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紘

(東漢末年文學家、官員)

鎖定
張紘(生卒年不詳),字子綱。徐州廣陵(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人)。中國東漢辭賦家、官員。 [20-21] 
張紘少年遊學京都,入太學,師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又從濮陽闓受《韓詩》及《禮記》《左氏春秋》。其還本郡,舉茂才,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闢為掾,皆稱疾不就,避難江東。孫策創業,其為正議校尉。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孫策遣張紘奉章至許都,留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與親善。其間,孫策去世,張紘成功勸阻曹操欲因喪伐吳。其建議孫權移都秣陵(今江蘇南京),孫權從之。後張紘死於還家途中,時年六十。 [20] 
張紘好文學,又善楷篆,與張昭並稱“二張”。其曾為柟榴枕作賦,受到陳琳的推崇。張紘又對陳琳《武庫賦》等深表嘆美。著詩賦銘誄數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 “後漢討虜長史《張紘集》一卷,梁二卷,錄一卷”,今佚。今存《瑰才枕箴》《瑰才枕賦》等。《瑰才枕賦》對枕頭從材色、文彩、似木、似鳥諸方面作了極度形容和鋪排,最後通過對比瑰才枕之“既剖既斫,斯須速成,一材而已,莫與混並”與錦繡枕之“比集異物,費日勞力,傷用害民,有損於德”(龔克昌《全漢賦評註》),歸之於節儉,勸百而諷一。 [20] 
全    名
張紘
別    名
東部 [8] 
子綱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陵
主要成就
建議孫權遷都秣陵
輔佐孫策平定江東
上書使曹操取消伐吳
官    職
侍御史、長史、正議校尉

張紘人物生平

張紘早年經歷

張紘年輕時遊學京都,又入太學,隨博士韓宗學習《易經》和歐陽《尚書》,又到外黃跟濮陽闓學習《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 [1]  後回到本郡,被薦舉為茂才,當時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闢張紘為掾屬,張紘都稱病拒絕應召, [2]  避亂江東。 [3] 

張紘擘畫江東

孫策在江都時,張紘正為母守喪。孫策多次拜謁張紘,向他請教世務,説道:“方今漢祚中道衰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聚部眾、謀求私利,沒有人能夠扶危濟亂。先君(孫堅)與袁氏共同擊破董卓,功業未遂,便為黃祖所害。我孫策雖然闇弱年幼,卻也暗懷微志,想從袁揚州(袁術)那裏求回先君的舊部,然後去丹陽找舅父(吳景),再收合流散的百姓,東據吳會,報仇雪恥,作為朝廷外藩。您以為如何?”張紘説:“我素來拙劣無才,又大喪在身,實在不能支持您的大略。”孫策説:“您的高名遠播,遠近懷歸。今日事計,取決於您,您何不勞神一言啓發,以副高山之望?倘若孫策微志得展,血仇得報,那都是您的功勞,也是我心之所望!”説罷涕泣橫流,而神情不變。張紘見孫策忠直之志發於內心,辭語慷慨,十分感動,於是回答孫策:“當年周朝衰落,齊桓公晉文公相繼興起,平定內亂,安定了周王室。現在您繼承先侯之志,又有驍武之名,如果投奔丹陽,再收兵於吳會,則可以佔有荊、揚二州,也能報得家仇。然後佔據長江之險,奮威德,誅除羣穢,匡輔漢室,功業不亞於齊桓、晉文,豈止做個外藩呢?如今世亂多難,如果您功成事立,我定與同好一同南下幫助您。”孫策説:“我與您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日我便出發,將老母、弱弟託付給您,我不再有後顧之憂了。” [23] 

