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立

(貴州省革命前輩)

鎖定
張立(1909.2.27-1976),漢族,貴州省普安縣盤水鎮人,學名繼香,字芳。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從事地下工作,組織領導黔北、黔東北、黔西南的遊擊武裝鬥爭。1976年8月6日,張立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中文名
張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76年

張立人物經歷

張立,漢族,生於1909年2月27日,貴州省普安縣盤水鎮人,學名繼香,字芳。其父張敷治,清末秀才,設立私塾教書育人,張立自小隨父在私塾學習。
受到愛國救民思想影響,十四歲的張立就在紙扇上寫到“一扇羣子自風流,二扇英雄出美風,三扇男兒披肝膽,四扇主人整亞東。”
為實現愛國理想,十六歲的張立離家前往廣州,投奔從軍的二哥,到達貴陽時,遇上參加北伐作戰負傷的二哥被護送到貴陽醫治。目睹二哥傷重而亡,張立心中對軍閥反動統治更加仇恨,認為國家的衰敗,社會的混亂,民眾的貧苦在於軍閥的從政所為,隨即返回家鄉,邀約進步青年一起學習進步書籍,討論社會時局,探索光明之路,並將官吏醜惡行徑寫成招貼,公開署名張貼於縣城大街小巷。
為躲避官府迫害,張立離開普安,投奔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師第三旅,任中尉書記官、軍需官。在認識接觸劉雪葦、林青等共產黨員後,接受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共產主義信仰,毅然離開國民黨軍隊,走上革命征途。
1935年,張立在南京開設“平平書店”,作為黨的秘密接頭地點,負責轉移貴州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到延安。“平平書店”被國民黨發現並查封,張立被捕入獄。“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張立獲保釋出獄。
1938年,張立奔赴延安,後被派赴貴陽,經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秦天真介紹入黨。隨後返回普安開辦“普安裕民染織廠”“半坡塘鐵廠”“漁洞河紙廠”“江西坡農場”等企業,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2] 
1940年任中共貴州省臨工委黔西片區負責人,建立據點開展革命活動。皖南事變後轉移重慶,在中共南方局的領導下,以社會職業為掩護繼續從事地下革命活動。
1945年9月赴中原解放區工作。1946年6月奉命回到重慶
1948年任中共黔北工委書記,組織領導黔北、黔東北、黔西南的遊擊武裝鬥爭。
1949年任中共貴州省工委書記,為迎接解放,參與編寫省工委機關刊物《真實》,指導各地的革命活動,擬定《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貴州省暫行團章》,建立團的組織。發展農村遊擊武裝,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正面作戰,在城市發動工人、學生進行護廠、護校鬥爭,策動國民黨上層起義,配合解放軍實現了黔西南10縣的和平解放。 [1] 
解放後,張立歷任五兵團興仁區工作團團長、省政府代表團副團長、省抗美援朝委員會秘書長、省委黨校副教育長、省政協專職委員、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1976年8月6日,張立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2] 

張立人物評價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衝擊,但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堅定黨的信念,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76年8月6日,因病在貴陽逝世。1991年,中共貴州省委重建張立墓地於普安縣烈士陵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