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肇騫

鎖定
張肇騫(1900年12月1日—1972年1月8日),浙江永嘉人,植物學家,植物分類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1]  [7-8] 
張肇騫1926年畢業於東南大學;1933年赴英國皇家植物園、愛丁堡植物園學習深造;1946年任職於靜生生物調查所;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5年—1971年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長 [12] 1972年1月8日在廣州逝世,享年72歲。 [7]  [11] 
張肇騫主要從事植物學、植物分類學和植物區系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1]  [8] 
中文名
張肇騫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永嘉
出生日期
1900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
1972年1月8日
畢業院校
東南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張肇騫人物生平

張肇騫近照 張肇騫近照
1900年12月1日,張肇騫出生於浙江永嘉。
1920年,考入金陵大學。
1926年,從東南大學畢業;同年,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
1933年,赴英國皇家植物園、愛丁堡植物園學習深造;同年,回國後歷任廣西大學、浙江大學教授。
1941年—1946年,任中正大學教授。 [14] 
1946年,任職於靜生生物調查所。
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3]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5年—1971年,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長。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3] 
1957年,任中國科學院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隊長。 [16] 
1971年—1972年,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代所長。 [12] 
1972年1月8日,在廣州逝世,享年72歲。 [7]  [11] 

張肇騫主要成就

張肇騫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肇騫的譯著 張肇騫的譯著
張肇騫對菊科、堇菜科、胡椒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所由一個單一的植物分類學研究機構擴辦成包括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地植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物化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協調江西、湖南、福建、廣西、廣東等華南地區的植物學研究工作。 [1] 
截至1972年1月,張肇騫共發現新種75個,新變種7個,以及新訂名植物13個。 [6] 
  • 學術論著
截至1972年1月,張肇騫共發表論著、譯著28篇,其代表論著有《中國菊科植物之觀察》《中國菊科之新種》《中國西南部堇菜屬之研究》《中國菊科的一新屬》《千里光屬及其近緣各屬之新種》 [6]  《中國植物誌·菊科》《海南植物誌》《河北植物誌》《中國植物科屬檢索表》《中國主要植物圖説》等,翻譯了達爾文的名著《攀援植物的運動和習性》等。 [14]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54年
界第四屆林業會議 [16] 
印度
1957年
印度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學術會議 [16] 
印度
  • 科研獎勵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橡膠樹北移成功
家發明一等獎 [15] 

張肇騫人才培養

  • 治學態度
1964年,張肇騫(左1)在海南考察 1964年,張肇騫(左1)在海南考察
張肇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科研結合生產。提倡獨立思考,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每月舉行“科學茶會”,相互交流學術看法、建議;他從事教學,一絲不苟,收集植物學研究的新成就,充實教材,使學生有廣闊的知識和視野;對植物標本的採集,重視生境條件、土壤狀況和其他生態資料,收集的每一張標本都有完整的説明。 [16] 
  • 學科優化
張肇騫重視學科間的協作和滲透,認為要發展植物分類學,必須利用形態學、解剖學、胚胎學、細胞學、等學科的成就和手段,來闡明植物系統演化原理。從而委任人員籌建植物生態學研究室,充實土壤、氣象、微生物和化學分析等專業人員;選派人員進修苔蘚學、古植物學等;選送人員進修植物化學、細胞學、遺傳學等組建植物資源研究室,建立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學研究室,建立形態學和解剖學研究室。 [16] 
  • 教學方法
1965年,張肇騫(左4)在廣東省考察 1965年,張肇騫(左4)在廣東省考察
張肇騫講課講述分類原理和方法,從形態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當時較新的觀點闡述,從比較各分類系統來加以評價;從嚴訓練,用一學期的時間指導學生掌握植物分離的基本功,包括標本的採集、壓制、生殖器官的解剖,到分類檢索表的使用等。第二學期令學生獨立採集和鑑別植物,用以啓迪學生思維、提高智力。 [18] 
  • 培養成果
張肇騫培養的學生有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遺傳學家沈善炯院士等。 [17] 

張肇騫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55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張肇騫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55年11月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9] 
1957年3月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9] 
1958年4月
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廣東分會秘書長 [9] 
1964年6月
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工作委員會委員 [10] 

中國植物誌》第一屆編委會委員 [4] 

科學通報》編委 [5] 

植物學報》編委 [5] 

植物分類學報》編委 [5] 

《海南植物誌》副主編 [6] 

中國植物學會副秘書長 [16] 

中國人民對外交流協會廣州分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16] 

廣東省植物學會理事 [16] 

張肇騫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1970年,張肇騫夫婦及部分家庭成員合影 1970年,張肇騫夫婦及部分家庭成員合影
張肇騫出生於温州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其曾祖父為舉人,祖父為進士,父親是晚清秀才。張肇騫3歲喪父,12歲在其大哥任校長的小學就讀,他自幼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對植物有着濃厚興趣。 [15-16]  [18]  張肇騫的侄女是聲學家張淑儀院士。 [21] 
  • 婚姻家庭
1936年,張肇騫的第一任妻子葉淑姬因病逝世。後經胡先驌介紹張肇騫同桂秉鏞結為伉儷。張肇騫共育有8個子女,曼華(長女)、危言(長子)、危行、向時、向澤、亞平(老七)、定嶼(幼子)。 [13]  [18] 
  • 艱苦樸素
張肇騫每日早餐就是兩碗稀飯加一塊豆腐乳,平日粗茶淡飯。每年的休假時間從不享用。自己做的用於接待外賓而穿的呢製衣服從不捨得穿。有一次他作報告時,風趣的談到他穿的西裝襯衣只是個假領子而引起鬨堂大笑。但他每月把國家給他的100元的學部委員補助費都全部交了黨費。 [18] 

張肇騫人物評價

1964年,張肇騫(左3)在野外考察 1964年,張肇騫(左3)在野外考察
“我們要學習他(張肇騫)前瞻性的戰略科學家思維,甘當助手的奉獻精神,以及嚴謹的科研作風,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為建設中國國家植物園貢獻力量。”華南植物園評) [2] 
“張肇騫是中國現代植物學的奠基人之一,對中國華南地區植物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植物資源研究和開發利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評) [7] 
“張肇騫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活動家,他以其畢生的精力為發展中國的植物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南京大學評) [16] 
“勤奮學習、報效祖國、忠誠做人、貢獻科學事業是他(張肇騫)一生的寫照。”中國農業大學評) [19] 
“張肇騫對植物分類有較深的研究,為發展中國的植物學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東南大學評) [20] 

張肇騫人物紀念

  • 豎立雕塑
張肇騫雕像 張肇騫雕像
為紀念和緬懷植物學家們為科學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所做的貢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特設立雕塑徑。雕塑徑上共有六位中國植物學家的雕塑,這其中就包括張肇騫雕塑。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