張紘跟隨孫策

孫策創建基業時,張紘前往投靠。孫策表為正議校尉,跟隨孫策征伐丹楊。孫策親臨戰鬥前線,張紘勸諫説:“主將是籌謀劃策的角色,三軍命運全依託於他,不可輕率行動,親身與區區小寇對陣相鬥。希望您能珍重上天授予您的才幹,符合四海之望,不要讓全國上下為您的安危而擔心受嚇。”當時張紘與張昭併為參謀,孫策常令一人居守,一人跟隨征伐。後來呂布偷襲攻取徐州,趁機擔任徐州牧,不想讓張紘跟着孫策做事,就追舉張紘為茂才,傳送文書徵召張紘。張紘內心討厭呂布,認為屈身做呂布的屬下是很恥辱的事情。孫策也十分看重珍惜張紘,想要用他來輔佐自己,便寫答記表示自己不讓張紘去。説:“海中出產明珠,所存在的地方才當作是寶物。楚國有人才,晉國可以任用。英武偉岸的君子,被所結交的人珍愛,為什麼一定要從本州搜尋人才呢?” [4]  [22]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號,孫策令張紘代筆,寫信責備袁術,與之斷絕。(詳見《為孫會稽責袁術僭號書》,一説此信為張昭所作。) [25] 

張紘奉章至許

張紘 張紘
建安四年(199年) [6]  ,孫策派張紘 [5]  奉奏章前往許都。張紘到許都後,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講述孫策才略絕異,平定三郡如風行草偃,又忠敬款誠,心向王室。當時曹操為司空,欲以厚恩取悦遠方之人,便以優文褒崇孫策,為他改號加封。曹操留張紘在朝中,張紘被闢為掾,舉高第,又擔任侍御史。後來,曹操想讓張紘出任九江太守,張紘心戀孫策舊恩,想着回去覆命,便以生病為由堅決拒絕。朝中的少府孔融等人皆與張紘親近友善。 [6]  [24] 

張紘出為東部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去世,曹操聽説後打算趁江東舉喪期間進行征伐,張紘進行勸諫,認為乘人喪事而用兵,既有違傳統的道義,如果攻而不勝,還會使兩方結仇而丟棄往日盟好,不如藉此機會厚待江東。曹操聽取了意見,隨即表孫權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曹操想讓張紘輔佐孫權,以此讓孫權歸附自己,於是外任張紘為會稽東部都尉。 [6] 
孫權剛剛統事時,正當盛年,吳夫人以外部多難,深懷憂慮勞苦,她多次以優言答謝張紘,囑咐張紘輔助孫權。張紘立即上書答謝,思唯補察。每當有異事密計及章表書記,或是與四方交結的文書,經常由張紘和張昭負責起草。張紘以破虜將軍孫堅擊破董卓,有扶持漢室的功勞;討逆將軍孫策平定江東,建立大業,應該寫一篇銘記頌揚,昭顯二人公義。張紘寫完後呈給孫權,孫權閲讀悲痛傷感,説:“您真瞭解我們一門啊。”之後讓張紘到會稽東部赴任。有人認為,會稽東部都尉是曹操的任命,張紘志趣可能不止於此,孫權對此並不介意。當初,琅琊人趙昱擔任廣陵太守,察張紘為孝廉,後來趙昱被笮融殺害,張紘非常傷憤,但力量不足以討伐笮融。趙昱門户絕滅,張紘在東部時,派主簿到琅琊設祭,並尋找趙昱的親屬繼承趙昱一枝。他給琅琊相臧宣寫信,臧宣找到與趙昱同宗的一個五歲男孩,讓他來繼承趙昱香火,孫權得知後表示嘉許。後來,孫權攻打江夏,因為會稽東部的事少,便調命張紘居守,但仍然遙領會稽東部都尉。孔融給張紘寫信:“聞大軍西征,足下留鎮。不有居者,誰守社稷?深固折衝,亦大勳也。無乃李廣之氣,倉發益怒,樂一當單于,以盡餘憤乎?南北並定,世將無事,孫叔投戈,絳灌俎豆,亦在今日,但用離析,無緣會面,為愁嘆耳。道直途清,相見豈復難哉?”孫權認為張紘有鎮守之勞,想對張紘論功加賞。張紘深深自謙,不敢接受賞賜,孫權也不奪其志。每次侍宴時,張紘從容不迫,常常微言密指來規勸孫權。 [26] 
孫權對羣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張紘為東部,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 [8] 

