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美芬

(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

鎖定
張美芬,1966年生,廣東順德 [10] 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廣州南方學院護理與健康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2] 
張美芬於1989年7月至1994年6月擔任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外科任護師、外科副科護士長;1994年6月至2002年5月擔任中山醫科大學護理系助教、講師;2002年9月至2013年1月擔任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副院長;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擔任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副院長;2018年6月擔任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慢性照護全球聯盟護理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8月當選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 [1-2] 
張美芬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護理與老年慢病護理。 [3] 
中文名
張美芬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6年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外科護理手冊》《急診科護理與風險防範》
主要成就
2021年當選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籍    貫
廣東順德

張美芬人物經歷

1966年,張美芬出生。 [10] 
1989年7月至1994年6月 ,張美芬擔任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外科任護師、外科副科護士長。
1994年6月至2002年5月,擔任中山醫科大學護理系助教、講師。
2002年9月至2013年1月,擔任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副院長。
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擔任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副院長。
2018年6月,擔任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慢性照護全球聯盟護理研究中心主任。 [1] 
2021年8月,當選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 [2] 

張美芬主要成就

張美芬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美芬長期致力於腫瘤護理、慢病護理方向的護理研究;聚焦於癌症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健康問題,率先探索癌症患者在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症狀困擾、決策困擾、疾病病恥感、治療依從性等關鍵問題,先後構建了癌症患者的自我護理模式、個案管理模式、治療決策參與模式、精準干預模式等。 [2] 
  • 學術論著
截至2023年7月,張美芬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其中SCI期刊論文40餘篇。 [3] 
出版書籍
書籍名稱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備註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6年
主編
《急診科護理與風險防範》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年
主編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2年
參編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參編
《中華護理學辭典》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1年
參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年
主編
資料來源: [1] 
  • 科研項目
截至2023年7月,張美芬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研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攻關、重點)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省級科研課題近20項。 [3]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起止時間
經費
(萬元)
備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健康生態學視角下乳腺癌生存者適應性風險預測模型構建與精準干預模式的研究
2020.01—2023.12
47.5
項目負責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的中國經驗與全球共享研究
2021.3—2023.12
80
子課題三負責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惠性安寧療護體系建設研究
2020.1—2023.7
35
子課題二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多模式綜合干預延緩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病情進展的研究
2019.01—2021.12
17.5
排名第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健康中國”背景下照護人類學理論和應用體系研究
2019—2021
20
排名第2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
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向老年痴呆轉歸的風險預警模型的構建及精準干預模式研究
2018.07—2021.07
10
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
硫化氫促進角質形成細胞遷移改善糖尿病傷口癒合及機制
2013—2015
23
排名第2
深圳市淑愛慈善基金會
癌症生存者適應過程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干預機制的研究
2021—2023
50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財政廳
胃腸道惡性腫瘤延續護理模式的構建,實踐與成效的實證研究
2011.10—2019.09
70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向老年痴呆轉歸的風險預警模型的構建及精準干預模式研究
2019.10—
10
排名第2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大腸癌患者一級親屬癌症健康篩查行為的社會心理作用機制研究
2018.06—
10
排名第2
廣東省醫學基金
結直腸癌造口患者的就醫模式研究
2016.12—
1
排名第2
廣東省科技廳
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延續護理模式的構建,應用與成效評價
2016.01—2018.12
10
項目負責人
廣東科技廳
癌症患者症狀困擾、症狀管理與化療依從性的研究
2013.12—2015.12
35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增強自我效能干預對大腸癌化療患者效果評價的研究
2011.10—2013.10
4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科技廳
非運動障礙的早期系統性康復護理干預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與機制研究
2009—2012
15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科技廳
癌症患者的症狀困擾、生存質量與心理社會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2008.01—2010.12
10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科技廳
生物反饋放鬆訓練對癌性疼痛控制影響的研究
2000—2004
5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科技廳
乳腺癌患者配偶的壓力、生活質量與應對方式的研究
1999—2002
2
項目負責人
資料來源: [1] 
  • 科研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類別
等級
2020年
大腸癌患者負性情緒與生活質量的縱向研究
廣東省第五屆期刊優秀作品
二等獎
2015年
癌症患者症狀困擾、生存質量與心理社會因素的系列研究
第四屆廣東省護理學會科技獎
一等獎
2015年
癌症患者症狀困擾、生存質量與心理社會因素的系列研究
第四屆中華護理學會科技獎
三等獎
資料來源: [1] 

