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稼夫

鎖定
張稼夫(1903-1991),山西文水人。1923年畢業於山西省農業專門學校,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從事農村調查。歷任山西省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敵後城市工作組成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敵工部部長、分局副書記。 [1] 
199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
中文名
張稼夫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西省文水縣西北安村
出生日期
1903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
1991年5月29日
畢業院校
山西省立農業專門學校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張稼夫人物經歷

張稼夫,原名張法古,號宜今,1903年12月5日出生,文水縣南安鎮西北安村人。早年入文水縣甲種實業學校讀書,之後轉入山西省立農業專門學校。此時,他改名張稼夫,意為“只問耕稼,不問收穫”。“五四”運動爆發後,太原聲援北京青年學生愛國運動的熱潮風起雲湧,滿懷愛國激情的張稼夫以學生會主席的身份,帶領農專的同學們加入“五四”愛國運動的洪流中。1921年5月1日,高君宇受李大釗派遣,成立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張稼夫成為第一批青年團員。他還與賀昌等人集資創辦了晉華書社,推銷各種進步書刊。1923年他畢業於山西省立農業專門學校,後考入北京世界語學校深造。在這期間,他結識了同窗,也是同鄉的山西籍女學生王亦俠,二人志同道合,於1924年結為伴侶。後到北京,在胡景翼國民二軍學生隊任上校政治教官。1927年初張稼夫夫婦先後離開北平,奔赴革命中心武漢。張稼夫任教於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農業常識課教員。這一年,張稼夫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他先是在武漢從事兵運工作,後又到上海、南京、山西等地從事中共黨的地下工作。大革命失敗後又輾轉到達上海,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召開,張稼夫擔任社會科學研究所的黨支部書記,1931年任中共社會科學家聯盟支部書記。1932年後在南京、北平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任中共山西工委文教委員,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山西省委秘書長兼宣傳部長,隨閻錫山總部南下,以掌握時勢動向。1937年10月,北方局決定撤銷中共山西工委,建立中共山西省委。張稼夫身兼三職,同時任省委秘書長、宣傳部長和文教委員,全力以赴投入抗日鬥爭。1938年2月臨汾失守,張稼夫在晉西南堅持游擊戰爭。1939年山西“十二月事變”後,任中共晉西區委宣傳部長,兼管“抗日救國聯合會”宣傳工作。張稼夫擔任了晉西南省委(1938年11月改稱晉西南區黨委)宣傳部長。他主持創辦了區黨委機關報《五日時事》,及時報道抗日戰況和時局形勢,指導抗日鬥爭。毛澤東主席高度讚揚,並親自為該報題寫了報頭。1939年的7月,張稼夫籌建了“七月劇團”,活躍於呂梁山區,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與此同時,張稼夫親自為區黨委黨校的學員授課,還領導全區各地迅速恢復了中小學教育,鼓舞了根據地人民羣眾抗日的信心。1940年9月奉調延安,在中共中央城市工作研究小組工作。1942年8月,張稼夫調回晉綏邊區負責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城工部工作,歷任宣傳部長、副書記、代理書記等職。在張稼夫等人的領導下,晉綏解放區進一步擴大,積極開展生產,為前線提供了大量物資,最終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8年兼任中共晉南工委副書記、臨汾縣委書記,領導晉南地區土改和剿匪反霸鬥爭。1949年,張稼夫同志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宣傳部長,後兼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教主任。在此期間,他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以及發展西北地區的文教事業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在西北局領導下,他為解放大西北、參與制訂西北地區民族、宗教方面的具體政策和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做了大量的工作。1952年12月底,中共中央調張稼夫到中國科學院任黨組書記,1953年1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在科學院工作的三年半的時間內,正確地貫徹執行黨在科學工作中的方針政策,團結黨組一班人,與郭沫若院長密切配合,克服重重困難,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新中國科學事業的建立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在全國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1956年因病調任國務院二辦(文教辦公室)副主任工作後,經大夫診斷説是疲勞症候羣,還患有進行性大腦動脈硬化,建議到青島療養。1957年冬從青島回到國務院二辦後,一邊養病,一邊主管衞生、體育工作。他堅持黨的衞生工作方針,強調要摘好工廠、農村、部隊的醫療工作。他積極倡導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堅持中西醫結合、西為中用的方針。他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組建了計劃生育辦公室。他關心新中國的體育事業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文革”中,張稼夫同志遭到誣陷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他堅持原則,對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抵制和鬥爭,表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革命氣節和堅強黨性。
張稼夫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二、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在參與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過重要作用。1982年9月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4年2月20日,81歲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張稼夫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文水縣,和縣委、縣政府及有關單位負責人進行座談,共同探討積極發展商品生產、進一步搞活農村經濟等問題。1989年12月9日,86歲高齡的張稼夫應約為文水中學親筆題詞“四化建設教育為本,興學育人百年大計”和“為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培育人材”兩幅,表達他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期望。
張稼夫於199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他為黨和人民艱苦奮鬥了一生,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和社會主義事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