張紘共施經略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任命張紘為長史,隨軍征討合肥。孫權久攻合肥不下,張紘獻計:“古時圍城,都故意打開一面包圍,以疑城內人心。如今我軍包圍甚密,攻之又急,我實在是怕城中守軍戮力同心。而死戰之寇本就難以立刻拿下,可趁敵方的救兵未到,稍微放緩進攻,以觀其變。”當時議者意見不同,恰逢救援合肥的騎兵趕來,數次殺至孫權圍下,馳騁挑戰。孫權率領輕騎準備親自前往突擊敵人,張紘勸諫説:“兵器即是兇器,戰爭即是兇險。現如今您依恃旺盛雄壯的氣勢,輕視強大凶暴的敵人,三軍將士,無不寒心,雖説斬敵將奪敵旗,威震敵軍,但這只是偏將的責任,而不是主帥所幹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魯莽,胸懷成為王霸的大計。”孫權接受了他的建議而放棄了行動。 [9-10] 
回師後,第二年孫權準備再次出兵,張紘又勸諫説:“自古以來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雖有皇靈輔佑在上,文德傳揚於下,也要依靠武功來昭其勳績。然而武功貴在因時而取,然後才建樹威勢。如今您正遭遇漢家四百年未有之厄運,有扶助危難之功業,理當暫且隱伏偃息軍隊,廣泛開墾農耕,任賢使能,務須崇尚寬和仁惠政策,順應天命來施行誅討,這樣就可以不勞師動眾而天下平定。”於是孫權便停止了軍事行動。 [11] 

張紘勸都秣陵

後來,張紘建議移都秣陵,對孫權説:“秣陵是當年楚武王所立,取名為金陵。其地勢險要,山陵一直連綿到石頭山。我曾訪問故老,他們説秦始皇東巡會稽時經過此縣,望氣者稱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因此秦始皇掘斷連山,將其改名秣陵。如今處所俱存,地有王氣,是天之所命,應該作為都邑。”孫權認為張紘説得對,但還沒做決定。後來劉備東行京口,宿於秣陵,他觀察秣陵周遭地形,也勸孫權移都秣陵。孫權聽後説道:“智者所見相同。” [12]  最終,孫權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徙治秣陵,次年(212年)改秣陵為建業 [27] 
三國志12的張紘 三國志12的張紘
孫權讓張紘回吳郡接來家眷,張紘在半路上病逝,時年六十歲。臨終前,他給孫權留下了書箋,交給其子張靖代呈,上面説:“自古以來有國有家之人,都想修治德政來興隆盛世,至於他們的治理,大多沒有理想的結果。並非沒有忠臣良將相輔佐,不是不明白治國的根本,而是由於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惡情感,不善於聽取意見。人之常情是畏難趨易,喜好相同的意見而討厭不同的意見,這與治世法則正好相反。《易傳》有言‘從善如登山,學壞如崩山’,是説學好不容易。君主繼承數代相傳的基業,憑藉自然的趨勢,掌握着駕御羣臣的八柄權威,樂於做好做的事、聽好聽的話,無須向他人索求什麼,而忠臣心懷難於進用的治國之術,説出逆耳的忠言,兩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當然嗎?不合就會產生隔閡,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虛而入,君主就會被假忠迷惑眼睛,貪戀小人的恩愛,於是賢愚混雜,長幼失序,這些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人情關係擾亂了正常的統治秩序。故此聖明的君主醒悟到這一點,如飢似渴地尋求賢才,不厭其煩地接受忠諫,剋制感情、減抑情慾,為了道義而割捨恩愛,在上者無偏頗錯誤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絕了非分之念。您應當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鋒芒,以成就仁義澤被天下的大業。”孫權看了他的遺書涕泣交流。張紘著有詩賦銘誄十多篇。 [13] 

張紘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張紘所作《瑰材枕賦》、《與孔融書》等作品。 [32] 

