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芝聯

鎖定
張芝聯(1918~2008.5.27),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出生書香世家,自幼博聞強志。早年受教於張歆海、呂思勉、童書業、張爾田、聶崇歧等諸大家,在世界史方面造詣深厚,更是公認的法國史專家,曾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中文名
張芝聯
出生日期
1918年
逝世日期
2008年5月27日
職    業
歷史學家
主要成就
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出生地
浙江鄞縣

張芝聯生平

1918年11月7日,張芝聯出生於湖北漢口一個書香世家,祖父張嘉祿(1846-1900),光緒三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有着述行世。 [2]  父親是光華大學創辦者張壽鏞。張芝聯自幼在家塾飽讀詩書,博聞強志。1935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西語系,兩年後轉入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受業於英國文學教授張歆海和中國史學大師呂思勉、童書業。1941年重入燕京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在名師張爾田和聶崇歧先生的指導下研究中國史學,發表了《〈資治通鑑〉纂修始末》等論文,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6年,張芝聯赴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1947年又橫渡大西洋到英國牛津大學進修,到法國參加國際討論會其間廣泛涉獵中外文學、歷史和學術思想。回國後,先在上海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任教,1951年北上到燕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教授世界史,1952年轉入北京大學任歷史系教授,還曾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法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一直到1988年退休。

張芝聯成就

張芝聯教授説,我國的世界史研究比較薄弱,在資料、文獻和研究成果方面與國外差距很大,因此他在北大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學科基本建設,編教材,譯資料,引進西方學術成果。他先後參加了《世界通史》的編著和《世界史資料叢刊》的編審工作,編譯了英國史資料集《1815—1870年的英國》。同時應《歷史研究》雜誌的要求,提供介紹國外史學動態的文章和書評,極大地開闊了國內學界的視野。1978年以後,他又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評論二戰以來西方史學的發展方向。他最早把法國年鑑學派介紹到中國,1986年發表長篇論文《費爾南·布羅代爾的史學方法》,引起中國學界的廣泛注意。二是培養人才,他一方面利用各種機會邀請外國史學家來我國講學或參加討論,讓中國學者有機會結識外國同行,相互交流切磋;另一方面也儘可能把研究生送出國進修,使他們很快成為教學、研究的骨幹人才。

張芝聯社會評價

張芝聯是公認的法國史專家,1979年同全國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同行創立了中國法國史研究會,並擔任會長。他主編了我國第一部《法國通史》,以翔實的資料、獨到的見解、新穎的體系贏得了諸多專家的讚譽。1988年出版專集《從高盧到戴高樂》,收集了他有關法國曆史、中法關係、法國大革命、法國史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得北京大學第三屆科學研究成果榮譽獎。1983年他被選為法國革命史國際委員會理事。1985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在研究法國人權宣言的基礎上,基於國際上人權問題的複雜狀況,張教授於1989年初在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成立大會上首次提出研究人權問題的必要性,並主持承擔了《國際關係中的人權問題》這一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從歷史、理論、實踐三方面來研究人權問題。1989、1991年,研究會兩次組織了國際人權問題研討會,編輯出版了人權問題專輯和《國際人權縱橫》一書,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
幾十年來,張教授多次到法、美、英、德、意、荷蘭、瑞士、日本、前蘇聯等國訪問講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帶回有價值的史學信息和圖書資料,也向國外同行介紹中國史學的研究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18世紀研究會會長,5年來經常出席國際18世紀研究會理事會和關於啓蒙運動的研討會。自1986年至1998年,還連續當選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

張芝聯作品

1995年,三聯書店出版了張芝聯教授的第二本專集《從〈通鑑〉到人權研究》,書中收集了他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史、中國史學、法國史、西方史學、中外關係、人權問題、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從中可看出他的治學道路。2000年,他的英、法文講演論文集《張芝聯演講精選》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 

張芝聯主要著作

《法國通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從〈通鑑〉到人權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10月)
《張芝聯講演精選(1979-1999)》(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
二十年來演講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1月)
中國面向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1月)
《法國史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1月)
我的學術道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1月)

張芝聯代表文章

1904-1910年南非英屬德蘭斯瓦爾招用華工事件的真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6年第3期)
資產階級歷史主義的形成及其特徵(《世界歷史》1979年第1期)
拿破崙與法國革命(《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2期)
歷史上的中法關係(《歷史教學》1980年第3期)
漫談當代法國史學與歷史學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1年第1期)
索布爾在中國(《法國研究》1983年第1期)
法國年鑑學派簡介(《法國研究》1983年第3期)
馬克思與法國大革命——學習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世界歷史》1983年第4期)
西方的史學史研究的情況(《史學史研究》1985年第2期)
西方史學發展的新趨向(《羣言》1987年第5期)
關於拿破崙的評價及其方法論問題(《文史哲》1988年第3期)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羣言》1988年第5期)
法國大革命在中國激起的浪潮(《羣言》1989年第7期)
一字之差——旅歐散記(《羣言》1990年第10期)
《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序(《羣言》1991年第6期)
牢固地建立史學理論這門學科(《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4期)
當代中國史學的成就與困惑(《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4期)
相互瞭解無止境——中法文化交流史片段(《世界歷史》1995年第3期)
戰爭與和平隨想錄(《羣言》1995年第6期)
五十五年前的一次嘗試(《讀書》1995年第12期)
我與法蘭西(《世界歷史》1996年第4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1期)
今天為何還要讀“通史”(《文匯報》2002年10月18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