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知彬

鎖定
張知彬,男,1964年6月生,河南太康人,博士,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海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6]  [9-10] 
張知彬1984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9年開始供職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2008年至2012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局長;2014年當選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023年2月起擔任海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 [1]  [10-12] 
張知彬主要從事動物生態學研究;從整合動物學的角度,以鼠類等有害生物種羣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種羣暴發成災規律與調節機制,研究植物-動物-微生物複雜互作生態關係。 [1]  [10] 
中文名
張知彬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4年6月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蘭州大學 [10] 
主要成就
2014年當選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7年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張知彬人物經歷

1964年6月,張知彬出生。
1980年9月—1984年7月,就讀於蘭州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84年9月—1989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學習,獲博士學位。
張知彬 張知彬
1989年7月—2008年,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工作,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1990年5月—1991年5月,在英國約克大學訪問學者
199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
2008年3月—2012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
2014年,當選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7年,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1]  [3] 
2021年8月,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 
2023年2月,任海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 [9] 
2023年8月31日,入選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13] 

張知彬主要成就

張知彬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知彬揭示了驅動鼠類等有害生物暴發成災的大尺度氣候因子及其複雜雙效作用、對抗者合作對物種共存和協同演化的調控機制、種羣自我調節的神經生物學和腸道微生物調控機制,提出鼠害不育控制的理論和技術,豐富和發展了大尺度、非單調性種羣和羣落生態學理論,為生物災害預警與防控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支持。 [1] 
氣候變化與種羣動態
張知彬通過整理和分析數百乃至數千年的一系列生物類羣的歷史記錄資料,發現大尺度氣候變冷顯著增加了我國旱災、澇災、蝗災、疫病、饑荒等自然和生物災害;發現温度、降水對鼠疫大流行具有非單調雙效作用;發現大尺度氣候現象如北半球氣温(NHT)、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及北大西洋濤動(NAO)等與許多鼠類、雪兔、猞猁、蝗災、鼠疫、大型哺乳動物等動物種羣時空變遷有密切關係,且存在多個直接或間接作用通路,豐富和發展大尺度、非單調種羣氣候調節理論。 [1] 
張知彬
種間互作及穩定機制
張知彬基於模型分析,發現對抗者(如捕食與被捕食、競爭者等)之間合作有利於物種共存,揭示了非單調生態作用是合作起源、羣落和生態系統穩定的一種新機制,為互惠-穩定性悖論、多樣性-穩定性悖論提供了新的解釋。基於熱帶雨林、亞熱帶森林、暖温帶森林及温帶森林鼠類與植物種子互作長期定位研究,揭示了鼠類與植物之間存在捕食和互惠的轉化;揭示了種子雨、鼠密度、種子特徵、鼠類特徵等對鼠類-植物之間捕食和互惠關係的調控作用;揭示了植物種子萌發、再生、克隆、物理和化學防禦及鼠類切胚等對抗與合作機制。 [1] 
鼠類種羣內部調節機制
張知彬發現鼠密度增加可降低腦催產素(OT) 水平,增加後加壓素(AVP)水平,增加攻擊行為頻次;發現高密度增加與疾病和應激激素有關的鼠類腸道微生物;發現鼠類獨居或羣居行為、攻擊行為與腦部OT、AVP分佈有密切關係,説明OT/AVP及腸道微生物在鼠類行為和種羣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1] 
鼠類不育控制理論和對策
張知彬提出增強繁殖干擾的鼠類不育控制新模式,研製安全、高效的鼠類EP系列雙性不育劑,一次野外飽和投餌可控制鼠類全年繁殖,解決傳統不育劑適口性差、污染大、多次投餌等缺點。經廣泛實驗和驗證,表明其對12種鼠類具有很好的不育效果,並於2020年獲批坦桑尼亞新農藥登記證書。 [1] 
  • 學術論著
截至2023年1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官網顯示,張知彬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SCI論文180多篇 (包括PNAS,Ecology Letter, Current Biology, Climate Change Biology,The ISMEL Journal等)。有關研究研究成果得到 Nature,Science,PNAS,New Scientists,Scientific America, Discovery News,Climate Research,Conservation Magazine,Faculty 1000等報道、評論或收錄,另發表學術著作7冊。 [1]  [10] 
張知彬(中)獲IUBS“傑出貢獻獎” 張知彬(中)獲IUBS“傑出貢獻獎”
  • 承擔項目
承擔項目
項目來源
時間
齧齒動物對森林種子命運影響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6-2008年
齧齒類動物災害發生與種羣調控的分子機理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2007-2010年
農業鼠害暴發成災規律、預測及可持續控制的基礎研究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2007-2011年
昆蟲種子捕食對同域殼鬥科植物自然更新影響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8-2010年
齧齒動物食物貯藏空間記憶的行為神經生態學研究
2010-2013年
全球變化生物學效應(BCGC)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核心項目
2012-2015年
鼠類與森林種子相互關係及其協同進化研究
2013-2017年
森林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種間互作網絡多樣性與穩定性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14-2018年
農牧交錯帶有害動物物種多樣性調查
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
2020-2022年
信息互作對鼠類行為生理與種羣的影響及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專項子課題
2021-2022年
鼠類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21-2025年
參考資料: [1]  [3]  [5]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23年1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官網顯示,張知彬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多項大獎。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6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2001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2002年
農田重大害鼠成災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參考資料: [1]  [4] 

張知彬人才培養

截至2023年1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官網顯示,張知彬有在讀研究生10餘名,已畢業研究生、博士後60餘名。畢業生國內就業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林草局、中國醫學科學院等。 [1] 

張知彬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3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98年
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4年
國家林業局全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先進個人
國家林業局
2009年
俄羅斯科學院榮譽教授
2012年
2014年
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
挪威科學院
2017年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8年
國際鼠類生物學與治理大會(ICRBM)終身成就獎
2019年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突出貢獻獎
中國生態學會首屆突出貢獻獎
參考資料: [1] 

張知彬社會任職

時間
所任職務
2006-2016年
SCI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主編
2008-2016年
SCI期刊《Wildlife Research》編委
2009年6月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副主席
2012-2016年
SCI期刊《Biology Letters》編委
2013年3月
國際動物學會(ISZS)主席
2014年
中國動物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2021年
國際動物學會(ISZS)執行主任
2021年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動物疫病工作組共同主席
2024年
中俄東北虎保護與恢復研究聯合實驗室顧問
參考資料: [1]  [3]  [9]  [14] 

張知彬人物評價

“張知彬研究員在大尺度、非單調種羣與羣落生態學及鼠類防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評) [7] 
“張知彬提出鼠類種羣參數估算新方法,首次組建鼠類種羣動態模型及數據庫信息系統,為鼠類種羣生態學的建立和鼠羣數量發生報及鼠害綜合治理做出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專家司 評)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