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礪

鎖定
張礪,字夢臣,磁州滏陽人,早先在唐擔任掌書記,遷任翰林學士。後歸契丹,遼太宗見張礪剛強正直,頗有文采,提升為翰林學士。遼會同初年(公元938年),升任翰林承旨,兼吏部尚書,隨從遼太宗討伐晉國。又改任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遼太宗去世之後,為蕭翰等所羞辱,當晚,張礪憤恨而死。
本    名
張礪
夢臣
所處時代
遼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磁州滏陽
職    業
官員
職    位
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張礪人物生平

張礪平康延孝

張礪,年幼時就特別愛好學習,很有文采。在還是平民時,有時看到百姓之間的爭執,他也一定親自替他們到官府去,分辨是非曲直,他意氣行事的性格一直都是這樣。唐同光初年(公元923年),張礪被選中進士,不久被任命左拾遺,任職史館。恰好遇上郭崇韜帶兵伐蜀,上奏請求任命張礪做掌軍書。蜀地平定後,郭崇韜被魏王繼岌所殺,當時郭崇韜身邊親信都怕受牽累而四散奔逃,只有張礪到魏王的府第,痛哭了很久,當時的人們都佩服他高尚的品德。等到魏王收兵回朝,張礪跟隨副招討使任圜返回向東。到了利州,正趕上康延孝叛亂,回兵據守漢州,任圜接受魏王的命令,回軍向西征討康延孝。當時張礪向任圜獻計,請求在後方埋伏精兵,先用羸弱的部隊引誘敵人,任圜認為他説得很對。後來張礪又勸説任圜殺了康延孝 [1] 

張礪翰林學士

後唐天成初年(公元926年),唐明宗聽説了張礪的名聲,召他做翰林學士。張礪接連遭遇父母去世,按禮法守孝後,都重新進朝廷任學士,先後做過禮部、兵部員外郎、制誥充職。清泰年間,後唐朝廷又任命他擔任尚書比部郎中、制誥,依照先例充任學士。 [2] 

張礪離唐歸遼

適逢石敬瑭起兵,唐主任命張礪為招討判官,隨趙德鈞到河東援救張敬達。及至張敬達兵敗,援軍也敗於團柏谷,張礪與趙延壽都被契丹所擒,於是張礪被帶到了契丹。 [3] 

張礪企圖回國

遼太宗見張礪剛強正直,頗有文采,提升為翰林學士。張礪遇事總是有言必發,無所迴避,皇帝更加重用他。不久,張礪計劃逃跑回故國,為騎兵追獲。皇帝責備他説:“你為什麼要逃走?”張礪回答説:“我不習慣這裏的風俗、飲食、居處,心裏總是鬱鬱不樂,因此想逃走。”皇帝回頭對通事高彥英説:“我曾經告誡你要好好待他,為什麼還是讓他因不得其所而逃走?張礪要是走了,你能再找回一個張礪來嗎?”於是杖擊高彥英而向張礪致歉。 [4] 

張礪討伐晉國

遼會同初年(公元938年),升任翰林承旨,兼吏部尚書,隨從遼太宗討伐晉國。進入汴京,諸將蕭翰、耶律郎五、麻答等人肆意殺人搶掠,張礪上奏説:“現在大遼剛剛得到中國,應該任用中國人治理他們,不能專用我國人及左右親信。倘使政策和法令出現差錯,那麼人心就會不服,即使暫時得到中原也還是要失去的。”皇帝不聽。改任張礪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5] 

張礪憤恨而死

皇帝北歸之時,到達欒城便崩逝了。當時張礪在恆州,蕭翰與麻答派兵包圍了其府第。張礪正卧病於牀,勉力支撐着出門見他們。蕭翰數落他説:“你為什麼要在先帝面前説契丹國人不可以做節度使?我以國舅之親,出兵征討有功,先帝留我守衞汴京,任命我為宣武軍節度使,獨有你以為不行。又誣陷我與解裏喜歡搶掠別人的財物子女。今天我一定要殺了你!”敦促手下人將他拘鎖起來。張礪大聲抗言道:“此乃事關國家大局,維繫國家安危之所在;所以我直言不諱。你要殺就殺,何必要鎖起來呢?”麻答覺得張礪乃是重臣,不可擅自濫殺,便出面相救制止。當晚,張礪憤恨而死。 [6] 

