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維藩

(清徐縣餞工傳人)

鎖定
張維藩 [1]  (1865—1942),奶名春兒,出生於清徐縣西馬峪村沙河的一户世代果農兼餞工的家庭。
中文名
張維藩
出生日期
1865年
其父輩即以此為生。叔父張錫玉、張錫珠人稱“拐三、拐四”師傅,是當地的名果農兼廚師。城裏關外、沿山一帶的人們,凡辦婚喪喜慶,擺席設宴,非他兄弟莫屬,父張錫銘是邊山葡果區果農。張維藩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影響下成長,他幼時念過兩冬私塾,讀書時間不長,識字卻不少。他用七個銅錢運算加、減、乘、除又快又準,有時竟比珠算還快。張維藩從小跟着父親到葡萄園、果樹地玩耍,到十來歲時參加一些種植葡萄的輕體力勞動。十二三歲就直接參與由春夏到秋冬的放圪堆、拉要子(架繩)、架葡萄、割要兒、扎葡萄、定芽、剝、切、科、埋的全過程。栽培時遇到不懂的事,總要追根究底,有時父親回答不了他就找其他老果農問個明白。經過數年深研。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剛出頭的張維藩創出幹“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別人熏製一斤葡幹用五六斤鮮葡萄,他只用四斤,而且色澤鮮亮,乾濕適度,甜酸可口,不但當地暢銷不衰,還遠銷東北三省,成為東北探親友看病人的饋贈佳品。
張維藩還兼當餞工。做餞工在舊社會被人看不起,父輩不願讓他學,做餞工活兒時指使他幹別的,而張維藩常常是儘快完成交給自己的活兒後,再偷偷學習餞工技術。為了學習一種蜜餞製作法,數九嚴冬他爬到房檐上,從窗户偷看,然後揹着人試驗,經過三年鑽研,他製出的蜜餞超過父輩。叔父拐三知道後苦笑着説:“若要富,子超父,這技術有人接班了。”從此張維藩成為張家新一代餞工傳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