張紘人物評價

孫策:“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 [25] 
孔融:“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睹其人也。” [14] 
陳琳:“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為雄伯,故使僕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 [14] 
陳壽:“張紘文理意正,為世令器,孫策待之亞於張昭,誠有以也。” [14] 
孫元晏:“東部張公與眾殊,共施經略贊全吳。陳琳漫自稱雄佰,神氣應須怯大巫。”
蕭常:“紘與昭,號二張;紘柔克,昭純剛。紘先死,德不亡,昭後死,譽益彰。” [15] 
郝經:①“孫策以孤童見紘,言議慷慨,紘即許以桓文之事而委質焉,則亦昭烈孔明之舉也。雖其忠直髙壯不逮於(張)昭,而文理意正,繾綣縝密,贊襄孫氏,使中州人士見推,亦昭之亞也。其建計請權都秣陵,屹為江左京邑而傳繼六代,有奉春君之識焉。”②“紘亦時英,潤色吳業。建都定鼎,南紀有截。” [16] 
《三國志集解》王懋竑: “《吳書》曰‘權初統事,太夫人屬以輔助之義,常令紘與張昭草創撰作’,蓋猶如策指,時未之部也。後權遣紘之部,當在建安七年太夫人卒後。至十二年徵黃祖,使令紘居守,遙領所部。十三年秋九月後,操東下,紘不與議,則破黃祖後紘又遠之部矣。十二月,權以紘為長史,從徵合肥,是時張昭別將兵攻當塗,是已罷長史也。《吳書》又曰‘每從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規諷’,則權之外尊禮而內疎之,亦與昭同。紘以十七年卒,留牋與權,大抵為昭言,亦自況也。(孫)權之不及(孫)策,此又一徵矣。” [17] 
李贄:“周瑜、魯肅、諸葛瑾、張紘、顧雍,彼比引薦,真君子也。” [18] 

張紘軼事典故

張紘小巫見大巫

張紘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是同鄉。一次,張紘見到楠榴枕,很喜歡它的花紋,於是為之作賦。陳琳在北方看到這篇賦後,傳閲給他人,説道:“這是我的同鄉張子綱所作。”後來張紘看到陳琳所作《武庫賦》、《應機論》,給陳琳寫信,對兩篇文章深深讚歎。陳琳回信説:“自我到河北以來,與天下相隔,此地會寫文章的人很少,易於嶄露頭角,因此讓我得到了這種過度的稱讚,這並不是事實。如今景興(王朗)在這邊,足下與子布(張昭)在那邊,所謂‘小巫見大巫’,我的神氣已不復存在了。” [7]  [19] 

張紘欣然獨笑

張紘既好文學,又善楷篆,曾親筆寫信給孔融,孔融回信道:“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睹其人也。” [28] 

張紘親屬成員

張紘兒子

張玄,官至南郡太守、尚書,清介有高行,但才不及張紘。 [30] 
張靖,張紘臨死前留下書箋,授意張靖拿去勸諫孫權。 [13] 

張紘孫子

張尚,張玄之子,有俊才,孫皓時為侍郎,以言語辯捷聞名,擢為侍中中書令,但後因得罪孫皓被誅。 [31] 

張紘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29] 

張紘藝術形象

張紘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張紘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為廣陵人,與彭城人張昭隱居在江東,被稱為“二張”,周瑜稱二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孫策征討江東,親顧二人家中,請出為自己劃謀。 [33]  江東平定後,張紘奉命去許都上表。恰逢孫策死去,張紘説以利害,勸曹操不要加兵江南。曹操任命張紘為會稽都尉,張紘因此回到孫權身邊。 [34]  後來,曹操率四十萬軍欲報赤壁之仇時,張紘病故,有哀書諫孫權遷都秣陵。孫權聽從了他的建議,把都城遷到秣陵。 [35] 

