行有虧”等罪名,革職永不敍用。張英麟見事不妙,又值母親病危,當即告假回家。
光緒帝即位(1875年)後,張英麟主持過福建、雲南兩省的鄉試,出任過奉天府丞兼學政。後晉升內閣學士、順天學政、吏部侍郎。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張英麟正主持通州鄉試。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太后與光緒西逃,百官紛紛外逃,張英麟卻留在京城,守護着學政關防以待交替。光緒二十九年(1903),張英麟以侍郎遷任副都統,不久晉升都統。光緒三十一年(1905)5月,張英麟擔任了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殿試的主考官。
辛亥革命爆發後,1912年1月,清朝宣統帝宣佈退位,張英麟隨辭官回濟南。
辭職回鄉的張英麟做得最令人稱道的有兩件事,一是將中斷多年的《山東通志》繼續進行編纂,他親任通志總校,使該志得以告竣。《山東通志》是光緒十六年(1890)山東巡撫張曜奏請設通志局進行纂修的,但不久,張曜死於任上,所聘總纂孫葆田去職,志局幾同虛設。20年後,楊士驤任山東巡撫,以孫葆田任主纂,重新整頓志局,經過六年艱苦努力,孫葆田去世前,書稿完成大半。之後,在籍候選道歷城人毛承霖提調局事,又經半年時間將書稿完成。這時,清帝退位。通志遂無人過問。張英麟回濟南後,集資開局,聘於宗潼任主筆,對原書進行校補定稿,1915年交付山東通志刊印局鉛印出版,又經歷3年而最終完成。
在此同時,張英麟、毛承霖等還主持纂修了《續修歷城縣志》。1924年秋,《續修歷城縣志》纂成,因時局動盪,直至1926年夏方印刷成冊。《續修歷城縣志》共54卷,它上接乾隆《歷城縣志》,記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宣統三年(1911)間濟南政治、社會經濟、歷史、地理諸方面之事,是研究濟南歷史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派系林立,張英麟見省城形勢混亂,不久即移居青島,過着寓公生活。1925年冬,張英麟去世,終年八十八。

張英麟親屬成員

配孫夫人,有賢行,先於光緒十七年卒。側室楊宜人。
子二:元鈞,孫夫人出,丁酉舉人,內閣中書,壬子後侍隱不仕;元鈁,楊宜人出。
孫二:方來;方華,出嗣公猶子元恩,均元鈞出。
曾孫三:曾峻、曾崿、曾崇均方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