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繼煦

鎖定
張繼煦(1876~1955)亦名勳,號春霆,湖北省宜昌市枝江百里洲人。1888年取秀才,後畢業兩湖書院。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弘文書院師範科,加入同盟會。1955年12月病逝。 [1] 
中文名
張繼煦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55年12月
人物生平
張繼煦(1876~1955)亦名勳,號春霆,湖北省宜昌市枝江百里洲人。1888年取秀才,後畢業兩湖書院。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弘文書院師範科,加入同盟會。1903年參與創辦《湖北學生界》。在創刊號上張繼煦撰發刊詞《敍論》和《致國內同胞書》、《教育關係國家存立説》等篇。他作《敍論》,歷述辦刊宗旨和振興湖北之要義,闡述了報紙在國民教育中的作用。他寫道:“欲養國民之資格,不可不浚國民之知識。東西各國所待以發達個人之特質者,學校、報紙幾有功力平均,缺一不可之勢。以吾中國現勢衡之,報紙其尤要哉。吾國教育,今始基耳,形式尚未完備,以言精神教育,蓋膛乎其後也。且即使一一完備,烏能強國中之青年而盡使入學?烏能強國中中年以上者而盡使人學?況乎學校之收效,至速當在十年以後,病毒日深,禍機日迫,吾恐時不我待也。若夫報紙則無老無少,無貴無賤,無貧無富,皆可從事於此。閲報多一人,則多一人之熱度,而國家多一抵禦外侮之人矣。世界開化最盛者,莫如美,其人口7650餘萬,閲報者至千五百十萬人,平均計之,六人中必有閲報者一人,以此比例,吾楚3500餘萬之民族,應有閲報者580餘萬。雖然幼雅時代之現象又烏能遽語乎此也,吾獨異夫一省之大,而報館無一二焉。綴學之士,皆待餉於千里之外,此則勺水不足以止渴,西江之水不足救涸轍之鮒。豈惟吾楚之進化凝滯,臂諸飲食吸納之機關,有物橫鯁其中,全體皆受其影響,其關係豈徽也哉?” [1] 
張繼煦所撰文章,傳至武漢學界,萬口爭誦,觸怒清廷,1906年受調回鄂,次年任省學務公所實業科長。因參加革命活動被調離武漢,以候補知府投閒奉天。1912年回鄂,任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1913年7月在武昌創辦《楚學雜誌》,是由湖北湖南兩省學界人士共同組織“楚學會”主辦的會刊,張繼煦等編撰。在創刊號上刊發了張繼煦撰寫的《楚學思想之變遷及於民族上之影響》。此後,他一直從事教育。歷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安徽教育廳廳長、武昌高師(今武漢大學)校長、湖北通志總纂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省參事室參事,收集整理文史資料。1955年12月病逝。 [1] 
參考資料
  • 1.    湖北省報業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報業志,新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50-4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