張美芬人才培養

  • 執教課程
張美芬長期承擔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理論課、實驗課與討論課的教學,並任本科生《外科護理學》《護理研究》課程負責人,以及研究生《護理研究方法》課程負責人。 [4] 
  • 課程建設
截至2023年7月,由中山大學牽頭(張美芬為項目負責人)、廣東省內多所高校外科護理學教師共同製作在線開放課程《外科護理學》,已成功在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台上線,共31300人選課學習。 [3] 
課程建設類項目一覽表
獲批年份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備註
2023年
外科護理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項目負責人
2022年
外科護理學
廣東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項目負責人
2019年
外科護理學
廣東省省級系列在線開放課程
項目負責人
2014年
外科護理學
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
第一完成人
2007年
外科護理學
中山大學校級精品課程
項目負責人
資料來源: [1]  [5-6] 
  • 學生培養
截至2023年7月,張美芬所指導本科生中,近10人繼續深造讀研;培養研究生74人,6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4人已取得博士學位;3人在中山大學醫學人文協作組年度項目聯合彙報、中國護理網研究生論壇分別獲一等獎與優勝獎,1人獲廣東省老年護理用品創新大賽優勝獎;所指導的畢業生大多數已成為醫院、學校的業務骨幹,10餘人成為護理部主任、科護長;所指導畢業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多人被評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先進模範個人,1人獲全國衞生健康系統疫情防控先進個人,1人獲評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逆行援鄂優秀護士”。 [3] 
截至2023年7月,張美芬每年指導1項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並獲得多項省、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所指導的學生多次在校級、院級科研競賽中獲獎;指導本科生專題論文撰寫,4人/年,指導本科生髮表第1作者論文多篇。 [3] 
張美芬教授定期召開研究生組會 張美芬教授定期召開研究生組會
  • 教學模式
張美芬帶領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外科護理學教研室形成了理論講授—臨牀見習—綜合實訓的三位一體立體教學新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課堂教學實施三階段、8步驟、“雙閉環”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開展課堂融入—教師主導-學生主導的多元病例討論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索科學問題的熱情,強化其臨牀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 [3] 
  • 教學建設
張美芬主持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工作期間,該校護理學專業先後獲批省高等學校名牌專業、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重點專業、校級品牌專業等。 [3] 
  • 教研項目
項目來源
項目名稱
起止時間
經費(萬元)
備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壓力性損傷護理的虛擬仿真實訓
2019—2021
/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教育廳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外科護理學》課程改革與探索研究
2019.12
4
項目負責人
中山大學
護理本科精英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17
/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教育廳
構建網絡教學平台,探索外科護理學教學新模式
2014.6—2016.6
1
項目負責人
中山大學實驗教學研究(改革)基金立項
護理技能教學中心建設與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
2013.8—2015.8
2
項目負責人
中山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項
護理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
2013.10—2015.10
0.5
項目負責人
廣東省教育廳
構建網絡教學平台,探索外科護理學教學新模式
2007.5—2010.10
1
項目負責人
資料來源: [1] 
  • 編寫教材
教材名稱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備註
《外科護理學(第7版)》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21年
副主編
《外科護理學(第3版)》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9年
主編
《外科護理學實踐與學習指導》
2018年
副主編
《外科護理學(第6版)》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7年
副主編
《外科護理學(第2版)》
2015年
主編
《廣東省護士規範化培訓教材專科篇—非手術科護理學:基本知識與技能》
2015年
主編
《廣東省護士規範化培訓教材專科篇—手術科護理學:基本知識與技能》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5年
主編
《外科護理學(第5版)》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4年
副主編
《廣東省護士規範化培訓教材-操作篇》
2013年
主編
《外科護理學實踐與學習指導》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2年
副主編
《精神科護理學》
2011年
副主編
《臨牀護理技術操作規程-上》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1年
參編
《臨牀護理技術操作規程-下》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1年
參編
《2009年版國家護士執業考試與護理專業初級(士)資格考試考點精編》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9年
參編
《2009年版國家護士執業考試與護理專業初級(士)資格考試習題精選與答案解析》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9年
參編
《2009年版國家護士執業考試與護理專業初級(士)資格考試模擬試卷》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9年
參編
《外科護理學(第4版)》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6年
參編
《外科護理學(第3版)》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6年
參編
資料來源: [1] 
  • 教學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類別
備註
2017年
護理學本科精英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中山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1完成人
2013年
高起點的護理學專業本科課程內涵建設及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新模式的探索獲
中山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第2完成人
2007年
強化護理本科生臨牀護理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中山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第2完成人
2004年
創建4年制護理專業本科教育新模式
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3完成人
2004年
創建4年制護理專業本科教育新模式
中山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第3完成人
資料來源: [1] 

張美芬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獎勵
2021年
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
2020年、2019年、2018年
中華護理雜誌社“優秀編委”
2019年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優秀指導教師獎
2019年
中山大學卓越服務獎
2019年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優秀副主委
2019年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科研業績第一名
2019年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先進個人
2019年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科研工作積極貢獻證書
2019年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學科建設突出貢獻證書
2018年
中山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2014年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優秀黨務工作者
2013年
年度中山大學優秀班主任、學生導師
2012年
蔡冠深獎教金證書
2011年、2009年、2007年、2005年
優秀共產黨員
資料來源: [1] 

張美芬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2023年2月9日
廣東省護理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9] 
2022年4月至2026年4月
廣東省護理學會護理理論與研究專業委員會主委
2021年10月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護理學碩士學位課程校外考試官
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
廣東省醫學會消化道腫瘤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護理學組組長
2019年至2021年9月
海峽兩岸醫藥衞生交流協會第一屆海峽兩岸醫藥衞生交流協會護理分會理事、常務理事
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
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第二屆委員會常務理事
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
廣東省護理與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
廣東省護理學會腫瘤護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務理事
2017年8月至2027年5月
廣東省護士協會第二屆副會長、慢病照護分會會長
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
廣東省醫學會消化道腫瘤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
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學術指導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7年
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成員
2016年12月8日
廣東省護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  [7-8] 
2015年7月至2023年7月
中國生命關懷學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國際護士協會組織Sigma Theta Tau成員
/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Psycho-Oncology》《中華護理雜誌》《中華現代護理雜誌》《現代臨牀護理》審稿專家、專家庫成員、通訊編委
資料來源: [1] 

張美芬人物評價

張美芬在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及護理研究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 [2]  美國護理科學院評)
張美芬堅持立德樹人,以教學為己任,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對教學始終抱着一種敬畏心。 [3]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