張礪歷史評價

遼太宗:礪去,可再得耶? [7]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礪幼嗜學,有文藻。在布衣時,或睹民間爭競,必為親詣公府,辨其曲直,其負氣也如此。...礪平生抱義憐才,急於獎拔,聞人之善,必攘袂以稱之,見人之貧,亦倒篋以濟之,故死之之日,中朝士大夫亦皆嘆惜焉。 [8] 
元·脱脱遼史》:礪剛直有文彩,....礪臨事必盡言,無所避,上益重之。 [7] 

張礪家族成員

祖父張慶,父親張寶,都是世代為農。 [9]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列傳十三:張礪,字夢臣,磁州滏陽人也。祖慶,父寶,世為農。礪幼嗜學,有文藻。在布衣時,或睹民間爭競,必為親詣公府,辨其曲直,其負氣也如此。唐同光初,擢進士第,尋拜左拾遺,直史館。會郭崇韜伐蜀,奏請礪掌軍書。蜀平,崇韜為魏王繼岌所誅,時崇韜左右親信皆懼禍奔逃,惟礪詣魏王府第,慟哭久之,時人皆服其高義。及魏王班師,礪從副招討使任圜東歸。至利州,會康延孝叛,回據漢州,圜奉魏王命,回軍西討延孝。時礪獻謀於圜,請伏精兵於後,先以羸師誘之,圜深以為然。延孝本驍將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聞圜至,又睹其羸師,殊不介意,及戰酣,圜發精兵以擊之,延孝果敗,遂擒之以歸。是歲四月五日至鳳翔,內官向延嗣奉莊宗命,令誅延孝。監軍李延襲已聞洛中有變,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圜未決,礪謂圜曰:“此賊構亂,遂致凱旋差晚,且明公血戰擒賊,安得違詔養禍,是破檻放虎,自貽其咎也。公若不決,餘自殺此賊。”任圜不得已,遂誅延孝。
  • 2.    《舊五代史》列傳十三:天成初,明宗知其名,召為翰林學士。再丁父母憂,服闋,皆復入為學士,歷禮部、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充職。未幾,父之妾卒。初,妾在世,礪以久侍先人,頗亦敬奉,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及卒,礪疑其事,詢於同僚,未有以對,礪即託故歸於滏陽,閒居三年,不行其服,論情制宜,識者韙之。清泰中,復授尚書比部郎中、知制誥,依前充學士。
  • 3.    《遼史·卷七十六》:張礪,磁州人,初仕唐為掌書記,遷翰林學士。會石敬瑭起兵,唐主以礪為招討判官,從趙德鈞援張敬達於河東。及敬達敗,礪入契丹。
  • 4.    《遼史·卷七十六》:後太宗見礪剛直有文彩,擢翰林學士。礪臨事必盡言,無所避,上益重之。未幾,謀亡歸,為追騎所獲。上責曰:“汝何故亡?”礪對曰:“臣不習北方土俗,飲食居處,意常鬱郁,以是亡耳。”上顧通事高彥英曰:“朕嘗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礪去,可再得耶?”遂杖彥英而謝礪。
  • 5.    《遼史·卷七十六》:會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書,從太宗伐晉。入汴,諸將蕭翰、耶律郎五、麻答輩肆殺掠,礪奏曰:“今大遼始得中國,宜以中國人治之,不可專用國人及左右近習。苟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上不聽。改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
  • 6.    《遼史·卷七十六》:頃之,車駕北還,至欒城崩。時礪在恆州,蕭翰與麻答以兵圍其第。礪方卧病,出見之。翰數之曰:“汝何故於先帝言國人不可為節度使?我以國舅之親,有徵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為宣武軍節度使,汝獨以為不可。又譖我與解裏好掠人財物子女。今必殺汝!”趣令鎖之。礪抗聲曰:“此國家大體,安危所繫,吾實言之。欲殺即殺,奚以鎖為?”麻答以礪大臣,不可專殺,乃救止之。是夕,礪恚憤卒。
  • 7.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0]
  • 8.    列傳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20]
  • 9.    《舊五代史》列傳十三:祖慶,父寶,世為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