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良傳説

鎖定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古名陽翟、潁川,是漢初政治家、軍事謀略家、西漢開國元勳,史稱“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故鄉。
禹州現存有子房祠、張良洞、望月堂、張得寨、圮橋等多處與張良相關的文化遺存。關於張良的傳説在禹州廣泛流傳,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細節生動,數量很大,人們世代口耳相傳,倍受珍愛,影響深遠。 張良傳説不僅是中原民間文學的珍貴財富,而且也是我國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張良傳説現已被收錄進第三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張良傳説
地理標誌
張良洞
批准時間
2011年
非遺級別
省級
遺產編號
I—40
所屬地區
河南省禹州市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張良傳説主要內容

張良,字子房,河南陽翟櫟邑(今張得鄉)人。秦滅韓後,為復仇,張良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楚漢戰爭時期,他提出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傳説是在他之後2000多年間逐漸形成的,人們藉助其傳説抒發自己的各種情感,大致可分為張良成長道路傳説、求學道路傳説、軍事生活傳説、高貴品德傳説。

張良傳説主要特徵

1、張良傳説具有寫實性,情節生動、完整。從張良出生就有傳奇色彩,幼年到晚年的活動傳説,都表述了他豐富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縱橫家的人生道路,至今已傳頌了2000多年,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代代相傳。
2、眾多的張良傳説藴含了他棄家愛國的思想,為人忠誠的精神,彰顯出他大公無私的鮮明特徵。
3、張良傳説反映了秦末漢初多方諸侯相爭戰亂年代的時代背景,成為西漢初期的歷史縮影,題材和內容上具有顯著的戰亂色彩,在我國民間文學中是少見的,也是極為珍貴的。
4、膾炙人口的張良傳説,很多表現了張良在軍事謀略上顯示出超人的智慧特徵,以及人們對他作為“謀聖”的讚頌,使傳説具有了名人文化的特色。

張良傳説藝術價值

1、歷史價值。張良是滅秦建漢的重要傑出人物,瞭解張良就能瞭解秦朝被推翻,漢初建立的重要過程,張良傳説對漢初歷史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2、文化價值。圮橋三納履尊老敬賢的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尊師重教,虛心求學的楷模。博浪沙刺秦,佐劉邦推秦建漢,扶儲保寵,甘做“留侯”等一系列的故事都説明張良不畏強秦的愛國精神是大漢民族得以千年傳承又不斷演變為“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居功不傲”的高尚情操的由來。
3、科學價值。望月台故事,對研究我國周易、天文、曆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瀕危狀況:
1、目前,收集整理的張良傳説只是極少一部分,尚有眾多傳説散落於民間。由於現在會講傳説的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業已作古,而年輕人受現代時尚文化的衝擊和文化活動多樣性的引導,對民間傳説故事持漠然態度,使傳承陷入困境。
2、因缺乏廣泛深入的調查、收集和整理,張良傳説正在逐漸流失,面臨失傳的危險。已收集整理的張良傳説、故事和有關資料因缺少經費不能及時出版,制約了張良傳説的研究、宣傳與弘揚。
3、張良傳説的有關遺存大都亟待修繕。

張良傳説保護計劃

2011年,成立“張良故里文化研究會”,對張良傳説進行系統研究。
2012年,對傳承人給予一定補貼,利用錄音、錄像等方式對傳説內容進行記錄。
2013年,修繕遺址遺存,對子房寺周圍進行重點綠化。
2014年,系統收集整理張良傳説內容,建成張良傳説項目數據庫。
2015年,召開張良傳説研討會,整理出版《張良傳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