張紘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三國英雄傳之關公》:王俠飾演張紘。
2004年電視劇《武聖關公》:王振友飾演張紘。
參考資料
  • 1.    《吳書》:紘入太學,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又於外黃從濮陽闓受韓詩及禮記、左氏春秋。
  • 2.    《吳書》: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闢為掾,皆稱疾不就。
  • 3.    《三國志》:張紘字子綱,廣陵人。少遊學京都,還本郡,舉茂才,公府闢,皆不就,避難江東。
  • 4.    《三國志》:孫策創業,遂委質焉。表為正議校尉,從討丹揚,策身臨行陳,紘諫曰:“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繫命也,不宜輕脱。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
  • 5.    《三國志·吳書·虞翻傳》引《江表傳》:(孫)策既定豫章,引軍還吳,饗賜將士,計功行賞,謂(虞)翻曰:"孤昔再至壽春,見馬日磾,及與中州士大夫會,語我東方人多才耳,但恨學問不博,語議之間,有所不及耳。孤意猶謂未耳。卿博學洽聞,故前欲令卿一詣許,交見朝士,以折中國妄語兒。卿不願行,便使子綱;恐子綱不能結兒輩舌也。"翻曰:"翻是明府家寶,而以示人,人倘留之,則去明府良佐,故前不行耳。"策笑曰:"然。"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29]
  • 6.    《三國志》:建安四年,策遣紘奉章至許宮,留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與親善。曹公聞策薨,欲因喪伐吳。紘諫,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從其言,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曹公欲令紘輔權內附,出紘為會稽東部都尉。
  • 7.    陳琳《答張紘書》:“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
  • 8.    《江表傳》:初,權於羣臣多呼其字,惟呼張昭曰張公,紘曰東部,所以重二人也。
  • 9.    《三國志》:後權以紘為長史,從徵合肥。權率輕騎將往突敵,紘諫曰:“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權納紘言而止。
  • 10.    《吳書》:合肥城久不拔,紘進計曰:“古之圍城,開其一面,以疑眾心。今圍之甚密,攻之又急,誠懼並命戮力。死戰之寇,固難卒拔,及救未至,可小寬之,以觀其變。”議者不同。會救騎至,數至圍下,馳騁挑戰。
  • 11.    《三國志》:既還,明年將復出軍,紘又諫曰:“自古帝王受命之君,雖有皇靈佐於上,文德播於下,亦賴武功以昭其勳。然而貴於時動,乃後為威耳。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之功,宜且隱息師徒,廣開播殖,任賢使能,務祟寬惠,順天命以行誅,可不勞而定也。”於是遂止不行。
  • 12.    《江表傳》:紘謂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權善其議,未能從也。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都焉。獻帝春秋雲:劉備至京,謂孫權曰:“吳去此數百里,即有警急,赴救為難,將軍無意屯京乎?”權曰:“秣陵有小江百餘裏,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備曰:“蕪湖近濡須,亦佳也。”權曰:“吾欲圖徐州,宜近下也。”臣松之以為秣陵之與蕪湖,道里所校無幾,於北侵利便,亦有何異?而云欲闚徐州,貪秣陵近下,非其理也。諸書皆雲劉備勸都秣陵,而此獨雲權自欲都之,又為虛錯。
  • 13.    《三國志》:紘建計宜出都秣陵,權從之。令還吳迎家,道病卒。臨困,授子靖留箋曰:“自古有國有家者,鹹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於其治,多不馨香。非無忠臣賢佐暗於治體也,由主不勝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憚難而趨易,好同而惡異,與治道相反。《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言善之難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據自然之勢,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歡,無假取於人;而忠臣挾難近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雖)則有釁,巧辯緣間,眩於小忠,戀於恩愛,賢愚雜錯,長幼失敍,其所由來,情亂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賢如飢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上無偏謬之授,下無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時年六十卒。權省書流涕。紘著詩賦銘誄十餘篇。
  • 14.    《三國志 吳書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國學原典[引用日期2013-02-16]
  • 15.    2_《蕭氏續後漢書》2_別史_史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11-13]
  • 16.    (元)郝經撰;黎傳紀,易平點校.續後漢書(二十五別史第7、8、9冊):齊魯書社,2000
  • 17.    《三國志集解》:權更以為輔吳將軍,改封婁侯,外雖尊寵,而實疏遠之。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陳壽之評允矣。 《吳書》曰“權初統事,太夫人屬以輔助之義,常令紘與張昭草創撰作”,蓋猶如策指,時未之部也。後權遣紘之部,當在建安七年太夫人卒後。至十二年徵黃祖,使令紘居守,遙領所部。十三年秋九月後,操東下,紘不與議,則破黃祖後紘又遠之部矣。十二月,權以紘為長史,從徵合肥,是時張昭別將兵攻當塗,是已罷長史也。《吳書》又曰“每從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規諷”,則權之外尊禮而內疎之,亦與昭同。紘以十七年卒,留牋與權,大抵為昭言,亦自況也。(孫)權之不及(孫)策,此又一徵矣。  .三國志集解
  • 18.    匯評三國志演義: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5-13]
