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綸

(北宋官吏)

鎖定
張綸(962—1036年),字公信,小字昌言,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市)人。北宋大臣。
[3]  起家三班奉職,遷右班殿直。跟從雷有終討平鎮壓王均之亂,擢閤門祗候、益彭簡等州都巡檢使,歷任知州及監司,興利除害,頗有循政,累遷東上閤門使、知潁州事。 [4] 
景佑三年,去世,時年七十五歲 [3] 
本    名
張綸
公信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穎州汝陰
出生日期
962年
逝世日期
1036年

張綸人物生平

張綸,北宋汝陰人。少豪俠任氣。考進士不第,補三班奉職,遷右班殿直。四川王均起義,朝廷遣軍鎮壓,張綸主張“曉諭召撫”,請官府與義軍會盟,立碑境上,多年相安。綸出任江淮制置鹽運副使,改革鹽税舊制,增設鹽場,使鹽課扭虧為盈。後張綸代知泰州,三次上表,請修海堰,率民工修海堤75公里,使當地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受到百姓擁戴,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張綸富有同情心,在江淮道上見到流離失所的騅民,他憤嘆曰:“此乃有司之過!”遂取奉銀置衣,發給受凍難民。《宋史》載有《張綸傳》。 [2] 

張綸軼事典故

張綸原是范仲淹的上司,曾給予過范仲淹很多支持。范仲淹在泰州沿海為抗禦水患修築捍海堤,本來這是一件千古不朽的好事,但在當時還是招來了非議,有人甚至打小報告反映到朝廷。正是由於當時張綸力排眾議,方使范仲淹能夠大刀闊斧的幹出了一番事業。天聖三年(1025),范仲淹的母親去世,為給母親守孝,不得已離開了泰州。任泰州知州的張綸便接替了范仲淹的工作。所以,范公堤也凝聚北宋賢達張綸的心血。 [3] 

張綸史料記載

張綸,字公信,潁州汝陰人。少倜儻任氣。舉進士不中,補三班奉職,遷右班殿直。從雷有終討王均於蜀,有降寇數百據險叛,使綸擊之,綸馳報曰:"此窮寇,急之則生患,不如諭以向背。"有終用其説,賊果棄兵來降。以功遷右侍禁、慶州兵馬監押,擢閣門祗候,益、彭、簡等州都巡檢使。所部卒縱酒掠居民,綸斬首惡數人,眾乃定。徙荊湖提點刑獄,遷東頭供奉官、提點開封府界縣鎮公事。
奉使靈夏還,會辰州溪峒彭氏蠻內寇,以知辰州。綸至,築蓬山驛路,賊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改內殿崇班、知鎮戎軍。奉使契丹,安撫使曹瑋表留之,不可。蠻復入寇,為辰州、澧鼎等州緣邊五溪十峒巡檢安撫使,諭蠻酋禍福,購還所掠民,遣官與盟,刻石於境上。
久之,除江淮制置發運副使。時鹽課大虧,乃奏除通、泰、楚三州鹽户宿負,官助其器用,鹽入優與之直,由是歲增課數十萬石。復置鹽場於杭、秀、海三州,歲入課又百五十萬。居二歲,增上供米八十萬。疏五渠,導太湖入於海,復租米六十萬。開長蘆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築漕河堤二百里於高郵北,旁錮鉅石為十,以泄橫流。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廢不治,歲患海濤冒民田。綸方議修復,論者難之,以為濤患息而畜潦之患興矣。綸曰:"濤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獲多而亡少,豈不可邪?"表三請,願身自臨役。命兼權知泰州,卒成堰,復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遷文思使、昭州刺史。契丹隆緒死,為弔慰副使。歷知秦瀛二州,兩知滄州,再遷東上閣門使,真拜乾州刺史,徙知潁州,卒。綸有材略,所至興利除害。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見漕卒凍餒道死者眾,嘆曰:"此有司之過,非所以體上仁也。"推奉錢市絮襦千數,衣其不能自存者。 [1] 

張綸人物評價

在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卷一的神道碑中,稱讚他“發身如班定遠,事邊如馬伏波,水利如邵南陽,食貸如耿大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