  • 19.    《吳書》:紘見柟榴枕,愛其文,為作賦。陳琳在北見之,以示人曰:“此吾鄉里張子綱所作也。”後紘見陳琳作武庫賦、應機論,與琳書深嘆美之。琳答曰:“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為雄伯,故使僕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紘既好文學,又善楷篆,與孔融書,自書。融遺紘書曰:“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睹其人也。”
  • 20.    張紘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6]
  • 21.    霍松林主編;徐宗文副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第56-57頁
  • 22.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吳書曰:紘與張昭並與參謀,常令一人居守,一人從征討,後呂布襲取徐州,因為之牧,不欲令紘與策從事。追舉茂才,移書發遣紘。紘心惡布,恥為之屈。策亦重惜紘,欲以自輔。答記不遣,曰:"海產明珠,所在為寶,楚雖有才,晉實用之。英偉君子,所遊見珍,何必本州哉?"】
  • 2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吳歷曰:初策在江都時,張紘有母喪。策數詣紘,諮以世務,曰:"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眾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讎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紘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絰之中,無以奉贊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今日事計,決之於君,何得不紆慮啓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讎得報,此乃君之勳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橫流,顏色不變。紘見策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羣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復回顧之憂。"】
  • 24.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吳書曰:紘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策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時曹公為司空,欲加恩厚,以悦遠人,至乃優文褒崇,改號加封,闢紘為掾,舉高第,補侍御吏,後以紘為九江太守。紘心戀舊恩,思還反命,以疾固辭。】
  • 25.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6]
  • 26.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吳書曰:權初承統,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難,深懷憂勞,數有優令辭謝,付屬以輔助之義。紘輒拜箋答謝,思惟補察。每有異事密計及章表書記,與四方交結,常令紘與張昭草創撰作。紘以破虜有破走董卓,扶持漢室之勳;討逆平定江外,建立大業,宜有紀頌以昭公義。既成,呈權,權省讀悲感,曰:"君真識孤家門閥閲也。"乃遣紘之部。或以紘本受北任,嫌其志趣不止於此,權不以介意。初,琅邪趙昱為廣陵太守,察紘孝廉,昱後為笮融所殺,紘甚傷憤,而力不能討。昱門户絕滅,及紘在東部,遣主簿至琅邪設祭,並求親戚為之後,以書屬琅邪相臧宣,宣以趙宗中五歲男奉昱祀,權聞而嘉之。及討江夏,以東部少事,命紘居守,遙領所職。孔融遺紘書曰:"聞大軍西征,足下留鎮。不有居者,誰守社稷?深固折衝,亦大勳也。無乃李廣之氣,倉發益怒,樂一當單于,以盡餘憤乎?南北並定,世將無事,孫叔投戈,絳、灌俎豆,亦在今日,但用離析,無緣會面,為愁嘆耳。道直途清,相見豈復難哉?"權以紘有鎮守之勞,欲論功加賞。紘厚自挹損,不敢蒙寵,權不奪其志。每從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規諷。】
  • 27.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十六年,權徙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聞曹公將來侵,作濡須塢。
  • 2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吳書曰:……紘既好文學,又善楷篆,與孔融書,自書。融遺紘書曰:"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睹其人也。"】
  • 29.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6]
  • 30.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書。【江表傳曰:玄清介有高行,而才不及紘。】
  • 3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五十三·吳書八·張嚴程闞薛傳第八》:玄子尚,【江表傳曰稱尚有俊才。】孫皓時為侍郎,以言語辯捷見知,擢為侍中、中書令。皓使尚鼓琴,尚對曰:"素不能。"敕使學之。後晏言次説琴之精妙,尚因道"晉平公使師曠作清角,曠言吾君德簿,不足以聽之。"皓意謂尚以斯喻己,不悦。後積他事下獄,皆追以此為詰,【環氏吳紀曰:皓嘗問:"詩云'汎彼柏舟',惟柏中舟乎?"尚對曰:"詩言'檜楫松舟',則松亦中舟也。"又問:"鳥之大者惟鶴,小者惟雀乎?"尚對曰:"大者有禿鶖,小者有鷦鷯。"皓性忌勝己,而尚談論每出其表,積以致恨。後問:"孤飲酒以方誰?"尚對曰:"陛下有百觚之量。"皓雲:"尚知孔丘之不王,而以孤方之!"因此發怒收尚。尚書岑昬率公卿已下百餘人,詣宮叩頭請,尚罪得減死。】送建安作船。久之,又就加誅。
  • 32.    全後漢文卷八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6]
  • 33.    三國演義(第15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2-06]
  • 34.    三國演義(第29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2-06]
  • 35.    三國演義(第61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2-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